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红与黑读后感

人气:158 ℃/2022-12-23 07:42:53

初三红与黑读后感怎么写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初三红与黑读后感首先可以写《红与黑》这部小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背景;2、其次可以写这部小说的作者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个人信息以及个人经历;3、接着可以写小说主人公于连悲惨的人生经历;4、最后结尾部分可以写自己从中得到的感悟和启发。

初三红与黑读后感1

《红与黑》是司汤达的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展示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社会的广阔图景,涉及了从法国外省到首都巴黎的许多方面的生活风情;上写皇帝首相、王公贵族,下写三教九流、平凡百姓;通过教会、政党以及各阶级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对查理十世统治下的法国的政治斗争、社会矛盾、人情世态、风土习俗,作了真实而又生动的描绘。

小说主人翁于连·索黑尔,是一个出身农民家庭但博学多才的青年。这个出类拔萃的青年雄心勃勃,决不甘于贫贱,一心向往拿破伦时代的沸腾生活,渴望通过从军去建功立业,青云直上。但在王政复辟时期,在极端反民主的贵族资产阶级统治下的法国,于连看到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只有通过教会一途他才有希望跻身上流社会。小说题名《红与黑》,红即象征军队,黑即象征教会。于连开头在维立叶尔市长德.瑞那府上当家庭教师,为了报复贵族资产阶级对他的鄙视,找到迅速爬上去的捷径,使他很快赢得了市长夫人的欢心,成为她的情人,因此得以进入修道院学习,企图以此达到发达的目的。他最后到了巴黎,又有幸成为德·拉·木尔候爵的私人秘书,同时勾搭上了候爵的女玛特儿。正准备和玛特儿结婚,实现自己飞黄腾达的美梦的时候,市长夫人出于嫉妒,在听她忏悔的教士的指使下,给候爵写了一封揭发他丑行的长信,使于连的野心和梦幻完全破灭了。在他绝望之余,一怒枪击了德·瑞那夫人,受到了严厉的审判,终于被送上了断头台,从而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

一心希望摆脱贫贱地位报复上流社会蔑视的于连,是煞费苦心,不择手段的。他明明崇拜拿破伦,却要当众大骂拿破伦,他明明不信神灵,却要把《圣经》读得烂熟,能够完全背诵。好虚伪的青年啊!我不了解那时的生活背景,只知道于连为了争名夺利做自己的黄粱美梦而欺骗自己,带着假面具来应酬所有的人,如果我是他,我会很累。要自己时刻像电影里一样去扮演一个和自己内心世界异样的角色,而且要让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出戏,沉浸在这个角色里是很难办到的。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我真同情于连。

正义永远战胜邪恶,于连最终的下场是可悲的,所以待人最好多一些真诚少些虚伪。

初三红与黑读后感2

于连·索莱尔的命运时时刻刻牵动着我。综观他极其短暂,却满是波折动荡的年轻生命,流淌着太多矛盾和复杂。对此,人们可以作出很多评判——是个小私有者盲目追求个人利益的悲剧;一个野心家的毁灭;一个反封建斗士的牺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就我以为,说于连是个个人主义野心家固然不错,但不如说他是个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为确切些。自然这种歧途不是简单地采取了某种有背社会道德的手段,而是来自他心灵更深处的矛盾本质。

于连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他虽出身卑贱,却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着杰出的智慧,所以他日后能厕身在所谓的上流社会中。什么是幸福,怎样得到幸福,是困惑着人类几千年的问题,也同样困惑着我们的于连。在他心目中,幸福并没有确切的标准,只是在他的心计,在他的警觉,他的一个又一个的“作战计划”及其实施当中。他为第一次摆脱了父兄的虐待而幸福,为德·莱纳夫人面前履行“某种责任”而幸福,为骄傲的玛蒂尔德在自己面前屈服而幸福,为一次次地发迹而幸福得要命。

他渴望幸福,渴望飞黄腾达,他发誓宁可死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为此,他制出了一个又一个“作战计划”,使出各种虚伪手段,他超人的智慧发挥的淋漓尽致。但他毕竟是个好苗子,所以在每每幸福之时,他又会扪心自问,深深自责。因此,他的计划总会漏洞百出,总会让人怀疑。

