《四世同堂》读后感怎么写呢?一起来看看小编今天的分享吧。
《四世同堂》读后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描写:1、首先可以描写在北平胡同“羊圈”发生的一系列故事;2、然后可以描写我从《四世同堂》这本书中学到的知识;3、最后可以描写《四世同堂》这本书蕴含的道理。
如何写《四世同堂》读后感600字1
花了几个星期,断断续续读完了《四世同堂》。老舍真是个北京人,把北平的人、事,甚至是一草一木都写出神韵来了。说看这书能激发出什么爱国热情是假的,我就是觉得做人要有做人的准则。
北平沦陷了,日子还要过,大家都死了不是就怎么怎么好,死也是为了活。我开始就奇怪,为什么逃出去就是好的,留下来的就是懦弱无能。在我看来,乱世中不做违背良心的事,能够保全自身、保全家人,还能为别人多少也做些贡献,也是一种抗争。而且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容易做到的,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毕竟,绝大部分人心里都有善良,可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到最后,连瑞宣也想通了,不象以前那么矛盾了。
我说,小说写得残酷。我以为像尤桐芳心地善良,又有勇气,必会有一番作为。结果呢,就稀里糊涂地被钱诗人炸死在台上了。什么都没能做,心中怀着那么大的仇恨,什么都没做成,还不是让日本人害死的,是让大家最最敬重的钱诗人。大家说钱诗人是导师,太言过其实了。他做那些事,有多少是为了爱国,又有多少是因为仇恨。如果他没有钱仲石那么个儿子,没有冠晓荷那么个邻居,谁知道他会不会像牛教授那样啊。因为国仇家恨把他逼到了那个份上,任何人都会去反抗、去斗争。老舍也没想把他写成完人,他为了报仇害死了无辜的人,日后也必要为此而忏悔。
大赤包、蓝东阳、胖菊子这些人品质低劣是罪有应得。而像冠晓荷和祁瑞丰,老舍简直都不愿意去批判他们,只说他们是无聊。他们是北京文化的极端产物,下场可算是滑稽。一心做汉奸、做特务、做日本人的走狗,最后还是叫日本人给弄死了。北京人的性格,在太平岁月是最好的,对谁都那么客气有礼。可是到了战争年代,却只懂得忍,逆来顺受、不敢反抗。
我不是不喜欢钱诗人,我对他就没什么感觉。但我喜欢他的一句话,大意是:到什么时候都不许灰心,因为一个人要是灰了心,就只能看到别人的不好,而看不到自己的堕落了。什么时候都要怀着希望,不能绝望。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就是要有待后生的信念。信心也是一种美德。
如何写《四世同堂》读后感600字2
利用一周的时间,我终于读完了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小说洋洋洒洒50万字,描述了从七七事变到日本战败投降8年之间,北平一个普通胡同小羊圈里的人生百态。
作为一个老北京,老舍对民国到抗战时期的北平日常生活深得其味。在老舍的笔下,在日本鬼子进入北平之前,北平老百姓的生活是安静之中不乏热闹,生活的趣味体会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对北平特色生活的描写刻画细致入微,让人感觉身临其境,在阅读的时候就好像能够感触到地道的京腔京味。
战争在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普通人。战争从来都不仅仅是军人、政治家们的独角戏。不管愿意不愿意,每一个普通老百姓都会卷入其中,而往往老百姓在战争中遭受的影响和迫害是最大的。四世同堂的祁家老爷子自认为只要储备三个月的粮食咸菜,关上门就与世隔绝与世无争,尽可渡过难关。但随着儿子的投水自尽,二孙子夫妇蜕变离婚、死亡等等,一系列身不由己的事情让老爷子明哲保身的希望破灭。无辜的小崔,被日本人拉去砍头顶罪,曝尸荒野,头悬城门,正是许许多多普通老百姓深受战争之害的真实写照。
