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写朝花夕拾的日记怎么写呢?一起来看看小编今天的分享吧。
寒假写朝花夕拾的日记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首先可以描写这本书讲了哪些内容,第二个就是要描写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哪些知识,第三个要描写这本书蕴含了哪些道理。
写朝花夕拾的日记400字1
《朝花夕拾》这本书,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鲁迅唯一的一本散文集。这本书生动形象地描述了鲁迅童年时代和青年时代的故事。
读完《朝花夕拾》,我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印象很深刻。读这一篇文章很是享受,那不时从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天真烂漫,让人眼前不时浮现出一幅幅令人神往的生动画面,写出了鲁迅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性格,更写出了鲁迅小时候快乐无忧的童年生活。
当然,书中也有“酸”。《父亲的病》反映出这个社会的阴暗,写出了当时庸医误人,草菅人命的现实,很多人为了得到钱不择手段,让人体会到人生的伤悲。人心都是肉做的,你们不会感到惭愧吗?父亲的病都已经这么严重了,庸医们还是只想着钱,打着名医的称号来骗百姓们的钱,不顾病人的安危,真是卑鄙之极,无耻之极!
鲁迅先生说过:“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乐。”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人生哲理,让我受益匪浅。
写朝花夕拾的日记400字2
鲁迅先生的一生是坎坷的,他的书却有很多童年的乐趣。童年时的快乐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艰难岁月,让鲁迅先生在艰苦生活中不再烦恼。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独一无二的,鲁迅先生的童年也是五彩缤纷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的童年充满了乐趣。百草园里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栏杆,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最让先生觉得颇有趣味的是短短的泥墙根。长妈妈还给先生讲百草园中“美女蛇”的故事,先生听得入迷,深感做人之险。冬天的百草园也有趣,先生喜欢在百草园中抓麻雀。等地上的雪积了两三天,鸟雀没有食物吃时,便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只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撒一些秕谷,棒子上系一条长绳,人跑到很远的地方,鸟雀一来,将绳子一拉,自然就罩在竹筛里了。
看到这里,我不禁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
小时候,我经常到老家的稻田里玩。习习秋风吹过我的发梢,我和同伴们在田里跑来跑去玩游戏,笑声在风中荡漾开来。村边的小溪也是我们小孩常顾的地方,赤着脚站在水里,在那儿互相泼水。
现在,我们马上就要失去快乐的童年了。
童年的一点一滴逝去了,只留下一些模糊的痕迹。不如看看《朝花夕拾》,找找童年的乐趣。
写朝花夕拾的日记400字3
想必大家在看鲁迅先生的散文时,心中一定是五味杂陈的吧。我在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感触颇深,想起了自己童年的的点点滴滴。
童年有悲有喜,但都在心里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现在回忆起来,就是一幕幕多彩而绵长的记忆画面。
看鲁迅先生的散文,就好像穿越了时空,先生儿时活泼可爱的样子近在眼前。他有时和同伴们一起捉弄老师;有时趁大人不注意偷偷地爬到树上摘桑葚吃,吃得衣服上、嘴巴旁染上了一片片的紫红;有时又爬到花坛上去折腊梅。童年的一切,都是那样天真,那样美好。
我的童年也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那时,我在外公家门前的菜地里玩,赤着脚丫在地上疯跑,时不时的拿上一根黄瓜,或者胡萝卜洗着吃,别提多清闲,多快乐了!现在回想起来,恨不得有架时空穿梭机,回到童年,离开这个试卷作业一大堆的日子。
童年已渐渐远去,留下了只是一片片的记忆拼图。我拾起它们,想再次感受童年的美好,可是怎么也拼不起来。只好拿起《朝花夕拾》,去书里寻找真实的自己。
童年韶光的快乐与压抑,对人性美好的追求与袒露,构筑起我最真实的心灵风景。
写朝花夕拾的日记400字4
鲁迅先生在晚年的时候回忆幼时的求学时光,想必心里一定有一番趣味吧!“带露折花,色相自然要好得多,但我不能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他的《朝花夕拾》就是如此。
《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介绍了许多自己的求学经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求学之路,在求学之路上也一定充满了不少坎坷、困难和挫折。
读着先生的散文,眼前仿佛看见青年鲁迅在一家日本旅店,躺在床上,为了不被蚊子叮咬,将全身裹进被子,只留两个孔透气的样子。
