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书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心得怎么写呢?一起来看看小编今天的分享吧。
必读书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心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描写:1、首先可以描写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从少年成长为一名战士的经历;2、然后可以描写我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中学到的知识;3、最后可以描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蕴含的道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1
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我深切感受到保尔.柯察金那钢铁般的意志,令人敬佩。他在双目失明、双腿瘫痪的情况下,还能完成《暴风雨的儿女》这部小说。这是要忍受多大的痛苦呀!是多么的了不起呀!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坚强,培养毅力。比如,我国古代的周文王姬昌被关在羑里,纣王还残酷地杀害了文王的儿子。文王忍受巨大的痛苦在牢中写出了《周易》,左丘明的两只眼睛全都瞎了,还以巨大的毅力写下了《国语》;诗人屈原遭人排挤,楚王一点儿也不理解他的一片爱国之心,反而将他流放,他却写出了长篇诗作《离骚》。正是这些打击和挫折,才锤炼出一个人的铮铮铁骨和钢铁意志。最伟大的成就,常属于那些大家都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却能坚持到底的人。
革命英雄邱少云在朝鲜战场上,为了让部队成功伏击敌人,被*********投中也一动不动,最终敌人被打败了,这需要何等的毅力!毅力,是克服困难的保障,它可以帮助人们成就事业、实现理想。有了毅力,人们在遇到大灾难、大困苦的时候,就不会无所适从;在各种困难和打击面前,就仍能顽强地生活下去。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毅力,它是的,不可缺少的。
保尔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只要我们坚持,也能让生命在冬天过后绽放出绚丽的彩虹!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2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使我深受感动。主人公保尔出生贫寒、自强不息、身残志坚,以惊人的毅力奋斗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即使双目失明,四肢瘫痪,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保尔在一次战斗中被炮弹炸得右眼失去了,但他还是很想继续参加战斗,他说过:"只要心还在跳动就别想使我离开党,只有死,才能把我拉出战斗的行列。”那时候他多么想右眼没有瞎该多好。当时右眼失去了,双脚失去了行走的功能,但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他瞒着家人和同事到另一个地方又去找了一份艰苦的工作,只不过保尔的精力一年比一年差,这使他非常苦恼。保尔只有两条出路:要么明白的说出,工作的紧张,困难重重,自己是个残疾人,无法胜任了;要么坚守岗位,直到完全不能工作。他选择了最后一条出路。
到了最后保尔的身体严重残疾,他躺瘫在病床上,他就拿起笔杆子写文章。他克服了双目失明的困难把三张写好的稿子寄往敖德萨,不料,在往回寄的手稿被邮局中途丢失,他六个月的心血白费了,然后组织上派了一个人帮保尔包。保尔是个很坚强的人,深深地打动了我,他没有被重重困难所折服,练就成了一个钢铁巨人,我读完这本书,被感动的热泪盈眶,我想我的学习虽然碰到许多困难但远比保尔要少得多,再说如今我们的学习条件比起保尔来真是天壤之别,我没有理由不读好书了。我要向保尔学习克服一切困难,把学习成绩提高上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3
寒假中我阅读了前苏联经典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是苏联英雄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自传体小说,作者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用自己的战斗经历做素材,以顽强的意志,历时三年完成了这部作品。书中描写了在艰苦的战争岁月中年轻人是如何锻炼自己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坚持信仰,身残志坚,最终使自己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其实它给我们好多励志的启示。我们每个人生活的环境是不同的,但奋斗的脚步都是在克服困难、努力前进的。保尔·柯察金的童年时代充满了乌云,他的母亲在一个税务官家里做厨娘,家里生活条件非常不好,周围很多人都瞧不起他,包括《圣经》课的瓦西里神甫,他是个乌克兰社会革命党党徒。不过保尔也有几个知心朋友,比如,谢辽莎·勃鲁扎克。
保尔是在暴风雨中诞生的一位贫民英雄。他从乌克兰小镇舍佩托夫卡走来,带着满身的伤痕,冒着枪林弹雨,迎着博雅尔卡的凛冽寒风,忍受着病痛的百般折磨,几度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保尔每次都是顽强地挣脱了死神的怀抱,一步步地向前走。
保尔的精神力量体现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一格言,这是对信仰的追求。这种精神构成了他人生路程的亮点。病魔残酷地折磨着保尔,但他一刻也没有想要放弃生命,没有放弃奋斗,他不愿意从他信仰的事业中掉队。
小说刚开始连载发表时,有人建议把书名改成《保尔·柯察金》,可是作者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坚决不同意改换书名。他说:“钢铁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锻炼而成的。只有这样它才能变得坚硬,才能什么都不惧怕。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这样的斗争中,在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面前绝不颓废。”这句话即使在今天也会给我们这些青少年以深深的启迪。我们在每天的生活和学习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们是否想到了退缩?天气变化时我们经常会身感不适,这些小病痛是否会击垮我们的意志?做体育测试时常考验我们的身体承受力,我们是否想到了放弃?每天无休止的重复做功课是否会让我们厌倦?身体和精神的挑战随时会出现,我们要如何面对?这就需要向保尔学习,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惧怕困难,勇于接受挑战,努力奋斗,才不会虚度年华,在未来的日子里才不会后悔。我要为我的理想奋斗!
