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想知道cpk是什么意思,下面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cpk是什么意思
CPK是指工序在一定时间里,处于控制状态(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它是工序固有的能力,或者说它是工序保证质量的能力。
是指操作者、机器、原材料、工艺方法和生产环境等五个基本质量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也就是产品质量的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就是工序中的各个质量因素所起作用的综合表现。对于任何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总是分散地存在着。若工序能力越高,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小;若工序能力越低,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大。
CPK密钥作用:CPK是基于组合的公钥体制,将密钥生产和密钥管理结合起来,能够实现数字签名和密钥交换,可以满足超大规模信息网络与非信息网络(包括物联)中的标识鉴别、实体鉴别、数据保密需求。
收藏版丨175个常用医学名词(三)
最后一部分,175个医学名词发布完结。
111、蛙腹:当腹腔内有大量积液时,平卧位腹壁松施,液体下沉于腹腔两侧,致腹部呈扁而宽状。
112、反跳痛:用手触诊腹部出现压痛后手指于原处稍停片刻,使压痛感觉趋于稳定,然后迅速将手抬起,如此时患者感觉腹痛骤然加重,并常伴有痛苦表情或呻吟。
113、Murphy征阳性:检查者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胸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然后嘱患者缓慢深吸气,如在吸气过程中因疼痛而突然中止吸气,则称为Murphy征阳性。
114、移动性浊音:腹腔内有较多的液体时,叩诊可出现因体位不同浊音区变动的现象即为移动性浊音。
115、肠鸣音:肠蠕动时,肠管内气体和液体随之而流动,产生一种断断续续的咕噜声(或气过水声)。
116、蛋白尿:尿蛋白检测出现阳性或>150mg/24h尿。
117、镜下血尿:尿中红细胞增多,离心后的尿中红细胞>3个/HP称为镜下血尿。
118、管型:是蛋白质在肾小管内凝固形成的圆柱状体。
119、粪便隐血试验:用于检测消化道少量出血的试验。当消化道出血量少时,肉眼观察、显微镜下观察都无法证实出血,此时可以通过隐血试验诊断出血。
120、内生肌酐清除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ml血浆中的肌酐清除。
121、高蛋白血症:血清球蛋白高于40g/L,或总蛋白高于80g/L。
122、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低于25g/L,或总蛋白低于60g/L 。
123、期前收缩:是指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的激动,又称过早搏动。
124、二尖瓣型P波:P波增宽,其时限≥0.12s,P波常呈双峰型,两峰间距≥0.04s,又称“二尖瓣型P波”。
125、肺型P波:P波高尖,其振幅超过0.25mV,称为“肺型P波”。
126、窦性心动过速:如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100次/分,即称为窦性心动过速。
127、“城墙样”运动:二尖瓣狭窄时M型超声心动图显示二尖瓣前后叶同向运动。
128、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变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
129、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
130、玻璃样变:指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均质、嗜伊红半透明状蛋白蓄集。
131、肉芽组织:为幼稚的纤维结缔组织,肉眼呈红色、细颗粒样、柔软,状似肉芽。光镜下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和新生的毛细血管组成,常伴有多少不等的各种炎细胞。
132、槟榔肝:切面肝小叶结构清楚,小叶中央淤血区呈暗红色,周边区因肝细胞脂肪变性呈黄色,红黄相间,形成红黄相间的网络状条纹,状如槟榔的切面,称为“槟榔肝”。
133、血栓形成:活体的心血管系统内血液成分发生析出、凝集和凝固而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134、化脓性炎:嗜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
135、肉芽肿性炎: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明显的结节状病灶,叫做肉芽肿性炎。
136、阿少夫小体:纤维蛋白样坏死、成团的风湿细胞及伴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等共同构成了特征性肉芽肿病变。
137、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双肾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质变硬,皮质变薄,表面呈均匀弥漫的细颗粒状。
138、小叶性肺炎:主要由化脓菌感染引起、病变起源于细支气管,并向周围或末梢肺组织扩展,形成以肺小叶为单位、呈灶状散布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139、肺肉质变:某些患者嗜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其释出的蛋白酶不足以溶解和消除肺泡腔内的纤维蛋白等渗出物,则由肉芽组织予以机化。肉眼观,病变肺组织成褐色肉样纤维组织。
140、桥接坏死:肝小叶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出现的互相连接的肝细胞坏死带。常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
141、假小叶:肝硬变时,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原来的肝小叶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称为假小叶。