战争拷问着人性良知。在日本人占领北平之后。有的人如冠晓荷夫妇之流,想方设法投靠日本人,争做日本人奴役中国人的帮凶,其节操反不如******出身的尤桐芳之流,在奴颜婢膝中被自己的主子抛弃,尤其是大赤包所长,对日本人忠心耿耿,甚至在监狱中还为日本主子唱赞歌,幻想着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为虎作伥,最后反而死在日本人的监狱之中,可谓咎由自取罪有应得。反倒是拉洋车的小崔,唱戏的小文夫妇,以放唱片为生的小程等小百姓在日本人的统治面前,没有做对不起中国人的事情,表现出了普通中国人的硬骨头,可真是难得。
小说中的一个亮点是对一个游历世界各国,具有正义感和国际视野的一个日本的女人的刻画。她虽是个日本人,却反对日本人发动的侵华战争。
战争是野蛮的,残酷的。正因为其野蛮残酷,所以我们才要尽量避免战争。避免战争就要好好发展,建立强大的国防实力,让想觊觎我们发展果实的潜在敌人望而却步。落后就要挨打,丛林法则在当下仍让大行其道。
如何写《四世同堂》读后感600字3
《四世同堂》是我读的最过瘾的一部我国近代文学册本,没日没夜的看了几天,给我的打击却是久久不克不及喧嚣的。故事里的人都是那么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胡同演绎着自身的悲欢聚散,荣辱沉浮,他们的生计因为日自己的到来和拜别而产生了质的转变。
提到《四世同堂》,就不得不提内中那些很具有代表性的奸细形象。“奸细”,这个在谁人特定汗青条件下的产品。他们仅仅眼光肤浅的爱财小人,为了财出卖了国度和自身的灵魂。他们景色,大家看着恨;但他们逝世,大家看着却不是幻想中的爽快。“奸细”是可悲的,因为没有了对国度的爱对自身的恭顺,他们仅仅一些迷失了倾向的不幸人。真实,他们因为日自己的.到来而生,却没有因为日自己的撤离而亡,他们存活在许多人的潜质里,仅仅厥后的社会差别了,“奸细”不盛行了,不盛行并不代表就不再存在了。
钱默吟老教师是全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不知道为何大家老是疏忽书中如此刚烈的一个老人。放下他的政治观点不说,单单他的刚烈大胆,就足所以全书一抹不容轻忽的景物。钱老是个有常识有文化懂道理的人,这在谁人年月是个不行多得的革新战士。在全书愚钝的节拍中,钱默吟是一个紧凑的隐秘的形象,俨然为书增加许多铿锵之力。我国正是因为有千万万万像钱教师多么的人,才终于站起来走向灼烁。我国人是懊悔日自己的,看着《四世同堂》,你会越发确信自身对日自己的恨。但是谁人年月的我国人又是无助的,新旧社会的瓜代给人带来的苍茫是无尽的,人像是迷了路,是手足无措的可悲。所以有的人革新了,捐躯了,有的人背叛了,惨逝世了,没有一小我私家是齐备的存活了下来。
战争竣事了,没有胜利的快乐,更多的是悲凉。但是,《四世同堂》并不是一个悲惨剧。大家不断疑问老舍教师为何要给各人一个不是末真个结尾,大家惊讶于故事的戛但是止却不知下场。真实全部的故事都是没有下场的,结尾一句“刮风了”,我想就足以表达老舍教师的意思了。汗青的车轮曲折向前,汗青的大水潮起潮落,刮风了,但不肯定吸沙,大约打雷,大约下雨,渺苍苍茫。我国始终推着大车进步,泥泞和伤痕老是有的,但回顾已往悲凉的一页,除了镜像和叹气,咱们应该瞥见预示着的灼烁的将来。
如何写《四世同堂》读后感600字4
记得我看完舒先生的《四世同堂》后恰是某个冬日的黄昏。朔风已止,冰雪早融,残阳的余晖成了地上的阵阵落红。一句话总在脑中萦绕,总在心头翻涌:小羊圈里,槐树叶儿拂拂地在摇曳,起风了。这部血泪的结局末句美好的让我心动,白描的叙写成全了“青”“静”的胡同,也掀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北平的萌动。
战乱时的北平与我隔了多远呢?很近,不过百年的光阴荏苒,再也不用穿越了古国数千载的风声去寻觅感动,再也不用跋涉了他乡逾万里的征程去探求忧忡;但又很远,超过数辈的梦魇辗转,再也无法亲眼目睹,再也无法亲身体会。不过爱上层楼,欲说还休。
我细细摩挲过每一书页的字里行间,切切读过每一铅字的沧桑厚重,掩卷后也深深沉思过每一人情的独特鲜活。这是一部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无数原本平凡的人们倾情上演的因战争牵扯而勉强存活的悲剧,属于北平、属于历史的悲剧。它真切又无奈地刻画了被逼寻死的商人、冷眼旁观以致误入歧途的学者、市井势力的妇人……这人间的大戏台如何能与文氏夫妇戏台上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的小人间相媲美?
