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中医?

人气:361 ℃/2023-08-20 04:35:26

工具/材料

中医经典著作

各类古籍

中、西医教材

学习方法

建议到高等院校进行系统学习。毕竟医者,性命所托,开不得半点玩笑,有机会、有条件还是建议到高等院校进行系统的学习,比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都是比较不错的院校。而且现在师承并不能考取职业医师资格证,如果把中医当作兴趣爱好可以自学,作为职业,未必到正规院校进行系统学习。系统的学习,让自己掌握扎实的基本功,熟练的临床操作,这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品读中医经典。现在很多中医院校每个学期都会有中医经典等级考试,考研面试也会涉及中医经典知识,可见中医经典对学习中医的重要意义。品读中医经典不单单是熟读、背诵,更要去理解、运用,将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每一次品读经典都会有新的体会,像一场崭新的旅行让人欢欣雀跃。比如:《伤寒论》中:“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一读觉得这条文是如此的简单,见热利有里急后重者,照方用白头翁汤就可以了。再一次品读的时候,一想何为热利,此处的寒热当如何辨?辨证要点有哪些?之后再读又会想,白头翁汤各个药的配伍特点?以方测证又该如何?之后学《金匮要略》的时候再次学到白头翁汤,又会想白头翁除了治热利还能治什么?哪些情况下可用?应当如何加减?就这样,一句简单的条文,可以引申出无限多的内容,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了。

品读各类古籍。不仅要品读中医古籍,也要品读各类古籍,把自己放到整个古代中医的大环境中去,去理解他们那时候的行文习惯,会更加懂为何有些矛盾的地方叫偏义复词,为何每次会有中与不中,更理解中病即止的含义。最开始学中国古代哲学、医古文的时候大家不懂为什么要学这些,后面学中医经典条文的时候,发现一些同学理解能力明显更强,大家的差距就逐渐拉开了。也可以看看周易,了解一下64卦,去感受那时候的学术氛围,尽量去理解他们的思维。先累积一些暂时看起来没有大用处的知识,慢慢的量变的累积就会引起质的飞跃。

看中医类书籍、医案医话。有一定的中医基础后,就可以开始看一些中医类的医案,把理论的东西慢慢开始运用起来,多学习、借鉴前人的方法、经验。推荐看看《干祖望医话》,通俗易懂,是中医低年级学生的必读书籍之一。有时间也可以看看《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有一定基础的同学看这本书会更好。还有清朝·陈修园老先生的很多书都值得细细品读,他的《医学三字经》称为中医四小经典之一,读起来琅琅上口,是中医入门书籍之一。

学习西医类课程。中医专业都会学习西医课程,很多同学不理解,学习的过程中有很严重的抵触情绪,直到上临床后才追悔莫及。学习西医知识,一来是现在医院西医岗位居多,到临床上不一定能分到中医岗位,就必须要求大家有西医的基础知识;二来是西医和中医的思维理念虽然不同,但并不代表两者完全水火不容,学习西医并不会对我们中医的学习造成影响,一个病人来的时候要做的是尽量医治,不必拘泥于形式。该做的检查,绝不能含糊,时刻记住,治病救人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多实践。中医院校的学生每年暑假都会去医院见习、实习,中医本身就是经验的累积,学得再好也不过是记住前辈们的经验,若是不能为自己所用,那也是竹篮打水。只有多上临床,多动手、多听、多看,才能将临床与实践完美结合。

跟名师。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跟名师学习,很多时候能事半功倍,时常会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甚至有时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然而大多数人没有名师这样的资源,最好的捷径就是考研,选择一些厉害、有名气的导师,跟着他们学习。

静下心来,潜心学习,保持对中医的执念与虔诚。现在医患关系日渐尖锐,越来越多的伤医事件;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医院动不动招的就是博士,要科研论文,要这要拿,待遇却没有相应的提高;人们对医生的不理解,他们觉得花了钱病就应该得治好,就像花了钱就该买到东西一样,你的落魄他们一点也不同情,一旦你的生活水平好转,他们就觉得医生坑他们,所以医生这么赚钱。这样一些社会现状让无数医生寒心,越来越多的医生、医学生转行。但是无论如何,保持我们的初心,就像老师时常告诫我们,学医与金钱无关,如果能接受这点就继续坚持下去,如果不能接受那么就跳出这个坑,早作打算。我出生于中医世家,多多少少对中医有些执念,中医属于我过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能在我们这代人中陨落,我们不仅要传承它,还要将它发扬光大。现在已经越来越多国家开始研究、接受针灸,也肯定了其疗效,甚至有些国家针灸的发展比我们还快。由此可见,将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中医、中药、接受我们的阴阳五行理论。我们应当怀着虔诚的心,站好我们的这班岗,为中医的发展贡献一份我们的力量!

特别提示

码字很不容易,对中医的执念也很不容易,若不喜欢,也请至少不要诋毁它^_^

如何学中医如何才能学好中医

怎样才能学好中医?

提起这个问题,有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学习体会,有人这样说,有人那样说,众说纷纭,无有标准答案。

那么如何才能学好中医呢?我认为学习中医,需要三步走:第一步看山是山;第二步看山不是山;第三步看山就是山。

第一步看山是山。我们学得很好,只要按照伤寒论的条文去学习,去照搬照抄,按症排号,大家都治愈了很多病,而且是疑难杂症,危重绝症,也出了名,可是当出了名以后,就进入了第二步。

第二步,看山不是山。正因为有了名气,治愈了一些疑难杂症,危重绝症,所以再看伤寒论时,就看山不是山了,感觉看伤寒论,迷雾重重,反而症状对不上号了,对伤寒论的很多条文看不懂了,产生了很多疑问,因而迷茫了,于是乎,出现了很多质疑,疑惑,这就是看山不是山,自己迷茫了,其实我们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中医都被困惑在这里,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学懂了伤寒论,可是他们怎么也迈不过这第二步,始终在这里徘徊,纠结,吵吵,谁也不服气,都觉得自己的理论认识是正确的,可都是自己学习的一个点,而不是面,能迈过这第二步的寥寥无几,少之又少。

第三部看山就是山。跨越第三步实在太难,太难,难于上青天,除非你有天生的悟性与聪明才智,可是当你跨入第三步后,你就会豁然开朗,一目了然,看山就是山,这需要跳出三界回头看,也就是说当个局外人回头再看中医,这就是身在事中迷,跳出圈外才能看清楚山的真面目。

很多人在第二步吵吵嚷嚷,自以为是,其实都没有将中医看清楚。纵观那么多历代的中医大家,包括现在的那些中医专家教授院士,其实都是在第二步彷徨,别看他们写了那么多书,立了那么多注释,都还没有跳出圈外。这就要求你对自然规律的了解和学习,必须用规律来提高自己的认知,而不是科学,科学是唬人的。必须学习和认识自然规律,从自然规律中了解和认识中医,才能有所突破,否则难于上青天。而在伤寒论中,医圣,每字每句都是在寻找规律,我们看到的主证,而在医圣眼里,连副证都算不上,直接忽略不计,我们认为很不起眼的证候,连副证都看不上,甚至是抛弃的证候,在医圣眼里反而成了主证,这就是医圣的高明,圣人不是随便能当的。

伤寒论

推荐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