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读后感作文怎么写?要从哪些方面去写,一起来看看小编今天的分享吧。
狂人日记读后感作文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首先明确本次作文的主题,叙述关于想要记录主题事项的具体情况(包括记录的对象、时间、地点等),然后就想要叙述的主题中印象深刻的事物进行详细描述(包括但不限于事情、人物、物品等)。最后总结关于叙述的主题事项的新收获或者新的感悟。
狂人日记读后感作文(一)
看到《狂人日记》的题目时,感觉这篇文章好像是一个不正常的人写的,整篇文章可能写的很疯狂,也可能写的一塌糊涂。这样想着,不由自主的看下去。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我从这段话中的“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想到主人公三十年前可能就见过这个人。既然是赵家的狗,那么这个“他”肯定也姓赵。读这段话的时候,我觉得鲁迅的文章和现在我们写的文章大不相同,他的写作不用好词好句来描述,也能使我们忍不住接着读下去,就像我亲眼看见了故事中的情景。
整篇日记都在说吃人的事,“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养肥了,他们是自然可以多吃;我有什么好处,怎么会好了““?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遮掩,不敢直截下手,真要令我笑死。”“有的是仍旧青面獠牙,抿着嘴笑。我认识他们是一伙,都是吃人的人。大哥也忽然显出凶相,高声喝道,”都出去!疯子有什么好看!这时候,我又懂得一件他们的巧妙了。“在正常人眼里,他们为主人公做的事情是正常的。但在狂人眼里这些话会引起他的胡思乱想,怀疑他们的举动都是要吃它,狂人有些惊慌失措”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我直跳起来,张开眼,这人便不见了。全身出了一大片汗。文章中描述狂人疑神疑鬼、紧张兮兮的样子,我觉得他真是可笑。
我上网查阅了一下,狂人日记的正确解释是揭露当时旧社会的黑暗的事,鲁迅把自己当成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来看这个黑暗的世界,可以看到这个世界的虚伪和本性。我又拿起书看了一遍,其中有一段狂人的话我想了半天”吃人的是我的哥哥,我自己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有些转不过弯来,我猜想着这句话的所表达意思。
鲁迅的文章太深奥了,像我们这样的小学生很少能读懂其中的含义,我也是在网上查阅资料才得到结果,但是我还是喜欢读鲁迅的文章。
狂人日记读后感作文(二)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让人们认识了这广阔无垠的世界。我在书的海洋中遨游,它是知识的甘泉,使文采贫乏的人如干燥的海绵一样尽情地吮吸着,从而使人神采飞扬,开阔了眼界。在读书的过程中,仿若身临其境。
外面下着淅沥沥的中雨,如珠帘般倾泻下来,更给苍茫的大地蒙上了神秘的布纱。我闲着无聊,缓缓的走向书架,抽取了一本我觉得陌生的书----《呐喊》,这本书是我姐姐的,因鲁迅的文章大都看不懂,所以并没多看。要说在下雨天看书时很惬意的,翻开第一页,就向我们介绍了鲁迅其人,鲁迅是个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起,就用了鲁迅这个笔名。
然而自目录后就是《狂人日记》了,文章的开头就像我们叙述了赵贵翁的脸色,小孩子们铁青的脸,路上行人交头接耳的议论等等都让人匪夷所思,于是我带着好奇心读完了这篇小说。
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主人公生性多疑,敏感,有强烈的妄想症和迫害狂想症的心理活动,任何人的一举一动都认为别人要害他,让人觉得他真是一个狂人。但他的思想十分活跃,想法也很特别。在这些锋芒毕露,勾心斗角的封建制度中,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最后他向人们呼吁救救孩子,想让人觉悟起来,表现出他对封建制度的评判。他饱怀着对社会的希望,希望社会能够觉醒起来。小说中主人公的哥哥讲述了一部“吃人”的历史,同时也揭露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史,更加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凶残。封建制度束缚了人的思想,使人身活在黑暗当中,让人想起那时的社会真是残暴。
然而,鲁迅始终是一位直面现实的勇士,即使他内心中已经感到绝望却仍然能站起来进行绝望中的反抗。而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并非全部灭绝,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人在呼吁保护地球、建立绿色家园,有人在“以笔为旌”,寻找人类的终极价值,建设人类美好家园……