我们不难发现于连在这种幸福的标准是以社会和他人标准为标准,追求他人和社会的承认。实质上,他并没有获得多少快乐和幸福,反而使他处在一种紧张状态,仅仅是感到“快乐的到了极点”,兴奋地跑来跑去,一种“野心家实现后的狂喜”,只是片刻激情而已,剩下的是想着紧接着应该在制定一个计划。这些所谓的幸福仅仅是表象而已,于连为了表象而牺牲了本质。当他以为德·莱纳夫人的一封信断送了他的幸福时,他想到了报复,最终被投进了监狱。在狱中反而使他从社会的束缚解脱出来,获得了自由。他卸下了往日一切伪装和面具,找到了真实的自我,也找到了本质的幸福。他放弃了逃跑和上诉,能够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朋友,坦然地面对死亡。

对于于连的爱情,我们同样怀着强烈的兴趣。因为于连的成功幸福既而毁灭都与他的爱情紧密联系着的。他的两个恋人——德·莱纳夫人和玛蒂尔德伴着短暂而奋斗的一生,所以不妨分别来看看于连与两个恋人的恋情。于连和德·莱纳夫人的爱情始于于连对她的诱惑。起初,他只是在履行所谓的“责任”,这是一种对贵族老爷的报复,一种虚荣的满足。但是德。莱纳夫人的善良、淳朴、温柔深深地打动了于连。一段时间,他疯狂地爱上了德。莱纳夫人。可惜这颗爱心又很快被种种野心占有了,直至最后才又复燃,爆发。

而于连和玛蒂尔德的爱情更多的是一种征服和反征服的关系,谁征服了对方,就会让对方受到情感上的折磨。玛蒂尔德出身豪门贵族,且追求理想,不甘平庸,才思敏捷。所有这些都吸引着于连。而玛蒂尔德对于于连的爱情更多地缘于于连在她骄傲面前不屈服,不屑一顾。这在于连接受科拉索夫亲王的建议这一段有趣的故事中表现得犹为突出。可以说是嫉妒和寂寞使玛蒂尔德疯狂地爱上了于连。

最终于连还是投入了德。莱纳夫人的怀抱而拒绝了玛蒂尔德。这多少让人要为后者鸣不平,毕竟她置自己的名誉而不顾,毕竟他不顾一切地为于连的获释而奔走。但这种爱却不是自然的流露。而于连对德。莱纳夫人的爱却是自然地。同她在一起,于连会感到自由平等和独立。这也是司汤达本人所说的“头脑的爱情”和“心灵的爱情”之别吧。于连的取舍正是司汤达本人的取舍。

同曹雪芹写《红楼梦》一样,司汤达在写完《红与黑》后认为在五十年后才会有读者。他盼望着读者能解其中味,并声称他的作品是献给少数幸福的人的。在写完了这点小体会后,回过头来,我不禁又问自己,我是那少数幸福的人吗?

初三红与黑读后感3

司汤达的《红与黑》,写的是法国青年于连的故事。于连是一个有才华,有野心,有自尊,也有良心的人。许多评价把于连说成是一味向上爬的野心家。但我个人而言,我觉得他们都忽略了一点,就是于连良心的一面。或者说忽略了站在故事背后的作者进行的精神思考。

于连确实是野心家。于连的野心膨胀过程是故事最表面也是最直接的线索。在德。雷纳尔放假,于连想:“我一定要在这个女人身上得手,”“那样如果有一天我发迹了,有人指责我赶过家庭教师这样下等的职业,我就可以告诉他,是爱情把我抛到这个职位上的。”但是于连也像一个哲学家,他思考人生,思考巴黎,在他的脑中挥之不去的是当像拿破仑般的英雄。但他对德。雷纳尔夫人的爱,特别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不能不让人感到真情。作者的故事构造得极巧妙。当于连步上仕途时,他用尽心机去获取德。

雷纳尔夫人的心,并想用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提高自身的价值,可最后他才明白德。雷纳尔夫人是他的终生至爱。后来的玛蒂尔德小姐是在开始时主动追求于连的。但是又经过多次的反复,曾使于连感到神魂颠倒。当玛蒂尔德确认自己爱上于连的时候,于连在临死之前却说只有德。雷纳尔夫人才会真心待他的孩子。在于连的攀升过程也少不了这些女人们的帮助,可是在最后他的摔倒也是因为女人。作者在《红与黑》中塑造了于连,可是更塑造的于连背后的时代,在上层社会中,人人都重视荣誉,可是又过着奢侈的颓废的生活,青年们都缺乏勇气。社会的各种党派都在积极而又秘密的活动着。

在人物塑造的手段上,司汤达使用了超出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心理深度的挖掘。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是一首“灵魂的哲学与诗”。

对于书名人们也引起了一番争论,通常,人们认为书名中的“红”是象征拿破仑时代的军服;“黑”是王政复古年代的僧侣黑衣。也有人认为,红是德·瑞那夫人的鲜血,黑是玛特尔的丧服;红与黑是象征赌盘上的黑点红点,而******则象征人生的游戏等。我认为红色还可以象征于连的追求人生意义,而黑色就代表社会中形形色色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却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义的生存状态吧!

