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小说读后感

人气:478 ℃/2023-03-12 11:37:08

余华《活着》小说读后感怎么写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余华《活着》小说读后感首先可以写《活着》的创作背景以及内容简介;2、接着可以写《活着》的主人公徐福贵悲惨的一生;3、其次可以写书中令我触动的情节;4、最后结尾部分可以写我对于活着这个书名的理解以及从这本书中得到的感悟。

余华《活着》小说读后感1

我总认为人世间最悲痛的事莫过于亲人对你的不理解,当看完《活着》你会明白,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边一个个亲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当身边的人一个一个都离你而去的时候你才明白什么叫痛苦。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着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可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本事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刚开始我骂过福贵,因为他实在是太败家啦,可是看到后面我又开始敬佩他,他是那么坚强

当生活在80年代的我们还在为物质上的需求挑三捡四时,我们从来不明白上一代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是不是也应当想想这世上更苦难的人,与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更应当感到幸运呢!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在我脑子里,我仍然清晰的记得前几天报道的那位为钱财而贪污受贿的官员,在法庭宣判前的那一番话:受贿巨款,只是为了下一代过得更好,再说,我所贡献的远比我所得到的多得多。这就是他活着理由吗

当一次次邪恶的观念充斥着我们的大脑时,我们是不是应当冷静的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第一件事,千万别为自我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余华《活着》小说读后感2

小说中主人公福贵的父母,儿子有庆,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女婿二喜,孙子苦根相继离开人世。最后福贵只剩下一头老牛与他共度余生,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你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地死去,你却毫无办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这才是人生中最大的悲哀。但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并没有因为这些不幸而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令我最钦佩的,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一个人的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面对苦难,福贵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没有心如刀绞的呻吟。有的只是福贵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容着一切,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苦难,这不正是当代社会人们所需要的吗?

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过大,人们面对生活中的苦难难以承受,还有很多人因为生活上的压力而得了抑郁症、做出偏激的事情、寻死……

令人心痛的是这已经是当代人们生活中很真实的写照了,比如高考生高考完后因为考试失败跳楼自杀,有的人为爱寻死……如果他们能像福贵这样的坚强,也许就不会酿成这么多的悲剧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金钱,地位,权利,甚至不是为爱情,亲情而活,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活着才是生命的本质。

活着就应该去忍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也是一门艺术。

余华《活着》小说读后感3

本书是以一个老人的回忆展开的,他讲述了他一生的故事,由于嗜赌,他把偌大的家产败尽,从富家子沦落为农家汉,当他饱尝辛酸,以为可以过上尽管贫穷却快乐的日子时,却被迫经受战场的九死一生,以为可以一家团聚,却不得不接受母亲,儿子,妻子,女儿,女婿,甚至孙子相继死去的残酷事实,最后陪伴着他的,只有那条叫做福贵的老牛,但他仍然坚强而乐观地活着。

小说就这样以平淡的语调地叙述着一个似乎微不足道而又壮烈的故事,作者说:“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作者一次次将读者对变好的幻想打破。也许这是作者经过种种后得出的结论,但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去追求幸福。诚然,福贵的一生的确饱经磨难,当他的亲人一个个相继去世,他还活着!但他的活着比死更难,活着在那时需要胆量和勇气!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无需生活于那个动荡的岁月,正因如此,我们更要好好地活下去。有太多的人去质问活着的意义,总要去追求金钱,名声,这些我们都未必能获得,但我们该庆幸的是我们都活着!而现实生活中,受到打击挫折如工作不顺利、高考落榜等而选择死亡的有多少人!为什么要选择死亡呢?只有活着才会有希望。我们要活着,但不能只为活着而活着,我们需要目标,需要追求,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赋予意义给本没有意义的生命。

所以活着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煎熬!但不管怎样,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像福贵一样,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坚强的---------活着!