书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呀!它不仅让我丰富了知识,也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书是我的好朋友。让我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去创建一个美丽的中国。
狂人日记读后感作文(三)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的特色,使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素养外,我们也无法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下面,我将对《狂人日记》进行个人化的解读,其中自然有偏颇之处,然而作为一位读者,我想也可以有放肆一下的权力。
单单就以他的文学作品而论,也要说上老半天。我看过他的狂人日记。鲁迅他运用了日记和精神病人内心的独白方式把他想所表达的内容发挥地淋漓尽致。那时候的人们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而鲁迅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存亡,在这生死悠关的时刻,他抛弃了学医的梦想,抛弃了封建社会的思想主义,踏上了革命的道路,朝着文学殿堂为他展开的大门前进,用手中的笔跟敌人做战斗,用手中的笔挽救中华民族的灵魂,让人们知道祖国的荣辱兴衰。鲁迅他是一个作家,也同时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他用他手中的笔描绘着属于他自己的蓝天,他就在这片蓝天中尽情地展翅高飞,写作则是最适合他的“翅膀”。
《狂人日记》的独创性主要表现在大胆采用写实与象征相调和的方法.象征和理想的紧密交融,象征又做到含蓄和明朗的和谐统一,也是<狂人日记>的突出特点.小说充满深切的哲理意味,使心理刻画具有凝重深沉的格词.对鲁迅自身的灵魂袒露和潜意识的表白,也是值得人们深深品味的一个特点.<狂人日记>采用日记体,各个章节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形成一个完美无缺的整体.从艺术风格的角度而言,<狂人日记>树立了时代性和民族性相统一的楷模.
狂人日记读后感作文(四)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
这是小说的开篇,人物的意识首先登场了。为什么“今天”的月光格外好呢?为什么以前的三十多年见到的“全是发昏”的呢?“我”的精神因月光格外的爽快,可是“我”觉得还是要小心,因为“赵家的狗”不知为何,“今天”看了我两眼。其实主人公意识的登场,先生就预示着他的意识与常人的并不相同,否则“狂人”二字又从何而来呢?
这几天出行“我”总觉得村人的眼神和言谈举止有些许异样,便想起了其他村庄的人们将大恶人打死并把他的心肝挖出来吃的传闻,“我”终于明白其中缘由,其他村庄的人会吃人,缘何自己村庄的人就不会呢,既然可以吃别人,为什么不可以吃“我”呢?“我”猛然发觉,原来这是一个吃人的世界!本文的叙述者说,“狂人”是患了“迫害症”这类的癔症,因此称他为“狂人”。然而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个生活在封建士大夫家族中在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中猛然觉醒的知识分子。他的臆想并不是毫无理由,他以为他所生活的世界日益变成一个人吃人的世界,其实他看到的是人们独立的思想被日益吞噬,他看到的是在这个黑暗社会下人们的人格逐渐丧失。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所看到的“仁义道德”,是封建礼教下的道德,而他已经觉醒的民主意识让他看到这封建思想中极力提倡极力追捧与膜拜的道德,其实是活生生的“吃人”二字!在“狂人”臆想的世界里,他看到的是在封建礼教地束缚下,一个人与人之间互相残害的,人吃人的可怖的世界,他认识到,原来几千年来的封建文化,教给人们的实质,其实就是“吃人”二字。他感到亲情的缺失、人情的淡薄,他感到孤立于世间的艰险与悲戚,人吃人的残酷迫害正在趋近于他,其实是封建思想的魔爪正在伸向他。“狂人”病症只是把封建残余对人身心的侵害变得更加具体和生动了,然而却没有人能明白他的恐惧,没有人明白他的狂与不狂,没有人能看到自己内心比“迫害症”更加可怕的病症。在这样的情况下,真正的“狂人”被看作普通人,而觉醒的人却被看作“狂人”形单影只地艰难而忐忑地在乱世中挣扎度日。
现在看来,“狂人”其实说的并不只是主人公本身,而是生活在那个黑暗的世界里,在封建思想的压迫下,人性逐渐泯灭的全体国民。
“救救孩子……”
多么微弱,无奈,又悲壮的呐喊,救救孩子、救救下一代吧,被侵蚀的头脑、被腐化的思想,到你们就停止吧,让封建社会的假仁义假道德侵害到你们这一代就停止吧,别让下一代的孩子们还像你们一样,在这种可怕的、人情淡漠的年代里、在“吃人”与被吃中终其一生。
狂人日记读后感作文(五)
这个寒假我读了鲁迅先生写的《狂人日记》。让我震撼不已,里面的主人公来到他哥哥的家里,可是不知道他哥哥是喜欢吃人肉的。当他发现的时候,那个小镇上的人已经开始筹备怎样将他杀了。他的哥哥跟是残忍,在几年前就把他自己的亲生妹妹的肉吃掉了,并且夹在自家的菜里,让家人也吃了许多。