初三红与黑读后感4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司汤达是善于从爱情中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文学大师。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德·雷纳尔夫人后来的确也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但开始是出于小市民对权贵的报复心理.因此,于连第一次占有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的时候,他感到的并不是爱情的幸福,而是拿破仑式的野心的胜利,是狂欢和喜悦,是报复心理的满足。如果说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的追求还有某些真挚情感的话,那么于连对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则纯属政治上的角逐,玛蒂尔德既有贵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气质,又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

她认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会的必定是像于连这样富于朝气的平民青年。同于连结成伉俪,既富于浪漫气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于连则认为与玛蒂尔德小姐结婚可以爬上高位,青云直上,因此不惜去骗取她的爱情。但是,于连的两次爱情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因为在复辟时期,封建势力向市民阶层猖狂反扑。于连不是统治阶级圈子里的人,那个阶级决不会容忍于连那样的人实现其宏愿。

这部小说的一个创举——使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心灵的爱情和于连与德·拉莫尔小姐头脑的爱情相映成趣。尽管这两个贵族女性的爱情方式迥然不同,一个深沉,一个狂热,他们在这两个基本点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本阶级的厌恶,对封建门阀制度的叛逆。

记得当于连发现自己的爱情正蜕变成虚荣的工具时说我把自己毁了,可之后的细节是一种高傲之间带着恶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挚,最强烈的爱情的表情。这时的贵族小姐却是摆脱了一向慢得像乌龟爬一样的生活,用丧失尊严的方法博得爱情。书中两段悲剧爱情的进展始终伴随着新贵的若即若离和于连的自卑带来的怀疑,直至生命将要终结时,爱情才爆发出无济于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怀。

初三红与黑读后感5

如果一棵树枝叶繁茂,那么我们一定会惊羡它的生命蓬勃;如果把维立叶城比作一棵树的话,那么它的“繁盛”足以让我们窒息:生活在树冠的贵族,明明内心彼此仇视,尔虞我诈,相互倾轧,可一个个看上去却衣冠楚楚,温文尔雅,光彩照人。他们即使给对方一个微笑,也总不肯舍弃嘴角上挂着的那一丝轻蔑。虚伪,无所不用其能,恣意的占据着枝叶间的缝隙,切断了阳光,只在树根周围投下浓浓的阴影,而这阴影正好罩住了一个人——于连。

于连仰观树冠,内心汹涌澎湃——“社会地位:愚人的尊敬、孩子的惊奇、富人的仰慕”。正如特殊人物对周围环境有着特殊的敏感一样,对社会地位特殊的敏感滋生乐于连野性的欲望——一定要爬到树冠上去!可惜命乖运蹇。“千里觅封侯”的红色从戎梦在生不逢时的仰天长叹中灰飞烟灭。

不过,很快,神甫所带来的高薪和所赢得的来自王室的尊敬,使他黯淡的眸子里闪现出金灿灿的希望之光——穿上黑色的教会服,一样可以跻身名流。可在藐视一切的上流贵族眼里,他惊人的记忆力与街头末技之流的杂耍在本质上并无任何区别。于连也很清楚。凭着惊人的记忆力这块敲门砖仅能敲开上流社会的大门而已,却比一定能得到主人的笑脸相迎,想要登堂入室,成为座上嘉宾,还得有让自己举手投足增色的“行头”。久处树冠阴影中的他自然毫不犹豫的为他的欲望寻找到了一个能游刃有余的套子——虚伪,并一头钻了进去。从此,他便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一步步地向他梦寐以求的上流社会挺进。

司汤达将《于连》改成《红与黑》,让两个不和谐和极端矛盾的色彩痛快淋漓的昭示我们:于连是极端矛盾的混合体!他的地位在树根定格,欲望却在树冠燃烧;对拿破仑在心里是疯狂崇拜,在人前却大肆攻讦;他根本不信神灵,却示人以笃信虔敬;他仇视现实生活,却又无法控制自己的逃避;他鄙视上流社会的乌烟瘴气,却又痴迷于能生活其中;他没又使自己尊严增重的砝码,却不能容忍别人有任何轻蔑,即使对方是一个的为卑微的车夫,他也要选择决斗到底!的确,以一个小锯木厂主的儿子的身份向上流社会叫板,要在林立的漩涡中驰骋捭阖,收放自如,除了靠自欺欺人的虚荣和嫉妒空白的自尊外,如履薄冰的于连还能靠什么呢?看来,于连这个时代的畸形儿,正是从巴黎这个罪恶的母床上诞生的怪胎。

可催生了怪胎的助产婆——上流社会,却不愿接受这个不合他们“规则”的新生儿。于连的闯入等于宣告复辟者在风雨飘摇中刚制定的统治“规则”又被撕开了一个豁口。所以,于连的擅闯必然招致贵族们本能的反感,也就必然遭到整个上流社会的联合剿杀!

