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的教养读后感怎么写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细节的教养读后感首先可以写《细节的教养》这本书的写作时间和写作背景;2、其次可以写这本书的作者朱永通的个人信息以及个人经历;3、接着可以写书中谈及到的教育的细节以及细节教养的重要性;4、最后结尾部分可以写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一个有教养的人,细节组成了他人生的一个个坐标。随时随地,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他的学识、学养、品位、情操。
这种教养在社交场合或者单位里,不只是场面上的气宇轩昂、风度翩翩,更在于日常工作或待人接物中的谦和平实、坦荡从容。有雍容的气度,有律己的自觉。对上不阿谀,对下不苛责。对待为他服务的人,哪怕是门卫、保洁员,他都会由衷的说声谢谢。
这种教养反映在家庭中,是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会蹲在地上为老母亲细细地洗洗脚,会为了爱人推却可以推掉的应酬,陪着他(她)吃一顿寻常的晚餐。星期天和家人一起到市场上买点排骨鲜虾、萝卜青菜,来到厨房、系上围裙,一样熟练的煎炒烹炸。也能挽起袖子洗衣拖地,顺带擦擦窗户玻璃上的雨渍,修剪修剪茉莉、秋海棠的花枝。
这种教养表现在性格趣味上,宽容大度、随和坦荡,安静时静若止水,快活时闹如孩童。会废寝忘食地看一本新书,会通宵达旦地欣赏一部好剧。会深深沉思,也会妙语连珠。从不无故伤及他人,更不无端口舌是非。懂得为尊者讳,知道做下属的难,设身处地,与人为善。这样的人一般装饰得体,举止端庄。
改变从细节开始
《教育的细节》 读后感
我读完朱永通老师的《教育的细节》,感受到朱老师伟岸的身躯内藏了一颗敏感细腻的心。《教育的细节》中有许多处说出了我的心声,说出了我想表达却表达不清的东西,引起我极大的共鸣。为此我做了大量的摘录,比如:“学校的风格是一种说不出的味道,一个人的品位就是这种味道长时间培养起来的。有时候,一所学校的味道有可能在学生的记忆里嵌留一辈子。任何一所学校的细节,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往往和它的文化有疏密不一的联系。看一所学校是否有人文气息,不用去琢磨那些贴在墙上给人看的标语或理念,也不用费心去加减乘除一个个考核指标的得分,有时一个细节,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前段时间,电视剧《太阳的后裔》成为热门话题,剧中传递了许多正能量的东西。剧中有一个细节对我触动很大,就是余震发生时,年轻的李医生为保全自己撇开一时半会儿也救不了的伤员而逃离废墟。事后这件事一直折磨着他的内心,在地震过后他不仅没有向家人报平安,连即将临盆的妻子都没有联系,他一脸愁苦抑郁地不断投入更危险的工作,在工作中寻找救赎,直到那位伤员原谅了他,他才解脱,心灵如释重负,微笑重返脸庞。这个细节没有明显的说教,而是通过人物的自责、内省、自救而诠释人生的意义。正如《教育的细节》中所说:坚持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习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在我看来,与其整日期盼外在强有力的制度变革来改变一切,不如向内求和向外做,秉持一厘米之变的信念和行动。一部充满正能量的电视剧可以赢得那么高的点击率,对年轻人的影响那么大,不得不让身为教育者的我们反思: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应该如何进行才有效?
学生的成长是如此的美妙和神奇,它不仅愉悦着教师的心灵、推动着学生自己的发展,也带给家长们信心和希望。学生是成全和成就教师的贵人。所以我特别认同永通老师所说的:好的教育,一定是让人如沐春风的情感教育。教育的人间情怀,胜过无数的教科书和僵硬的规章制度。它是教育者伴随自身的生存状态而来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感悟,是教育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
《教育的细节》是一本好读的书,符合崇尚简单质朴的我的胃口。书中无论理和例都通俗易懂,很接地气。看得出身为编辑的作者是真正热爱教育,真正走进了学校、走近了教师,不仅为中国教育的前途忧心忡忡,也设身处地地在为教师的发展着想。如同他在书中所写:事实上, 在今天中国僵硬的教育体制下,不管是谁,都只能在体制的隙缝间做一些细小的尝试和努力。如果你想跟游戏规则说不,争取一点个人自由呼吸的空间,结果可想而知:你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正因此,那些穿越俗世利益的拒绝声,自然多了些许悲壮美。经典的教育范例值得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反复咀嚼和回味。知微见著,守正待时。本书中,作者精心选择的范例,无论从教育性、哲理性、典型性等方面来看都堪称经典,相信阅读此书的每一个读者 都会从书中得到启发,激起对教育现状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
书本中的这么一段文字:孩子是有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 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有一百种聆听问题的方式,惊讶和爱慕的方式。一百种欢乐,去探索,去发现;一百个世界,去发明;一百个世界,去梦想。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一百、再一百,但被偷走了九十九。学校和文明,将孩子和身心分离。他们告诉孩子,不需用手操作,无须用脑行事,只要听,不必说,理想世界不必伴随快乐他们要求孩子,去发现只存在的世界,在孩子一百个世界中,他们偷去了九十九。说的真好,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去寻找孩子喜欢的语言,只做引路人,不做指路者。
现在读读朱先生的作品,我发现,这个问题其实也体现了很多老师,平时对一些教育细节的忽视,其中包括对儿童的仔细观察,渐渐的导致自己累积了一些教育的恶习,生出许多反教育的行为,灭失学生的天性,这其实是极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很多时候取决于对细节的观察与领悟!
