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这句诗出自唐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创作背景
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史上最怕读懂的一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懂已是中年人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饱含着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其中最能拨动我们心弦的便是乡愁。高适在《除夜作》中曾说:“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可见乡愁是我们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它能大到故乡的明月,也能小到故乡的草木。
而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诗《回乡偶书二首·其一》中的乡愁是到老也改不了的乡音,是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写于他晚年辞官还乡的时候。其实这首诗,我们在学生时代就曾学过,但少时不知诗中意,如今读懂却已是中年人。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的开篇两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意思是说,我从小就离开了故乡,直到年老才回来。虽然我的乡音从未改变,但是鬓角的毛发却已经斑白。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贺知章久居他乡所产生的伤老之情。容貌的变化,对应了岁月的无情,也衬托出了贺知章乡愁的浓郁。
实际上,贺知章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他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当时他已八十六岁高龄。而距离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离开故乡,已经过去近五十年时间。所以他在这里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概括出这么多年客居他乡的事实。
最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意思是说,故乡的小孩看到我后,竟然没有一个认识我,还笑着询问我,这位客人您是从哪里来的呀?乍一看,这两句诗平淡无奇,但其实却是这首诗峰回路转,别有境界的一笔。小孩天真烂漫的一个问,对于贺知章来说,却是重重的一击,无疑勾起了他无穷的感慨。
五十年没有回到故乡,何止是故乡的儿童不认识他。可以说是曾经熟悉的人、物、事都会发生变化。流露出贺知章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这首诗朴素无华,毫不雕琢,却符合陆游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对于身为读者的我们来说,尽管它只有短短的4句,却概括出了我们中年后才有的乡愁。虽然我们的年龄不同贺知章那样已到人生暮年,但是人到中年其实已经能够深刻体会到这首诗中所说的,那种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之感。即便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情形也会出现。
总的来说,贺知章这首诗是一首动人心弦的千古名作,也是一首我们最怕读懂的一首诗,因为读懂已是中年人。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