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事啊!将自己的亲生妹妹吃了,连自己的弟弟也不放过。如果,他将主人公也吃了的话,那么他一定会感到还不知足。会将他的母亲也吃了、将自己的父亲也吃了。但是,小镇里的人也许也会将他吃了。“自己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这句话就是反应了那个小镇的现状。惨不忍赌啊······
通过常人视角,我们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比如小说的第一节中狂人记道: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因为得知狂人发了狂,因此大家对他有些害怕,并且议论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里,却认定是大家谋划好了,要害了他了。
再如,狂人的大哥请了医生来给狂人诊治,开了药,嘱咐大哥赶快给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里,却是这样的情形:
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有了这些描写,于是我们得到一个完整的符合逻辑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由于脑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医生的治疗年轻人的疯病治愈了,重新进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赴某地候补矣)。我们所看到的“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个医学上的病例的记载。由于鲁迅曾经学习过医学,并且护理过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这份“狂人日记”模拟得十分真切、详尽。
小说的末尾那个“救救孩子”的呼声,是何等摄人心魄。对于孩子们的纯真,鲁迅流露出了那么沉重的凝虑,以为终于无法逃掉大人的阴影,也仍然无改于一生工作的目标“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的特色,使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素养外,我们也无法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狂人日记读后感
初读《狂人日记》还是在中学的课本上,那时候哪有智商去理解鲁迅的文章。纵使老师在前面讲得慷慨激昂,自己在底下却听得糊里糊涂。倒是看到满篇的“吃人”,吓了一跳,心想,这是什么文章?这么恐怖!十年后再读《狂人日记》,虽能理解作者的用意,但还是会记起年幼的那份“惊恐”。想想也觉得有趣。
鲁迅先生以狂人的口吻,再现了动乱时期下中国人的精神状态,视角新颖,文笔细腻又不乏辛辣之味。
当时的中国,混乱成了主色调。以清廷和孔教为主的封建旧思想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此同时以革命和新思潮为主的现代思想已经开始了对大众灵魂的洗涤和冲击。
然而能够接受新思潮的主要人群还是在知识分子和学生,这些人毕竟是少数。对于占中国大半的无知民众而言,似乎一切“新的”都是错的,因此在革命面前,他们表现出了恐慌和畏惧。
千百年来的封建社会体制,造就了中国人的奴性意识。君主要培养的就是顺民,是老百姓。让他们辛勤地工作来供养所谓血统更加高贵的人群。有“主”,自然就要有“仆”,而仆人不过是待遇较好的奴隶。对于他们,思想是万万不能有的,如果懂得了反思,一个个变成暴民,怎么得了。所以,文化封锁,愚民教育在中国持续了千百年。
奴性意识早已根植在民众心中,给予他们自由,反倒让其感到惶恐。革命是否能够成功是未知的,但是如果失败了就是死路一条。乡土情结严重的中国人,小家情怀甚重。谁会管国家怎样,没有那么高的觉悟,照顾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行了。改旗易帜的事情多了,谁做君王都一样,我们怎么都是老百姓。这样一来,民众本能的就对革命没有太大的热情,甚至还会排斥,因为革命必然带来混乱、带来暴力和血腥。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在《恩惠》中这样说道:“是内在的枯萎使人受奴役,为野蛮打开了门。”
鲁迅笔下的中国人,就是这一类的麻木之徒,这一类即使成为自由人本质还是奴隶的劳苦大众。相比之下,《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那可怜的,少数的革命者。他们悲天悯人,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声嘶力竭地向世人呐喊,企图唤醒冷酷麻木的同胞。但是能听得进去的,又有几个呢?不多的,不多的。连自己的亲哥哥,不也称自己是疯子吗?这中国还怎么救?