翻阅了朱永通《教育的细节》一书,共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文字虽很朴实,却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确实是一本教育界的好书。其中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事例给教育学专著赢来了很多的吸引力,是为数不多让我读完的一本书。
确实让我反思了自己的行为,教育真美,孩子更美,希望我能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找回孩子心中的好老师,以做一名孩子心中的好老师作为我接下来的奋斗目标。希望是如此的美好,目标是如此的明确,合理运用我们的知识,给我们祖国下一代献上我们这一生的祝福吧!
最后,我来总结一下,通过看《教育的细节》这本书我的一些收获吧,初次看这本书,看到了一厘米之变,对这些事例真的是震惊了,句句说到了我们的生活中,难道我们不是这样做得吗?真的很让我们深思,不是不知道,而是我们没有注意细节,真的。你认为你每天的每一句话你都深思过吗,我想是不可能的。最大的收获也许并不是我要去注意细节什么的,而是让我知道换位思考是多么的重要,这是素养的提升,这是学习的动力,这是我们教育赢得尊重的最好方法,好好去做好换位思考,就可以注意到每个教育上的细节了。
朱永通先生新作《教育的细节》这部作品是一个独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识的框架内的平实述说,说出了教育的本质,是以敏锐的眼光,透视了教育行为中的真善美和虚假丑。整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抛却新潮的术语,瞩目于教育的小事、细节,带你抵达教育现场,为教育做最真实、深刻的侧写这些书评都极为中肯。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 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有一百种聆听问题的方式,惊讶和爱慕的方式。一百种欢乐,去探索,去发现;一百个世界,去发明;一百个世界,去梦想。他们告诉孩子,不需用手操作,无须用脑行事,只要听,不必说,理想世界不必伴随快乐
他们要求孩子,去发现只存在的世界,在孩子一百个世界中,他们偷去了九十九。 朱永通先生指出: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也极有可能存在诸多可怕的盲区,比如,无视过程,无视原理,无视他人的情感和感受,遇事不及思索,甚至随心所欲。于一些随意的教育细节中灭失了学生的天知,我与此有着很深的共鸣。我在想教师本位先入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如何形成的,指出首要原因是缘于对儿童的误读儿童是什么?语文界先入为主派的教师用他们的教学行动确认儿童就是一张白纸。儿童天生应该什么都不知道,一切问题理应由老师先来发问。那么,儿童真的是一张白纸么?其实,儿童天生会学习,儿童的学习力几乎与生俱来。可是,对儿童的误读使得教育者对此视而不见。面对这样的窘态,《小学语文教学》会刊主编李红云曾撰文呼喊:哪一个孩子生下来,对世界不是睁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呢?哪一个孩子不是急切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呢?是谁把孩子的求知欲望销减了?是谁把孩子的求知火苗扑灭了?
回想起传统的语文课堂:使用精美的语言导入新课,解读文本由教师率先发问,迫使学生跟进。教师上课讲究起势、勾连、承转、收合,教学预设程式化,追求教师表演严丝合缝、至臻至美,三维目标,精准达成,师生课堂表现常常,精彩纷呈。这类课堂,教师课前对教学设计往往苦心孤诣,对文章内容、特色已然凝练概括,对作者生平、写作动机更是反复推敲,课堂上只几下蜻蜓点水,便极为轻巧地帮助学生清除了阅读障碍,省时、高效、创境、激趣,一举数得,教师显得游刃有余,学生的学习也似乎顺顺利利。但这样的课堂真的可取吗?
2011新版《语文课程标准》(部颁)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课程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中,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新型学习方式的形成。显然,新的语文教育思想并不支持这种课堂上以教师为本位,强调教师引导先入为主的做法。但是,现实中我们发现,以教师引导先入为主为范式的教师本位课堂在当今小语界的教学中仍比比皆是,是主流的教学样式。为何迟迟不见变革?教师本位课堂,以及教师在小语课堂上先入为主的引导底气从何而来?