余华《活着》小说读后感4

活着,承载了多少意义、情感和力量呢?是进行时,是生命的持续状态,是灵魂的永恒追寻。

看完《活着》,想说说关于"活着",这样广大却沉重的话题,似乎每一个语句都显得苍白,每一声叹息都显得无力;然而,活着,是进行时,是你我此刻正在经历的状态,无从逃避,直至那一天,你我在神的审判台前,而从那一天起,我们将活在永恒的国度里。而活着和永恒,有人只看到了一部分,于是没有永恒的方向,迷茫地活着。

当我们听着故事的叙述者——福贵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感觉着他活着的状态一点点变化:年少无知时,萎靡地活着,无视妻子的艰辛,无视父母的关切,无视现实的责任;风云突变后,挣扎地活着,战场上经历生存的残酷抗争,生活中面临活着的底线挑战,情感上体会为父为夫角色的重担;看尽生死后,麻木而乐观地活着,无牵无挂,无泪无述,也无欲无求。"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我们会默然发现,活着是一种状态,仅仅一个词,悲惨抑或苦难、凄凉、无奈,无法展现它的全貌,可是哪怕是其中一方面我们都无法深入触及。小说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如何从游混于社会的阔少爷变成一无所有的佃农,如何从刚开始无所事事的"败家子"到最后持家生活的"顶梁柱",如何从刚开始的淡漠亲情到后来饱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

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他的母亲说。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贫苦艰难的生活,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让有庆对生活丧失希望。他热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所以当他在父亲眼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们都天真地以为悲剧该结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来,于是有了一点淡淡的喜乐。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青的我们不禁有些战栗。薄薄的十二万字,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阖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纳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坚忍,顽强。这应当便是生命的力量罢。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起——"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伤的情节之间,福贵仍然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述说苦难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

正如你终于会明白,无论现时我们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无可告人的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只留下苍白的结果。那个结果对现时的我们毫发无伤。告诉我,谁还在不堪着高考的煎熬,失恋的痛苦,或者某个******最初的鲜血淋漓?

我仿佛已经看到许多问号:这样,我们的生存还有什么意义?

嗯,就像那谁说的,企图探究活着的意义注定只能成为一个笑话。人只是一种存在,它与天地万物一样并无意义。

那到底该怎么活着?

老人对生命的态度总是让我很敬畏。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动荡后,眼前的一切都已经变得无所谓了。他们不担心是否会被炒鱿鱼,不担心是否有战争,不担心下一周的股市行情——或者说是不愿去操心了。这就如同余华所说的——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这么说来,老人的态度也就是孩童的态度了。在我们绞尽脑汁去寻思到底什么是活着、该怎么活着的时候,造物主在我们背后偷偷的笑了。原来,他早已把答案告诉了我们——终点就是起点。我们在一开始就已经手握答案,只是这轻易而来的结论在没有经历现实的验证之前我们不愿意相信。于是,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来验证它。验证结束,生命也就接近终点了。

呵呵,无数大家都说不清的事,我怎么又能说的清呢。我只是在看完余华的《活着》以后说一些关于活着的话而已。

又或者,"活着"更本不需要我们去多言。我们还是像福贵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然后在无所事事的时候,跟一个路过的人一起翻阅那些或痛苦或甜蜜的回忆,最后拍拍屁股,在夕阳下抽着烟斗回家去!

余华《活着》小说读后感5

读完《活着》,我感到的是一种低沉的怒吼,无声的震撼。小说中没有精心雕琢的文字,没有蓄意煽动的悲情,甚至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和波澜壮阔的人生。当所有人都仰望灿烂星空的时候,作者却将目光转投于最为卑微的草根之中。以作者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在卑微的草根中所蕴含的令人心惊的力量。

人为什么活着?这永远是一个问题,答案也因人而异。有人活着是为了享受物质,有人活着是为了追求精神,有人活着是为了亲情与爱情。可当一个在物质上一贫如洗,在精神上混沌未开的人看着他至亲之人一个个离去之后,这样痛苦的人生,活着又有什么意义?

其实恰恰相反,生命的意义往往藏匿在痛苦之中,生命只有经受过痛苦的淬炼才能变得完整与通达。试想年轻时的福贵,终日挥金如土,游戏人生。可他并不了解自己为什么活着,睁眼便为该如何挥霍时光而苦恼。

这样的行尸走肉,又能看到什么活着的意义。而当年迈的福贵经历过人生的大悲大痛之后,给既是作者又是人物的青年讲述自己之时,在那眯缝地眼中却无不透视着超迈的豁然。如此对比之下,年轻和年迈的福贵哪个更有活着的意义呢?