通过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知道了只有艰苦锻炼,最后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只有百炼才能成钢。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4
假期里,我看了一本书,名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你们可能会说:钢铁就是把一些矿石放到炉内冶炼出来的!但这不是这本书的真正意思。如果想知道它是讲什么的,就看看下面吧!
这本书的作者是〔前苏联〕尼奥斯特洛夫斯基,主人公是保尔柯察金,他是一个学生,因为和老师吵架,离开了学校。后来他的哥哥阿尔焦姆给他在一个饭店找了一份工作,他干得很好,不过有一天,没有人来接班,他干了一宿的工作,他非常累。老板叫他洗碗,他往水槽里放水,他不知不觉睡着了。水已经溢出了水槽,接着又流进了大厅,整个饭店一片混乱。老板把保尔打了一顿,把他赶走了。
后来,一些德国侵略者来侵略保尔的家乡,保尔痛恨这些人,于是,他当上了红军,打了一场反抗战以后,敌人被打跑了,但更大的困难又来了:铁路瘫痪了。
保尔决定修路,于是,大家干了起来。干了好几个月,铁路终于疏通了。
不幸的事发生了:保尔在一次战争中双目失明、右脚、右手瘫痪,但他毫不气馁,仍然坚持生活,他凭自己的努力,成功地活了下去,医生叫他住院,他只好住了几个星期的医院。他出院了,又重新面对生活,拿起了武器,回到了战斗队伍中。
看了这本书,我懂得了不管什么困难都要勇于面对,要有钢铁般的意志,才可以应对巨大的困难。我在学习中也有不足,比如说有一次,我写完作文,给妈妈看,妈妈说了很多不足的地方,叫我重写,我很不愿意,然后发火了,但我想:面对困难要心平气和,不能发火,于是,我向妈妈道歉,然后高高兴兴地写,很快就写完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5
我最喜爱的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它曾经鼓舞过无数人,也有我。尤其是我们青少年读者。在当今物资丰足,金钱诱惑,人心浮躁之际……这一本书有许多我要学习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作者以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以最真切的感情来塑造的形象,艺术典型,生动地回答了人的一生“为谁活着,怎样活着。”本文作者,能创造如此好的中心人物实在棒极了,一下子就把我的好奇心给引出来了,想知道保尔·柯察金在书中的故事,是不是真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着,告诉了很许多关于保尔·柯察金的事与思想品德。这本书告诉了我保尔是那个年代里的杰出革命青年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他们的精神风貌和共同特征:为了共产主义理想献身的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钢铁般的意志和毅力;不畏艰苦一往无前的革命气概。他勇于献身,拼命工作;他酷爱学习,如饥似渴;他嫉恶如仇,爱恨分明;他不畏艰难,挑战病魔。他永不言败,顽强生活……他也有缺点和毛病。他也有自知之明,他也有深刻的自我反省,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我不可能回想保尔一样,为共产主义理想献身的精神……但是他身上实在有我许多要学习的,要像他一样有钢铁般的意志和毅力,我的意志有点薄弱,动不动就放弃,毅力也不算强,所以一定要跟他一样有钢铁般的意志和毅力。我还要学习他,如饥似渴的学习。我现在正在读书的阶段,他都没有多少的时间学习了挤出时间学习,这太使我感动了。我居然在玩和浪费光阴,有一句名言说的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一定要跟他一样如饥似渴的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出一份力。还有他的永不言败,顽强生活。这一点更加让我对他的敬佩。永不言败!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要经历多少的失败。我以前多次失败就放弃,我真不如他,所以我一定要学习他。也要自我反省。我一定要学习保尔。
