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著《红楼梦》读后感怎么写呢?一起来看看小编今天的分享吧。
中国名著《红楼梦》读后感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首先可以描写《红楼梦》这本书讲了哪些内容,第二个就是要描写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哪些知识,第三个要描写这本书蕴含了哪些道理。
《红楼梦》读后感【篇1】
《红楼梦》既是女子的歌颂,却又是女子的悲剧,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朽的巨著,在以往的中国你,古典文学中尽管有许多美丽的女子形象被塑造,但也不过像《牡丹亭》这类,敢于为自己的爱和幸福而斗争的“女子觉醒”形象,而红楼梦中却带来的是全新的也是前所未有的,那就是对女子的尊重,就像曹雪芹本人所说:“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比裙钗,我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他依他所想而写,也因此写出了不朽。
《红楼梦》是对女子的颂歌,赞美黛玉“世外仙妹寂寞林”宝钗“山中高土晶莹雪”,湘云“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寄月光风耀玉堂”,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孤僻世罕见。”但又是女子的悲剧,含恨结郁而死的是林黛玉,青春守寡的是史湘云,李执,出嫁一年就被丈夫折磨而死的是贾迎春,远嫁他方的是贾探春,对人生悲观绝望而出家的是贾惜春,跳井而死的是金钏,含冤而亡的事秦可卿和鸳鸯,被强盗强抢去的是妙玉……她们都是“红颜薄命”是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
《红楼梦》中的悲剧震撼人心,使人荡气回肠,不仅仅写了一群青年女子的毁灭,也写了整个贾府的衰落。许多人曾说这就是整个封建社会衰落的象征。但从精神上、思想上,却是因贾宝玉,这种新思想人的出现,宣诉这个社会的不合理性,这才是封建社会衰落的真正预兆。
宝玉在作者笔下是一个封建社会末期孕育的一个“新人”,他尊重女子,爱惜女子,她从小就宣布“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他尊敬每一位女子。鲁迅就曾深刻的指出“昵而敬之,恐拂其意,意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也。”他爱惜他身边的每一位女子。把她们的悲欢哀乐,荣辱得失,都包括在自己的关心注念中,几千年来被否认的女子价值,仅在宝玉眼中充分反映,几千年来被遮掩的女子悲剧,也仅宝玉眼前展开,所以鲁迅又说;“悲凉之物,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着,独宝玉而已。”
《红楼梦》读后感【篇2】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独对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情有独钟。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不少。首先,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
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
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
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红楼梦》巨大的社会意义不仅在于它写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更在于它以这个爱情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向腐朽的封建制度敲响了沉沉暮鼓。同时,小说通过对封建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思想,也敲响了新世纪到来的晨钟。
在中国文学,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像《红楼梦》这样把爱情悲剧写得既富有激动人心的力量,又能深刻全面地揭示出它的社会根源,从而对封建社会作出深刻有力的批评。
《红楼梦》读后感【篇3】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着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红楼梦》读后感【篇4】
自有红楼以来,论者多多,大都对宝黛爱情称颂有加,对宝钗小姐也偶有赞词,独对王熙凤女士视若“最毒妇人心”的典型带表,小子专喜打抱不平,且言上两句。这王熙凤实在是优点多多.
第一:孝敬长辈
象贾府这样的人家是不愁吃不愁穿的,老人也不需要儿孙端茶送水的,所以,孝敬主要的表现就是尽量让老人活得开心一点。老太太在一群儿孙中最喜欢的就是宝玉了,可宝二爷从来就没让她老人家舒心过,正经书是从来不好好念的,三天两头的要摔玉,偶而还“害人”跳跳井,您说,摊上这么个活宝,老太太能开心吗?别的姐妹,也没看见谁有空把老太太逗乐了。倒是凤姐,最能明白老太太的心意,有事没事就能把她逗笑了,凤姐是“财迷”,陪老太太玩牌时总是故意输钱,目的无非是让她开心而已。凤姐有一回过生日,她那个混帐男人居然要拿出剑来追着她砍,您说,她心里多窝火呀!可是,在老太太出面调解后,她也就不吵不闹了。所以,至少比起宝玉以及他的那几个姐妹,凤姐算很孝敬长辈的了。
第二:恪守妇道,嫉恶如仇
凤姐的老公贾琏有个族弟,名叫贾瑞,这人更加混帐。按说贾瑞的爷爷还是教书先生,他本人也读了不少书,可他居然打起了他嫂子---凤姐的主意.这要换了一般的人,说声“no”也就完了,可凤姐是谁呀?她眼里可容不下沙子,对这种狼心狗肺的东东不给点颜色瞧瞧,说不过去呀!报告上级?不行,怎么能让老人操心呢?自己来吧。于是,贾瑞上套,就在大冬天冻了一夜,活该!按说这事就完了吧,可贾瑞大概是冻糊涂了,色心不死,接着来。凤姐可不是好惹的,你还不死心啊?苦头没吃够!于是这回,贾蓉贾蔷一人收了他五十两银子。从此,贾瑞再也不敢往荣国府跑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凤姐对于婚姻是忠诚的,而且她不象一般的女人那样,她能够用自已的力量去惩罚恶人,比只会哭哭啼啼找妇联的人强得多了。
有一次,凤姐的公公---老流氓贾赦看上了老太太的丫环鸳鸯,可他自己又不敢说,于是托她的婆婆邢夫人找到凤姐,希望她去找老太太说。前文说过,凤姐很孝顺啊,自然不能指着贾赦的鼻子大骂:“你这个臭流氓!”可是,她又那么的嫉恶如仇,自然也不能帮他的忙啊!于是,凤姐就展开她的聪明才智,三十六计,躲为上计。最后邢夫人在老太太那碰了一鼻子灰。百善孝为先,老流氓的行为又确实让人不齿,凤姐该怎么做?能有比躲开更好的办法吗?不失孝道,不为非作歹,凤姐,难能可贵呀!