文章开篇:“今夜,很好的月光,我的精神分外爽快。”即便如此,在这样的社会中,狂人还是不能放肆地笑,还是得处处小心。社会的大动荡,搞个人们惶惶不安,就连狗都那么多心,看着个稍觉怪异的人,便要多看几眼,多叫几声。弄不好就是个搞革命的,不能理他太近,害得自己遭殃。
狂人走到哪里,都会遭到敌视。那怪异的眼神,那交头接耳的议论,看着直叫人心里发麻,从头冷到脚跟。老人就算了,连孩子的脸也是铁青,眼里充满了厌恶,这是何道理?是老子教的吧。“不得了了”,鲁迅在结尾说道:肯定还会有“没吃过人的孩子”“救救孩子!”这一声疾呼里,包涵了多少急切和无奈啊!
文章中几次提到这样一句话:“凡是总须研究,才会明白。”这其实是个做学问的理儿,连“狂人”都可以查查书、翻翻历史好好思考一下问题。而那些无知的人们,却懒得去思考,甚至害怕去思考。
狂人遇见一个年轻人,问他:“吃人的事,对吗?”这个社会这么无道,难道对吗?难道不值得反抗吗?”狂人以为“其实这种道理,到了现在,他们也该早已懂得吧!”尤其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应该能够有此觉悟吧。
但年轻人的话,着实让人寒心。首先的态度的是自我蒙蔽,逃避社会现实。黑暗吗?我看不见啊,没有的事吧。年轻人笑着说,“不是荒年,怎么会吃人。”狂人继续追问:“对吗?”像苏格拉底在质问他的学生,产婆式地教育问答,逼着你去思考。此时,年轻人的状态是转移话题“这等事问他什么。你真会……说笑话。……今天天气很好。”狂人接着问:“对吗?”年轻人开始不安了,不以为然地,含含胡胡地答道,“不……”
“不对?他们何以竟吃?!”狂人怎么会放过他。他就是要让他去反思反思这个吃人的社会。
“没有的事……”年轻人企图辩解。
“没有的事?狼子村现吃;还有书上都写着,通红崭新!”事实摆在面前,人们啊,为什么就是不醒悟呢?
“有许有的,这是从来如此……”年轻人这样解释。不管这社会好还不是不好,毕竟这么久了,都习惯了,谁会想着去改变它呢?他们卑微得不敢反抗,奴隶的秉性就此一览无遗。可怜的人啊,有时候你想给他一碗饭,或者想给他一巴掌。主子将你践踏至此,你却连自尊都懒得去拾。
“从来如此,便对么?”狂人接续追问。
开始思考了,脑子就会乱了,心也会慌了,所以人们选择不思考,就这么得过且过。年轻人烦了:“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
呵,这无礼的话终于还是说出来了。狂人的紧张,也是社会的忧虑。“他的年纪,比我大哥小得远,居然也是一伙;这一定是他娘老子先教的。还怕已经教给他儿子了;所以连小孩子,也都恶狠狠的看我。”
怎么办,怎么办,中国是无人清醒了吗?
人们把“狂人”,把清醒的呼声,关进屋子里,像关一只鸡鸭。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太阳也不出,门也不开,日日是两顿饭。”
人们把革命先烈杀了,还吃了他的心脏!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事情。他的心是为了祖国,多希望祖国也能爱他,人民也爱他。可这些人唾弃他,吃了他,还用他的血去治病。”英雄若是能够呼唤,怕这一声声凄厉的哀怨,也会喊哑了吧。
“我诅咒吃人的人!”
那时的中国人啊……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他们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掣,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
“我诅咒吃人的人!”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那么现在呢?现在的中国又乱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信息时代的爆炸,价值观的混乱,个人道路的迷失,怎么办?怎么办?
还是借用鲁迅先生的话:“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你想要什么?你拥有什么?你能放弃什么?
研究一下,也许就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