这红尘太苦太污太锦簇,这人情总浮总疏总麻木,每个人一定要历经人生匆匆聚散,尝过尘世种种烟火,承担岁月带给我们的沧桑,还需挣扎辗转于炮火烽烟、枪林弹雨的炮烙,兀自坚守珍重。可是当那一场远去的战事被春水浸泡,秋风吹拂,早已淡去痕迹时,“小羊圈里,槐树叶儿拂拂地在摇曳,起风了”。经历了战火硝烟后的平静带走了那些属于战火疲惫的时代疮痍。流年分明安然无恙,山石草木依旧毫发无伤,只是曾经许过诺言的城池在低过屋檐的光阴里早把韵味深藏。
战争只是增添了人世常有的悲欢离合,北平还是北平,人们依旧是人们,仍要绕着锅台打转儿,哄着怀里膝下的孩子防着哭了病了。年节里,剩下的人们仍会聚在一起就着白茶缸子,说着不变的家长里短,大口灌着碎茉莉花茶叶沫子沏的茶水时街上正好传来叫卖的吆喝。夏天里,仍能在祁家大院里的枣树下乘凉、赶象棋。北平这座城池特有的美景仍然长盛不衰的让人们向往、渴慕。
这场灾难,让多少人成熟,让多少人觉悟,让多少人失去生命,又让多少人坚定了努力活下去的信念?我不曾知道,无从知道也无从探觅,只是私自心下想着:经过战火洗礼、经过灾难砥砺的民族一定更能珍爱和平、好自珍重。
于是,风带走了历史,唤醒了新的希望。北平草木心,笑着活下去。
如何写《四世同堂》读后感600字5
又来拜读老舍大师的杰作了,读老舍的书,觉得非常美好,书中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只是平平淡淡的语言,就像一篇日记一样,但是这本看起来平平淡淡的书却让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美感,看似平凡的语言下隐藏着无可比喻的美,就像我在《平凡的美》里说的一样:这种美是平平淡淡的,值得每一个人去赞扬,它像水一样,冲淡你的情绪,让人把郁闷情绪一扫而光,它像一朵云,无处不在地陪着每一个人,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我们需要这种美,需要这份情感。
读着这本书,一种愤怒感与一种爱国感油然而生,我为汉奸们所做的一切感到愤怒与惋惜,为国家的灾难所感到悲痛,但是,当看到有人为国家做事,反抗敌人时,我热血沸腾,心潮澎拜,感到要爱护自己的国家,要在国家危难的时刻去尽力做,使我们的祖国不受侮辱和侵略。
一个国家,必定有忠爱他的公民。这是我读这本书的感受,国家是一个团体,我们是这个团体中的人,更要爱护她,用自己所有的力量来保护她,这样国家才会富强,我们才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国家是一个精神,他的全部精神来源是他的公民,国家是人建立起来的,就需要人来爱护他,可是在祖国困难的时候,那些汉奸小人们见风使舵,投降了敌人,扰乱民心,这些人就像墙头草一样,一看见自己的国家不行了,马上投奔敌人,而且帮助敌人,杀害自己的同胞,这些人真是中华民族的败类,在他们心里,根本就没有爱国这两个字,他们心里装的,只有金钱和自己。
我们要爱护自己的国家,可不单单是喊口号而已,要从身边小事做起,要为自己的国家争光争气,要有强烈的爱国精神,随时挺身而出,为国家做贡献。老舍用这本书告诉我们:爱国是一个人应有的品质,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我们要爱护自己的国家,而不要背叛自己的国家。
老舍大师用平淡的语言,不仅描述了整件事,还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更将人物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读着这本书,对老舍大师的敬佩感油然而生。
读了这本书,我想告诉大家,爱国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不仅要有爱国的心,还要有爱国的具体行动,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来报效国家!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四世同堂》读后感
这本书看完好久了,一直拖着没写读后感。今天终于有心情写一写。
首先这本书真的好长,75万字,我看了好久。讲的就是日本侵略期间,以祁家四世同堂为代表的北平的百姓们的生活状况,面临的问题,以及各种各样的应对措施和态度。
我想先聊一聊占了全书大部分篇幅的主人公祁瑞宣这个人。他是祁家四世同堂的第三代人,长孙,新时代知识分子,教书先生。作为新旧交替的中间人物,既要承担起赡养家庭的责任,又要照顾儿女。上有老下有小,还有不靠谱的弟弟,一家人的生活全都压在他一个人肩上。但是同时他又是新时代知识的接受者,他不像祖父一样的守旧,他迫切的希望能为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国家做点什么。看了这本书,我理解了他们这一类人的左右为难,我理解了不是只有敢想敢做的人才是英雄。