我最喜爱的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着,它真的是一部灿烂人生的教科书。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今天为什么要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经典流芳)
来源:人民日报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封面。
资料图片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雕塑。
影像中国
在大学里教授《俄国文学史》已有几年光景,开课时面对的都是进入大学不久的青涩少年,对他们而言这门课没有语言类课程那么枯燥,有很多故事可以听,有很多画面可以想象。在20世纪的俄国文学史讲授过程中,我很喜欢讲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及其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站在讲台,可以看到课堂上学生们的变化,看到青春脸庞上闪烁着光芒的眼睛。
4个“保尔·柯察金”
提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生们大多会心一笑,一起背诵那段有名的文字,“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孩子们知道这是一部红色经典作品,知道这是一个英雄人物形象,可是这本书成为经典的缘由他们却很少探究。我在中学阶段读过这本书,当时只读了个热闹。后来再次翻开此书,掩卷而思,愈发勾绘出一个拥有顽强生命力的保尔·柯察金,这种生命力是一个又一个不同阶段人物形象的整合。
小说开篇,12岁的保尔·柯察金是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少年。他学习一般,在补考的时候恶作剧,以致被退学,这实在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让人头痛的“半大小子”。我问学生,这样的保尔你认识么?教室里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有的还笑作一团,一定是想起了少年时的些许囧事。于是我知道,少年保尔,学生们是喜欢的。保尔的第二个形象很是浪漫,他遇见了活泼、有教养、善良的冬妮娅,冬妮娅的水手服、冬妮娅的笑声、冬妮娅蓝色的眼睛都牵动着保尔。这是两个人的初恋,来自不同生活圈的少男少女小心翼翼地靠近。我讲到冬妮娅在花园不时张望就为了能够遇见保尔,课堂上的女孩子们会双手托腮静静地听;我讲头发乱糟糟的保尔任由冬妮娅打理,有些男孩子脸上会有羞涩;我讲到后来保尔因为强烈的“自尊心”和界限感致使二人分手,有个女孩儿告诉我,这是初恋苦涩中特有的浪漫。
两个“保尔”之后,课堂的氛围有了明显的变化。保尔不再是起初遥远的、一板一眼的形象,他逐渐靠近,让人有了熟悉的感觉,于是“第三个保尔”呼之欲出。“第三个保尔”以骁勇善战的姿态出现在战场,大腿受伤,感染伤寒,头部被弹片击中。战争的残酷迫使他经历伤痛、疾病,但同时也带给一个男儿展现血气方刚的天地。我们在这里第一次看到认真阅读的保尔,小说《牛虻》的主人公在很多时候成为保尔的精神支柱和榜样。伤痛迫使他离开战场加入国内的一系列工作,剿匪、党团建设、铁路修建等,保尔在参与每一项工作时依旧秉持着全力以赴的冲劲。事实上,这时的保尔也不过20出头,这股冲劲是其生命力最原始的一种表达,即对所热爱的全情投入。所以,即便当代大学生对保尔在这一阶段的行事方式各有看法,却都认同全情投入所带来的淋漓尽致的畅快。“第四个保尔”在全书中所占不过薄薄四五十页,且不断辗转于疗养院、手术台与病床之间,虚弱、瘫痪、失明一点点将他困在方寸之间,此时保尔24岁。当讲到保尔的年龄时,我在课堂上看到错愕、惋惜的脸庞。此时,学生们心里对“保尔”,对这本书有了温度。
少年的鲁莽,青年的横冲直撞与突兀的倔强,生命存续边沿的思索与回顾,4个形象捏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动态的保尔·柯察金。近些年来,世界性文化的整体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读者对红色经典的评价视角,原本精神意向的崇高地位降低,艺术审美特性成为这类作品的主要评价机制。与19世纪俄国经典现实主义巨制相比,这部作品的原文和各类译本在人物多样性、语言风格以及情节架构方面有所逊色,因而也引起了关于其文学价值的一些争论。我们不禁要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何可以长时间位列经典之席?