第三:友爱弟妹
有一次,宝玉和那一群姐妹们要开什么诗社,没银子,找*********---凤姐拿银子,按理说,荣国府的日子早就过得紧巴巴的了,凤姐不给,也说得过去啊!“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们”的道理凤姐还是懂得的,二话不说,银子摆上。还有一次,贾环和丫头赌钱输了赖帐,凤姐见到了,把他骂了一顿,出钱替他了帐。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凤姐对弟弟妹妹也是很好的,这样的嫂嫂,没话说。
《红楼梦》读后感【篇5】
今天,妈妈介绍了一本书给我。它就是闻名古今中外的《红楼梦》。它的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
在这本书中,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的主线人物,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的悲剧贯穿始终。由多情潇洒的宝玉,娇嫩多病的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贾府,渐渐与公子贾宝玉相恋,本来这是一段美好的姻缘,但却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了带有黄金锁的薛宝钗,让林黛玉生病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的故事。
我认为《红楼梦》这本名著很感人。看了它,我还真懂得了不少道理,也时常投入不已。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奢侈,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得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掌上明珠。虽然贾母非常疼爱贾宝玉,但我并不是十分喜欢他。我觉得贾宝玉这个人物有点“玩世不恭”的意味。轻佻,顽劣,屡教不改,这些词都可以用在他的身上。当然,最后他也在离开黛玉的巨大悲痛中醒悟了过来,一改自己平日任性妄为的作风我倒是喜欢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她虽然爱哭,但很却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一起玩耍,两人是青梅竹马,十分要好。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样样精通的小女孩,爱好很广泛,读书、画画,弹钢琴、办小报……我也有些爱哭,有时家人说说我的不是,呵!我的“金豆豆”就咕噜噜地滚了一地。不过,这些应该改正,作为现代的孩子,我觉得我们要坚强些,不要像林黛玉那样动不动就暗自垂泪。我觉得,林黛玉在我心里是《红楼梦》里最喜欢的人物,也是最感人的人物!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远离浮华,恪守本心,读《红楼梦》带给我们的启示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是红楼梦中太虚幻境大石牌坊的一副对联。这句绕口又蕴含深意的警句到底是什么意思?又能教给我们些什么样的启示呢?这就要从红楼梦一书中看了。
红楼梦一书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这是一部极其严谨精密的高质量作品,也正因此也被一些学者认为,红楼梦的作者并非曹雪芹,而是另有其人。流传在世的红楼梦原本被确切考证了的,被公认的就是前八十回。我们现在看到的通行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后四十回并非原作者所著,而是高鹗续写。所以,后四十回并不被认可。但前八十回众多的判词批注,都把整本小说的大概框架叙述完整,红楼梦依然作为小说中的翘楚而当之无愧。
整本小说讲述的是贾府这个显贵之家由兴盛到衰败的历程,但小说不从正面描写,是从贾府日常的家庭琐事着眼,只叙述闺阁趣事,以水滴见大海,层层映射揭露贾府的大趋势。乍看整本书描写的是一群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实则背后映射的是恣意奢华终究不能长久的道理。给我们的是远离浮华,恪守本心的警示。