但是越往后看,越讨厌这个人物。他心里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明白,可是他优柔寡断瞻前顾后,毫无作为。哪怕只是教训一下劝说一下他越走越歪的弟弟,也不曾有过。他那满腔热忱和丰富的心理活动,从没有说出来,没有一丝一毫的实际行动。既不说也不做,只在心里想,毫无用处。
再说一下他的三弟瑞全,也是新时代的青年,毅然离开的果决,敢想敢干的才是该有的样子。
说完了主要的正面角色,我还想说一下主要的反面角色。第一个,祁瑞丰。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看完了只能感慨,都是兄弟差距怎么这么大呢。总结一下祁瑞丰的性格,贪图享受,自私自利,好吃懒做,胆小怕事,不关心任何家事国事,无论什么情况,只有有点吃的他就能什么都忘了。看完了书我还觉得他有点缺心眼。好像他心中没有明确的是非观。不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不然也不会与蓝东阳为伍。第二个,蓝东阳。擅长写狗屁不通的诗,擅长打小报告。扣扣索索,因为给冠晓荷的女儿带了几次花生米却没有做成婚事而恼羞成怒破口大骂。对同事狐假虎威,对外巴结鬼子,曲意逢迎,恶毒丑陋的形象跃然纸上,恨的人牙痒痒。第三个,冠晓荷。祁家的邻居,和他老婆大赤包,最擅长见风使舵。在他们心里,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甚至女儿都是可以用来交易的筹码。一心当小!日!本的舔狗,无论被人家抄家还是打都坚定不移的相信敌人。自私自利,目光短浅,毫无爱国之心。一心只想趁乱捞个官。第四个,大赤包,冠晓荷的老婆。和冠晓荷一丘之貉。甚至比他更甚。心狠手辣,一心捞钱。在拉读者仇恨这方面,好不夸张的说,这四个人就能把读者仇恨拉满了。
除了这些人,还有嫉恶如仇的钱默吟先生,和平年代他读书写诗,侍弄花草,温文尔雅,战争来临他奔走呼号,唤醒人们的爱国之心,传播正义,提倡反抗,就算无端被捕,也依旧初心不改,傲骨铮铮。还有落魄的贵族小文夫妇,这一对夫妻好像活在人群之外,他们格格不入冷眼旁观,我行我素,他们对邻居的态度是不冷不热,既不过分热情,也不过分疏离,不卑不亢,有反抗精神,若霞中弹而死,小文砸死一个小日本也算同归于尽。还有热心肠的李四爷老两口,努力周旋的白巡长,被污蔑含恨投河的祁天佑,莫名其妙被杀的无辜者车夫小崔,有心抱国出力无门的长顺,不为敌人刷狮子的棚匠刘师傅,慢慢觉醒变得坚强有担当的的韵梅,……还有很多很多人,每一个小人物,都在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反抗,抵抗,觉醒,或不得不屈服于生活,苟且偷生。这些人,那么鲜活,他们作为普通人的经历也更把那些经历的苦难具体化。
之前提起战争,只知道死了多少人,毁坏了多少东西,那些受到过的伤害和屈辱。一下子就具体起来。没有粮食的饥荒时刻,又有多少个孩子像瑞宣的小女儿一样活活饿死?有多少像给祁家种地的常二爷一样,只是进城买药却被逼迫跪在路旁无端受辱?
除了这些人,还有那些被迫关门的铺子,消失不见的叫卖吆喝声,被逼着给敌人唱赞歌的小学生们,书店里绝迹的古典文学书,原来给畜生都不吃的共和面,那些莫名其妙被拉上车被消毒的人,这些具体苦难遭遇,读起来才那么痛彻心扉。冰冷的数字就能简单概括所有苦难吗?不是只有死亡才算悲痛,那些屈辱,饥荒,压迫,侮辱,又该如何呢?
幸运的是最后也算一个小团圆结局,可是那些死去的人却永远回不来了,那些经历的苦难,那些黑暗的岁月,又该如何弥补呢?
传统让我们奉行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可这些美好的品德,并不能让那些侵略者们放过我们。好在,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了,家国情怀开始复苏了。从沉默的忍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反抗,我为他们之前的屈辱哀其不幸,我为他们之前的隐忍怒其不争。但是好在,黑暗迎来了曙光和黎明。
和平年代,我们知书达理,温婉文明,战争时代我们满腔热血,报效祖国。
这本书真该让每一个忘记历史的人看一看,你没有经历那些苦难,有什么资格替那些先辈们说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