活着本身就是寻找活着的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注定痛苦,可痛苦并不能代表活着的意义。人类最终追求的是从痛苦中诞生的幸福。

对幸福的定义是发至内心的满足和愉悦感,可放眼如今,人们的生存环境愈来愈优越,可幸福感却不升反降,究其原因,只能说富足的物质虽然提升了生活质量,却更膨胀了人类的欲望,增多了满足的需要。

这样下去,幸福便如一架永无尽头的天梯,尽管不断攀登,幸福却总在上方。而福贵一家人,尽管在汪.洋般的痛苦中无助漂浮,却一直有一份满足存于心中。家珍即使在儿女丧尽,重病将死之时,仍然可以满足的总结自己的一生,并在生命的最后深刻,无比温情的对福贵说:“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过。”这一句话,胜过多少金山银海,胜过多少海誓山盟。

即使在无边的黑暗中,人生也总有一丝光芒如同峭壁上的缆绳,给人活下去的力量。这一丝光芒便是希望。正如雅典娜在装满洪水、瘟疫和战争的潘多拉魔盒中偷偷放入希望。命运也总会在人面临绝望之际,重新给予生存的理由。当福贵一次次亲手埋葬至爱的亲人,苦难无数次叠加,可现实仍然为他保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希望。

有庆没了,还要抚养凤霞:凤霞没了,还要照顾家珍:家珍没了,还要顾及二喜:二喜没了,最后还有苦根。命运就这样一路使他绝望,却又留下一丝希望。他被这一丝希望牵引着走过大半生。可到最后,苦根也没了。这时的他还有什么希望呢?我想这时的福贵老人活着已不需要指引,他已经真正看透了死亡。

死亡,不过就是那么一回事。虽不至庄子鼓盆而歌那般洒脱,却也可在心中达到一种平静和从容了吧。活着的人终究会死,而死去的人不能复生。既然与亲人重聚只是迟早,那为什么不将就着过完余生呢。人生到达福贵老人这样的状态,是痛苦或是幸福,都不重要了。

痛苦中诞生的幸福,绝望中孕育的希望,最终凝练成两个字:活着!人生只为活着而活着,而活着二字已囊括世间所有。

纵观整部小说,作者是以福贵老人之口,从一个侧面深究人性的顽强与坚韧。当然,优秀的小说总是要有对整个时代的铺陈与评论。淮海战役等都被设定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而在那样的恐怖时代,更有像有庆和春生之死那样骇人听闻的现实。宏大的背景和惊人的事件最终都是为了衬托出卑微而伟大的生命,《活着》就是一部考验生命极限的作品。

当生命经过痛苦与磨难的考验之后,得出的结果是:生命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融化,但绝不会为痛苦的重压而折断。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余华《活着》读后感800字

余华《活着》读后感:富不过三代

读完《活着》,除了感叹那个时代的无力感和对命运的无奈之外,还有一个感觉就是富不过三代。

书中主人公徐福贵的爷爷是地主,有200多亩地;到了福贵的父亲徐老爷子那一代,败了一些,但也还剩下100多亩地;再到福贵手里,就全败光了,连住的百年老宅都输了,把土地和老宅都输给了一个叫龙二的江湖骗子。从富家子弟到一无所有,到福贵这里刚好是第三代人。

徐老爷子因此被气得一命呜呼!

从此,福贵再也不能过以前吃喝嫖赌抽的快活日子。他不得不脱下绫罗绸缎,穿上劳动人民的粗布马褂。一家人开始住茅草房,吃粗粮。

以上看来,福贵无疑是悲剧的!

但福贵似乎又是幸运的!他有一个慈祥的母亲,有一位不离不弃,任劳任怨的老婆家珍,有一对懂事听话的儿女:凤霞和有庆。虽然他以前好像从来没有珍惜过他们。

此时的福贵,虽然没了财富,但他突然意识到了亲情的可贵。不能再出去吃喝嫖赌,每天除了劳动就是陪家人,这似乎让福贵活得更像一个“人”,平凡而更充实饱满的一个人。

再到后来,福贵阴差阳错被蒋介石的国军抓了壮丁,上了战场和共产党的军队作战,他有两个亲密的战友,老全和春生,结局是老全战死,福贵投降回家,春生投降并且加入了共产党的军队。共产党给了福贵盘缠让他可以回家,福贵第一次认识了什么是共产党。

福贵一路欣喜若狂跑回了老家,得知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来了,他高兴不已。搞土地改革福贵家分了5亩地。龙二由于是地主恶霸被枪毙了,龙二成了福贵的替死鬼。福贵觉得当时把土地和房子都输给龙二是何等的正确!要不然现在被枪毙的就是他。兜兜转转,失去的土地又一部分地回到了自己手里。

如此说来,福贵又是幸运的!

