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仕途受阻后的普遍精神症结是什么

人气:244 ℃/2023-02-19 01:23:40

古代文人仕途受阻后的普遍精神症结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文人仕途受阻后的普遍精神症结是悠闲四处游历后的心旷神怡、郁闷发出感慨和牢骚后的豁达、化悲愤为力量的自知,这些皆成了古代文人抒发感情的一种精神渠道。

每个贬官士人都受到了伤害,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得到抚慰的。老庄思想则告诉他们,生命不止一种色彩,有时候,需要换一个活法。老庄思想认真昭示着人类对世界和生命本体的执着追索,其精髓就是解除一切对个体生命的的羁绊,功名利禄首当其冲。放弃的目的是为了选择,放弃是需要智慧和魄力的,没有头脑的人往往放弃的是生命中宝贵的东西。

人,如果怕失去高官厚禄,总企慕荣华富贵,一旦遇上险境,心存畏惧,便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倘若一个人无所求,也不怕丢失什么,视功名如浮云,视金钱如粪土,即使身陷困境,也能怡然自乐。所以说,在对于个体生命的重视方面,道家远过于儒家,实为那个历史时代个性解放的最高亢的音符,最动人心的乐章。

以上就是小编收集整理出来的,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代文人为什么官场失意被排挤

为什么说古代文学家大多是官场失意的产物?

为什么说古代文学家大多是官场失意的产物?

在我看来,古代许多的文学家多是官场失意的产物。就以诗仙李白为例。李白本来是怀着一腔报国热情从家乡来长安投奔明主唐玄宗的。可是当时的玄宗皇帝早已经不是一个明主了,而演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他所希望的是让李白成为其私人的御用文人,来每日为他歌功颂德。李白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因此心情郁闷,才发出了“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的感慨;甚至于有了“天子呼来不上船”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吾不得开心颜”这样的“表面傲慢”。何止李白为失意政客?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事实上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所谓职业知识分子,更不用说有职业的文学家和诗人存在了,拥有最多的便是官僚文人。因此,大凡今天依然为我们所记住的文学家、诗人几乎全是失意的官僚和政客。

(收听本文语音请关注微信公号“明清书话”。每天一分钟,传播新知,阐释人生。)

推荐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