当初,于连背负野心,怀揣虚伪启程,一路似乎畅通无阻。但每爬高一寸,危险也就随之加上一码,最终还是跌了下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只将“遗憾”重重的摔在了身后。毕竟,于连充其量也仅是一只逆流之筏,他无论如何也敌不过巴黎这片波诡云谲的海洋的。

临刑前,于连也苦笑着高声对自己说:“我的同时代人的影响占了上风,离着死亡只有两步远,单独跟我自己说话,我仍然是伪善的……啊,19世纪!”

只有19世纪30年代的法国才能造就出野性的于连,也只有19世纪30年代的法国才能造就出于连被送上断头台的命运。

于连,一个久久挥之不去的名字,蕴含了太多的沉重与悲哀……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红与黑读后感800字

《红与黑》:太贪婪的人生,是一场灾难

1827年,法国《司法公报》上刊登了这么一则社会新闻。

青年家庭教师菲尔特曾与女主人有染,另攀高枝后,怕奸情败露,冲动下杀害了女主人。

法国大作家司汤达以这则新闻为素材,创作了小说《红与黑》。

这位洞察人类心灵的大师,用一个底层青年,揭开了法国社会的******。

著名历史学家梅里美评价司汤达:

“您的罪过是将人心的伤口大白于天下,令人不忍直视。”

初读《红与黑》,我看到的是于连跌宕起伏的悲剧人生。

如今重读,我才发现,于连的悲剧不能全部推卸到社会的不公。

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守住初心,才能找到正确的出路。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

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法国,主人公于连是一个木匠的儿子。

他的父亲和两个哥哥都是大字不识几个的粗人,靠着出卖体力,获得温饱。

但于连身体孱弱,干不了一点重活,全家都觉得他是一个废物,对他十分嫌弃。

他却不把自己当成弱者,立志要成为人上人,让所有人都瞧得起他。

于连热爱学习,整天抱着书本不放,他想通过读书来改变他的命运。

父亲却觉得读书无用,认为这是于连想要偷懒的借口。

由于不能给家里挣钱,于连经常遭受父亲棍棒的敲打。

哥哥们也很排挤他,经常捉弄他,拿他取乐来缓解身体上的疲劳。

即便父亲和哥哥经常把他打到晕头转向,于连也并未放弃继续读书,他从书中获得了心灵的慰藉,也从书中汲取到了向上的精神力量。

当时的法国,年轻人晋升的通道,只有军队和教会。

于是于连加入教会,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主教,获得至高无上的声誉。

为了讨神父的欢心,于连将拉丁文版的《圣经》和《新约》倒背如流,这让他一下子在城里出了名。

命运终于垂青了这个可怜的年轻人,赐给了他一个绝好的机会。

市长德·瑞那要给儿子请一个家庭教师,他选中了于连,工资是一年300法郎。

这个薪水,是父亲和哥哥拼死拼活也赚不到的数字,于连终于迈出了成为体面人的第一步。

他不用干繁重的体力活,就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成为了人人羡慕的对象。

于连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他摆脱了“累赘”的标签,靠着读书逆袭了自己的人生。

纪伯伦曾在散文诗集《沙与沫》中说:

一个人的意义不在于他的成就,而在于他所企求成就的东西。

此时的于连,是一个奋发向上的青年偶像。

靠着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断读书,他从一个被人嘲讽的弱者,转变成时代的强者。

正是这股在逆境中也要坚持梦想的精神,让他迎来人生的翻盘。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坚持梦想并不断努力,终有一天会和梦想不期而遇。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初进市长家,于连爱惜自己的名声胜过一切。

他每天努力工作,谨言慎行,希望能一直拥有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

然而环境是最好的染缸,见识过市长一家奢华的生活,于连内心的欲望膨胀了。

他不满足于现在的社会地位,期盼着讨权贵阶级的欢心,能一步登天,跻身上流社会。

于连将自己的目标锁定在了市长夫人身上,这个女人在于连第一天进家门的时候,就疯狂地爱上了他。

于连怀着强烈的目的性,接近这个能改变他命运的女人。

在一次花园散步时,于连偷偷吻了德·瑞那夫人的手,当晚又闯进她的卧室,跪在她面前说着肉麻的情话。

德·瑞那夫人沦陷了,她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赴汤蹈火般奔赴进这场爱情的陷阱里。