现在读读朱先生的作品,我发现,这个问题其实也体现了很多老师,平时对一些教育细节的忽视,其中包括对儿童的仔细观察,渐渐的导致自己累积了一些教育的恶习,生出许多反教育的行为,灭失学生的天性,这其实是极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很多时候取决于对细节的观察与领悟!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最温柔的教养》读后感
这两天,我花了不少时间阅读《最温柔的教养》这本书,这是一本值得所有父母都认真阅读和学习的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韩国儿童教育领域内权威专家,被誉为“国民育儿导师”和“亲子教养之神”的吴恩瑛。
在前言“自序”中,作者就说,本书是关于“说话之道”的书籍,作者跟大家分享了与孩子相处的日常中实用的案例,如何在不同情境中,使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全书共分五章,包含了130则亲子对话,每五个对话结束后会有一篇“育儿小故事”。
《最温柔的教养》这本书,语言浅显易懂,没有什么大道理,一个场景就是一个小节,每个小节篇幅都不长,读起来轻松又有趣,书中选取的育儿场景都是日常常见的,作者用几乎“手把手操作”的口语在“教学”,学完直接就能用,而且学习难度也是由简入深,从短句开始,慢慢导入长句,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具体化。让父母们可以轻松应对从幼儿期到青春期孩子的教养问题,可谓是一本兼具理论性和操作性的育儿宝典了。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多次掩卷沉思,我觉得,这本书其实不只在帮助家长教导孩子,事实上也是在教导家长。
书中有一个育儿小故事让我感触很深,故事讲的是妈妈因为太累,和孩子吵架的过程中,口不择言地说出“我不是你妈妈”“你给我滚出去”这样的话,书中在后面写道:“父母”只是一个身份,并不代表什么权利,更没有什么权力。父母的职责也不是想承担就承担、不想承担就不承担的,父母爱护孩子应该是无条件的,不能随父母本人的状态而改变。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但父母要永远都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我们在选择当父母的时候,也许并没有认真考虑过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只是觉得年纪到了,或者说,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可以承担父母的职责了。而我,也在育儿的过程中遇到过不少问题。我的孩子曾有一段时间厌学,我一直以为是因为她在学校遇到人际关系的难题,或者是学习感觉太困难了有些却步,但是老师在找我聊女儿问题时,问的第一个问题却是:你们夫妻最近有遇到什么问题吗?我当时的震惊无以言表。不得不说,是孩子给我们上了很重要的一课,就像老师最后说的,如果生活在“有爱”的家庭,如果家庭是幸福、平和的,孩子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而我也再次深深体会到,为人父母,养育子女是人一生中最大的劳动、最复杂的劳动,当然也是最艰辛的劳动!只有做好了“承担父母职责”的心理准备,才算真正拥有了为人父母的资格。
阅读中,让我学习收获最大、感受最深的是,父母要先“理解孩子”,才会真正“懂得说话”——因为懂得,才会“慈悲”。很多时候,我们都只看到孩子表现出来的“问题”,却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到问题的“根源”。
书中第三章“温暖人心的‘理解’”中写道:当孩子诉说正面情绪时,我们往往很容易接受;但当孩子吐露负面情绪时,我们却很难听下去。大概是因为听了之后心情会变差吧?有的父母在听到孩子宣泄负面情绪时,会批评孩子说:“你不能这么说,只有坏孩子才说这种话。”孩子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却挨了训斥,他们以后可能就不敢轻易对父母吐露真心了。文中还举了“孩子说觉得弟弟很烦”的例子,告诉父母,要先对孩子当时的心情表示认可和理解——“啊,原来你觉得弟弟很烦啊。”这样,对话才有可能继续下去。
这个“话术”方法在日常实践中是真的好用,我的孩子也试过在生气时骂人或者摔东西,而爸爸一直追问“为什么”,结果却是让彼此都更趋向情绪失控。孩子在情绪还未被疏导之前,父母的追问只会给孩子带去压力。相反,我们给了孩子共情后,告诉她,生气可以丢东西,但是不要伤害自己,不要伤害到别人,她反倒慢慢冷静下来了。
父母也是从孩子过来的,但是成长后我们经常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不懂事”的孩子,也是在不断地成长、摔打后,我们才学会理智地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脾气上来的时候,理智脑还来不及反应,情绪脑已经作出本能动作。因此,作为父母,要少问“为什么”,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为孩子的行为寻找合理性,最大限度地理解孩子。这也是一种对孩子的尊重,是从更善意、更正向的方向去理解孩子的观点及行为,而不是简单地排斥。当你认可孩子的情绪,抚平、解决了情绪问题,你会神奇地发现,原来的问题似乎也不见了。
刚开始翻阅《最温柔的教养》时,我觉得这本书写得也太“简单”了些,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却不止感觉有学习的收获,还有一种深深的“被疗愈”感。
我相信很多父母和我一样,在育儿过程中,因为孩子的问题心力交瘁时都会对自己能否做到“合格父母”而心生怀疑,但是作者的一段话让我释怀了:只要有这样爱孩子的心,孩子就会好好长大成人的。只要不去做不应该做的事,凭借着对孩子的满腔爱意,我们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所谓父母,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其实就是怀抱着对孩子无限的爱意,在一次次的失败和摸索中,陪着孩子一起成长。
虽然书中大部分时候,作者总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为我们描述孩子那些让我们受不了的行为和情绪是有原因的,是需要父母带着深厚的理解和共情来看待、教导孩子的,但其中也透着温柔的怜悯在爱护着读者,也就是父母们。成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所有的父母都需要在“关系”中再一次成长,和孩子共同成长。
所以,这是一本“双赢”的书,它不仅让我们学会温柔对待我们的孩子,也让父母得到无形的滋养,让父母和孩子更加理解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