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在草篆的长期书写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隶书是在草篆的长期书写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隶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文人书法篆刻的兴起原因,竟然可以追溯到他身上?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三千七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发展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
在明代除了董其昌之外,还有另两位文人艺术家是赵宦光和何震,他们的名字与篆刻艺术紧密相连,而篆刻在万历年间成为一种重要的文人艺术。我们知道在中国艺术上,篆刻被推崇在重要的文化艺术成就之列,直到晚明才真正成为一种兴盛的文人艺术,而且书法和绘画早已成为文人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文人篆刻的兴盛对书法造成了至关紧要的冲击。今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对文人篆刻的影响的一位:
赵宦光[明](公元1559年--1625年)字凡夫,一字水臣,号广平,太仓(今江苏太仓)人,国学生。他是一位兼文学家、文字学家、书论家于一身。在当时的文化界,苏州文化人一直操持着艺坛月旦评的大权,对引导文化潮流和趣味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赵宦光是一位文化界传奇式的人物,他的园林、服装、举止、谈吐都已为同代人所仰慕。作为一位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和书法家,赵宦光将书写草书的方法应用到篆书上,创造了“草篆”。
这种书法在历史上并无先例,完全由赵宦光师心自造。最重要的是草篆的发明展示了晚明书法发展的两条重要脉络,一方面把草书的方法用于篆书这种日常书写中较少使用的字体,反映了人们对书写古体逐渐增长的兴趣,并以此作为标新立异的资源。另一方面,这种将草书技法运用于篆书的例子真是史无前例之举,同时反映出晚明书法家打破了字体的界限,不循常规来追求艺术上的新的变化。晚明的书法家们,常以不寻常的形式和观念对以往的书法资源进行于想象力的使用,草篆就是一个典型的典范。
作为篆刻家和重要的篆刻评论家的赵宦光,他的做法影响了一代代的书法篆刻家,同时让晚明的书法篆刻有了很高的提升。所以我们现在想想,当你把篆刻的发展追溯到晚明,是不是会让你有很多的收获,当然还有很多的事情值得我们慢慢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