142、新月体:增生的肾小球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堆积成层,在肾球囊内毛细血管丛周围呈新月形或环状。
143、肾病综合症: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全身性水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脂尿。
144、R-S细胞:是霍奇金淋巴瘤的特征性的瘤巨细胞,细胞体积大,直径约为15~45μm,形态不规则,胞质丰富,略呈嗜酸性,核大、圆形,多核或双核,核染色质常沿核膜聚集成堆,排列疏松,核内有一粗大的嗜酸性核仁,周围有空晕,典型R-S细胞多以两核并列,称为“镜影”细胞。
145、药物:一般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以防、治、诊断疾病的物质。
146、兴奋作用:使机体组织器官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增强的作用。
147、抑制作用:使机体组织器官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减弱的作用。
148、全身作用(也称吸收作用):指药物通过吸收入血液循环(或直接进入血管)并分布到机体各部位后所产生的作用。如:氢氯噻嗪的利尿作用。
149、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在一定剂量下,因不同组织器官对药物敏感性的差异,使得药物对某些组织产生较明显的影响,而对其他组织影响轻微或不产生影响,此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150、防治作用:凡符合用药目的,并对疾病产生防治效果的作用,包括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
151、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甚至严重危害的反应。
152、副作用: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选择性低是产生副作用的原因。
153、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在体内蓄积过多,或机体对药物过于敏感而引发的对机体组织器官的危害性反应。
154、极量:能产生最大效应而不引起中毒的剂量为极量。
155、治疗指数:半数有效量(ED50)与半数致死量(LD50)的比值。一般治疗指数越大,药物安全性越大。
156、受体激动药:与受体有强的亲和力,同时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1≥α>0)。
158、受体阻断药:与受体有强的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的药物(α=0)。
158、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经生物膜转运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159、首关效应:口服给药后,药物在吸收过程中,部分被肝脏和胃肠道的酶代谢灭活,使进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160、肝肠循环:有些胆汁排泄的药物或结合性代谢产物,进入肠道后,重新以游离型药物被吸收入肝的过程。
161、生物利用度(F):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分量(百分比)。
162、表观分布容积(Vd):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平衡时,按体内药量和血浆药物浓度计算所得的该药应占有的体液容积。
163、血浆药物消除半衰期(t 1/2):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
164、一级消除动力学:体内药物单位时间内按恒定比例进行消除。
165、限速酶:细胞内许多代谢途径,均由一系列连续反应构成,而反应速度最慢的一步可控制全途径的总速度,称为限速步骤,催化此步骤的酶为限速酶。大多数限速酶受配体调节,限速酶与配体结合后能引起构象改变,进而致使其催化活性改变。
166、同工酶:指催化相同的生化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甚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同工酶的变化有助于某些疾病的临床诊断,如血清中磷酸肌酸激酶(CPK)和乳酸脱氢酶(LDH)的同工酶检测,可用于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
167、酶原: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无活性中心或活性中心被掩盖,因此不表现酶活性。这种无活性的前身物称为酶原。从酶无活性状态转化成有活性的过程,称为酶原的激活,如胃蛋白酶原在pH值1.5时可变成胃蛋白酶。
168、首关消除:某些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入门脉系统在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先经受灭活代谢,使其进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该过程称为首关消除(亦称首关效应或第一关卡效应)。普萘洛尔口服剂量比注射剂量大约高10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该制剂首关消除较强。口腔黏膜给药及直肠给药能避开首关消除。
169、剂量:一般成人应用药物能产生治疗作用的一次平均用量。
170、阈剂量:应用药物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
171、治疗量:指药物的常用量,是临床常用的有效剂量范围。一般为介于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的量。
172、极量:指治疗量的最大限度,即安全用药的极限,超过极量就有可能发生中毒。
173、中毒量:超过极量,产生中毒症状的剂量。
174、致死量:超过中毒量,导致死亡的剂量。
175、治疗指数:治疗指数为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有效量的比值,即LD50/ED50,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