林黛玉是个自幼多病的、聪颖过人的五岁女孩,她的父亲是巡盐御史,她的母亲是国公府荣府的小姐。母亲死后,林黛玉就被外祖母贾母接进了贾府。这个贾母是贾府里辈分最高的人,被所有人供着、哄着开心,在贾府里贾母说一,就没有人敢说二。
贾母最疼自己的小孙子贾宝玉。这个孙子就跟着自己居住。林黛玉被贾母接进贾府之后,贾宝玉一看这个妹妹很喜欢,贾母就安排他们二人跟着自己同吃同睡。
林黛玉进入贾府之后,就见识了贾府的各种奢华生活。这些生活是她从前所不曾经历过的。可以说贾府的主子们过着神仙般的讲究生活,这种生活与平民百姓的生活是天壤之别,是他们想也想不到的。
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林黛玉和贾宝玉暗生情愫,并相互试探并想确定对方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一次次地争吵哭泣。为此,闹得贾府上下日夜悬心,人人都知道林黛玉小性。
后来,又有一个漂亮的女孩薛宝钗也住进了贾府。这个女孩温文尔雅,很识大体,深得大家喜欢。并且,伴随这个女孩进来的,还有金玉良缘的传说。这个传说直接锁定了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配对。因为贾宝玉是带玉而生,而薛宝钗被一个和尚送了一个金锁,而贾宝玉的玉和薛宝钗的金正好是一对,正好印证着这个传言。
此时的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已经到了考虑婚配的年纪了。由此,三人之间的感情出现了矛盾。
林黛玉柔弱多病,且性格敏感、语言刻薄。薛宝钗身体健康,性格平和温厚,人缘极好。最重要的是,林黛玉父母亡故,无亲无靠。而薛宝钗家世显赫,虽父亲去世,但舅舅权势极大,是林黛玉所不能比的。贾家人无论出于何种考虑,都会选择薛宝钗。
但贾宝玉钟情林黛玉,二人早已经心有所属,非人不嫁非人不娶。贾宝玉还曾经误以为黛玉要走,因此大病一场。在此种情况下,贾宝玉的婚事只能暂缓考虑。
在这期间,贾家经历了大办秦可卿葬礼,贾元春封妃、元妃省亲等大事件。似乎贾家的权势日益强盛,贾家也肆意挥霍,花钱如流水,连身为贵妃的元春都大叹:太奢华靡费了。贾家人不但不把这放在心上,还觉得因为有了元春这个贵妃当靠山,益发骄横起来。
贾府的男子不但不求上进,各个过着荒淫无度的奢靡生活,还做出各种各样有违礼法的事情。贾赦抢夺石呆子的扇子,逼得他家破人亡。贾琏国孝家孝两重罪偷娶小妾,王熙凤因此争风吃醋,敢把衙门当成自己出气的工具,说就是告自己家谋反都不怕。她不但状告自家人,还大闹宁国府。可见,贾家人的气焰有多嚣张和胡作非为。
后来,贾家参加过一次老太妃的葬礼后,贾家就处处被人针对,太监曾多次来贾家敲诈勒索,贾家人突然在官场难混了起来。元妃也慢慢褪去了光环。贾家突然之间像破产了一般,生活一下子拮据了起来。甚至管家王熙凤都要当掉贾母都一些体己,才能维持贾府的日常用度。
种种艰难境况下,最终贾宝玉还是娶了薛宝钗,而林黛玉也因相思之苦,泪尽而亡。但贾宝玉始终还是无法忘记至爱林黛玉。
在这期间,大观园的姐妹们死的死,散的散。一个个小姐丫环,像是刚抽出来的嫩芽被强行扔进了猪圈里,充满了悲愁苦闷。再后来,元妃死亡,贾家突然间被抄家。贾家人瞬间从繁华中跌落于囹圄之中。很多人承受不住打击,死的死,自尽的自尽,被卖的被卖。贾家也从繁华一瞬间彻底败落。
被无罪释放后的贾宝玉,看透人间冷暖,悟透了世间繁华本是一场空,决然离开了薛宝钗,悬崖撒手出家去了。
整部红楼梦,表面上书写的尽是儿女情长,展现的都是富贵的奢华生活,这些青年男女人物,像极了被驯养在笼中的金丝雀,衣食无忧,恣意妄为。他们不懂这浮华因何而来,更不懂这浮华背后意味着多少普通人的付出。一旦厄运来临,他们死的死,散的散,毫无一技之长的他们,也只能哀叹天运不公。岂不知,他们从不付出,为何能安心享受这毫无底线的富贵。
这无根的浮华到底是真是假?是拥有更好,还是没有存在过更好?确实正应了那句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读书使人明智,读红楼梦,让我们不禁感慨:面对世间的浮华,我们都该保持警惕,保持一颗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