在福贵身上,总是悲剧和幸运交替上演。

有一天,有庆学校的女校长生孩子大出血,让同学们去献血,就有庆的血型对上了,由于护士抽血过多,有庆当场就死了,当时有庆13岁,有庆中途喊过头晕,但护士没当回事。女校长是县长的夫人,县长的名字叫:春生。

还在地里干活的福贵第一个得到有庆去世的消息,是有庆的同学回来告诉他的。他一个人悲痛万分,他只有一个儿子,为了他的战友、现在的县长的老婆而死。

当天夜晚,福贵一个人悄悄地背着有庆回了村子,埋了有庆,埋的地方是他爹娘的坟的旁边,他没有告诉一直生病躺在床的老婆家珍。

福贵回家骗家珍说有庆由于献血过多还在医院住院,不能回家来。

不知是不是母子连心。有一天家珍让福贵背着她到村口去走一走。家珍问福贵有庆是不是死了?福贵知道纸是包不住火的,他把家珍背到了有庆的坟前,家珍哭得死去活来!福贵后悔不该一个人悄悄埋了有庆,导致家珍没能见儿子最后一面。

有庆死后,家珍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凤霞小时候由于生病,成了聋哑人,后来嫁给了一个同样是残疾人的“偏头”万二喜,婚后二喜在在做苦力挣钱,两口子的小日子过得简单幸福。

后来凤霞怀孕了,生孩子时的医院是有庆的校长生孩子时的那个医院。但凤霞由于产后大出血,只保住了孩子,万二喜痛不欲生!

福贵在同一个地方看到了自己的两个孩子死去。

当天晚上,二喜抱着自己死去的妻子睡了最后一晚,泪水打湿了枕头。第二天,凤霞被埋在了有庆旁边。

家珍给自己的外孙取名叫苦根。

凤霞死后,家珍常对福贵说:“福贵,有庆,凤霞是你亲手送的葬,你也要亲手埋我,我就安心了”

三个月后,家珍在床上死在了福贵的怀里,走得很安详。福贵说家珍走得很好。

这个家庭现在就剩下了福贵,二喜和苦根。

一开始二喜带着儿子苦根在镇上独自生活,相依为命。后来福贵将苦根带回了农村照顾,二喜每天下班后回村里来。

苦根四岁那年,二喜在做搬运的时候被两块水泥板夹死,二喜死的时候大喊了一声:“苦根!”抬开水泥板的时候,二喜的脖子伸得很直,嘴巴张得很大。

村里的人告诉苦根说:

“你爹死了。”

苦根正在池塘边扔石子,回了一声:

“知道啦”。

一转眼苦根到了7岁,他力气大,懂事了很多,帮着福贵做各种各样的活,准备凑钱来买一头牛,那样福贵可以干活不那么累。为了买牛,苦根很节约,总是吃不饱饭。

有一天苦根和福贵在田里摘棉花,摘着摘着,苦根说自己头晕,就躺在了田了休息。直到中午棉花摘完了才回家,福贵发现苦根额头烫得吓人。

回家后,福贵熬了姜汤给苦根喝,家里面没有糖,福贵还出去找村民借了糖。他又为苦根熬了一碗粥。

吃完午饭,福贵让苦根在床上休息,自己又要下地。出门时,福贵越想越心疼,又出去摘了半锅新鲜的豆子,煮熟了放到苦根的床边,看着豆子,苦根笑了。福贵走的时候苦根还问福贵为什么不吃?

傍晚,福贵摘完棉花回到家,叫:“苦根,苦根。”

苦根没有答应。

福贵着急着推开门一看,发现苦根的嘴唇都青了。

苦根死了。是吃豆子撑死的。因为太穷了,就是豆子也是难得能吃上。

苦根死后第二年,福贵凑够了买牛的钱。

他到牛场看到一头即将被杀掉的老牛。

福贵不忍心老牛被杀掉,就买下了老牛。回家的路上老牛老是往福贵身上靠。

福贵给老牛取了一个名字:福贵!

完。

推荐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