皇帝来到了这座小城,于连在德·瑞那夫人的安排下成了仪仗队队员,还参与了宗教典礼。

这让于连成了当地的名人,正式进入上流社会。

不久,市长收到了一封告密信,于连和德·瑞那夫人的关系被曝光。

于连担心有损名誉,果断抛下德·瑞那夫人,去巴黎的神学院继续深造。

在巴黎,于连凭借出色的头脑,事业同样风生水起。

他从一个文书做起,晋升到帮侯爵管理庄园,最后甚至被派去伦敦搞外交,还赢得了一枚荣誉勋章。

于连本可以凭借学识就建功立业,但他已无法满足这样的成名速度。

这一次,他把目标瞄准了侯爵的女儿马特尔小姐。

于连知道马特尔小姐性格孤傲,自尊心很强,看不上平民出生的他。

他立马跟着自己的一个朋友学习到了一套欲擒故纵的撩妹手段,很快让马特尔小姐对他死心塌地。

马特尔小姐未婚先孕,侯爵只得同意两人的婚事。

就这样,于连作为侯爵女婿,得到了田产和贵族封号,侯爵安排他进军队,成了一名中尉。

于连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一名穷小子逆袭成一位贵族。

托尔斯泰曾说:

在生活中只有两种实在的不幸:受良心责备和疾病,只要没有这两件坏事,就是幸福。

而我认为,一个人最大的不幸是丧失良知却浑然不知。

一个立志靠读书改变命运的年轻人,如今却成了一个攀龙附凤的利己主义者。

看似风光体面,实则如履薄冰。

在充满诱惑的物欲社会,野心肆意地膨胀,是人生悲剧的开始。

如梦初觉,幡然醒悟

于连在人生的巅峰只待了片刻,便跌入泥潭。

侯爵收到了德·瑞那夫人的一封信,信里曝光了于连和这个有夫之妇通奸的事实。

这封信让于连声名狼藉,很可能失去刚刚得到的荣华富贵。

于连恼羞成怒,觉得自己的人生被这个女人给毁了。

他立即买了一支手枪,找到德·瑞那夫人,当众向她开了两枪。

德·瑞那夫人当场中枪倒地,于连也因开枪杀人锒铛入狱。

在监狱里失去自由的日子,让于连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经历了大起大落,于连终于想起自己最初的理想。

穷小子时期的于连不想向父兄一样靠出卖体力维持生计,他想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可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让他迷失了,他开始不折手段地上位,一心想进入上流社会。

被迫入狱使他认清了自己和贵族之间的差距,重新拾起自己的尊严。

德·瑞那夫人并没有死去,她枪伤好了以后赶紧到监狱看望于连,还花钱买通狱史,让于连免受皮肉之苦。

马特尔小姐和朋友们为了于连四处奔走,希望法官能从轻审判。

而于连在法庭一心求死,他宁愿有尊严地死去,也不愿舍弃尊严活着。

于连拒绝了赦免,用近乎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22岁的生命。

于连曾说:“我宁可死1000次,也要飞黄腾达。”

他本是一个头脑聪明的社会精英,渴望功成名就,却生不逢时,无法跨越阶级阻碍,最终成为一个渴望成功却走向歧途的年轻人。

有人说,故事里的于连是个野心勃勃的渣男,最后的结局就是咎由自取。

也有人说,于连的一生就是一个悲剧,他一生都在反抗不公的命运,却又无法跳出时代的限制。

有野心不是罪过,奋斗的意义也不该被抹杀。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

可无论我们走多远,都不能忘记当初为什么而出发。

有才华、有理想,也要做到不依附,不苟且。

亨利·柏格森曾说:“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攀龙附凤,利欲熏心,最后只会害了自己。

人生有无数的分岔路口,在本心与欲望的抉择面前,不忘初心,才能走得更远。

《红与黑》这部小说原来的名字叫《于连》,后来才改为《红与黑》。

梦想是红,现实是黑,两种颜色谱写了一首灵魂的哲学诗。

本心是红,欲望是黑,两种颜色描摹了一个少年内心的挣扎。

史铁生曾说:“初心,能让我们保持纯净;能让我们即使身陷泥淖,仍洁白无瑕。来时是赤孑,归时莫忘仍怀一颗初心。”

当我们为了自己的人生努力,在崎岖坎坷的道路上奋发向上时,请一定记得:

太过贪婪的人生是一场灾难,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作者 | 清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