与时代“共振”
对于经典文学的理解始终是不断变化的,或强调文本内部的审美价值,或崇尚文学向外部社会传递出的推动作用。这两种界定均有理有据,但若完全割裂开却失之偏颇,因为作家本人对内负责笔下文字产出,对外尽情感知所能触及现实真实,再经过转化形成作品,于是每一位作家都成为联通内部文字与外部客观世界的媒介。优秀的媒介承担者需要向读者展现一个可触可感的文学世界,这其中允许一定程度的虚拟,但引发与读者的情感共振则更受青睐,正是这种共振在文字、作者、读者与现实真实间形成互文。“经典文学”中的“经典”二字即是震动所产生的余波,在时间的洗礼下延宕绵延。从这一点来看,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完全符合“经典”的要求。当代评论家列夫·安宁斯基在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由衷言道:“……它将我彻底改变了。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向我讲述了我们父辈的故事。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本不了解我的父亲,是它向我展现了一种新的现实。”这里的“新的现实”真实存在过,那些也曾恣意青春的真实少年们在错综复杂的时代巨变中,将生命的热度与热情和盘托出,不断探索并实现其对价值的理解。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出版不久即引起极大的轰动,仅1935年一年在苏联境内的印刷量就达到了200万册,人们在图书馆甚至需要排队等待这本书的借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问世不久即译介至中国,并在新中国成立的十几年间掀起了阅读该书的第一个高潮,除全译本、缩略本的出版外,亦有改写本、连环画、舞台剧等多种传播形式。2000年,由中国和乌克兰合作拍摄的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央视播放,再一次引发读者对作品的关注。据统计,电视剧播出期间,北京图书大厦该书15家出版社的诸多版本在半月里被抢购一空。
当我们重新审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可以感知到一个不断勃发、短暂却热烈的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早期野蛮地撞击着生活空间的束缚,所以我们看到一个在矛盾、争议中撞得满头是包的保尔,却在矛盾夹击中坚定一个信念并始终沿此前行。信念与梦想有许多相近之处,它们更像是人在困境中提着的那口气,有这口气在,生命是有颜色的、有光芒的。保尔在坚持信念的进程中,从早先的蛮干到后来的反思调整,完成了个体内在的启悟和成长。“第四个保尔”缠绵于病榻却从未安心养病,一刻不停地想着重新回到工作中。启发年轻的共青团员、申请去报社当助手、书稿丢失便重头再写,这些看似忙乱的“折腾”逐渐让保尔获得了掌控生活的能力。掌控生活是今天多少人为之持续努力的动力之一,这样的保尔始终与我们发生着共振。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视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自传体小说,书中的磨难作者几乎全部亲历。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作者大量阅读书籍以弥补自身文学素养的缺失,肉眼可见的结果是那一摞厚厚的手稿,而从手稿延伸出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对自我生命存续状态的探索,这是对生命维度的拓宽。作家创作之初恐怕从未奢望能获得诸多殊荣,所以即便手稿丢失、双目失明也要完成对这一生的回顾。我们似乎能够听到作家在写完最后一个字时长长呼出的那口气,那是奥斯特洛夫斯基送给自己的一份圆满。
铁矿石在锻造成钢的过程中是煎熬的、痛苦的,熬过这些才能获得质变。有用之钢又是众多大小不一矿石的合体,所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正如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众多“保尔”,从青涩到有力,从粗粝到精粹,最终百炼成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