我的求学之路并不像鲁迅先生那样,在吃住上没有问题,主要在学习方面有很大问题。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第一次的英语考试我只考了88分。我拿着试卷忐忑不安地回了家,妈妈狠狠地批了我一顿,说我让家人丢脸,因为我爸爸就是英语老师。后来,我每天坚持不懈地朗读课文,记单词……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次考试得了93分。从此以后,每次考试我都取得好成绩。
求学之路是坎坷的,困难的,令人难忘。
大家也看看《朝花夕拾》,说不定在书中能找到你的痕迹。
写朝花夕拾的日记400字5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写朝花夕拾的日记400字6
读着鲁迅先生写的《朝花夕拾》,仿佛在欣赏一幅多姿多彩的幸福画。
我读着鲁迅先生写的散文,眼前仿佛看见鲁迅小时候的活泼可爱:有时趁着大人不注意,偷偷溜进百草园,整天呆在院子里。他要与小花、小草、小虫子作伴,还要坐在树枝上吃野果。虽然有时会得到寿镜吾老先生的严厉的眼神,但也仍免不了孩子的淘气。
童年是美好的,是那么令人回味无穷。鲁迅以他幼年时孩子的.眼光写下这本书,让我倍感亲切,是我充满了激情。
我的童年也是那么多姿多彩。我家有一个小院子,小时候,我总倚在一颗白果树上,发着呆,那时是多么自在。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倭瓜愿意长多大就长多大;蝴蝶随意地飞,时而从墙头飞来一对白蝴蝶,时而从花朵上飞走了一只黄蝴蝶。有时候,我还会到田里去玩,那是田里早已成为孩子的天地。大家都忙着捉泥鳅呢!赤着脚丫,踩着烂泥,别提有多高兴!童年时光,真好!
现在,我们都在为学习着想,再也不能享受那种快乐了!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感受童年时的快乐,真好!
写朝花夕拾的日记400字7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面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归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瞅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全部感触全部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归味,也学便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瞅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布满激情。
我家属于郊区,附近有一大片的田野,小时侯,总往那里享受着和煦的阳光,秋日里的习习微风,把那里的油菜花摘得一朵全部不剩,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我和伙伴全部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努力得读书,因此,也不能在沉醉在儿时的天真散漫中了,少了几分亲切,少了几分自由,也少了几分对大自然的热爱。
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那些琐碎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以下那个不同的年代的童年之梦,体验一下当时鲁迅的美好童年。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朝花夕拾》:好的人生,都是一边怀想,一边遗忘
如果要在鲁迅的作品中选出一部最不“鲁迅”的作品,那一定非《朝花夕拾》莫属。
大师林语堂曾道:“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为战士。”
作家张承志亦言:“先生文章,犀利有余,政治论战、投枪匕首有余,而纯粹艺术意味的文学性不足。”
诚然,只要一提到鲁迅的名字,人们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一个“金刚怒目”的斗士形象;可当我们打开《朝花夕拾》这本书时,却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我们恍然见到一位饱经沧桑的中年人,正倚着岁月的门槛,向来路张望。
他捻着一朵从旧书籍里取出的枯花,忽有所悟地微微一笑,脸上顿现一抹动人的温柔。
《朝花夕拾》以鲁迅少见的温情笔触,将记忆中一些难忘的片段,连缀成十篇文章。
而这些文章,引发了一代代读者一波又一波的回忆杀,触动了他们心中潜伏的怀旧情结。
无游戏,不童年
鲁迅小时候家里有一个园子,名曰“百草园”。
在他的记忆中,园子里除了一蓬蓬杂草,再无其它,可这并不影响它成为鲁迅儿时的乐园。
鲁迅常常站在园子里的石井栏上往下跳;
看黄蜂伏在菜花上,叫天子从草间直窜向云霄;
有时跑到墙根底下听蟋蟀弹琴、油蛉歌唱。
孩子大概是这个世界最容易轻信的人,听说何首乌根有像人形的,吃了可以成仙,鲁迅竟信以为真。
于是常常去拔,以致于弄坏了泥墙,还纳闷为什么始终没找到一根像人形的......
即便到了冬天,百草园一年中最索然无味的时候,鲁迅依然能找到新的玩法:在雪地上设罗网,捕鸟雀。
钱钟书在《论快乐》一书里对“快乐”二字有过精彩的论述,大意是说:快乐的快字,诠释了人生一切乐事的飘瞥难留。
我们也有同样的感受:
玩着弹珠、跳着皮筋,还没分出胜负,已经传来妈妈呼唤回家吃饭的声音;
喝着汽水、吃着棒冰,惬意的暑假还没过够,开学的日子已经来临。
人生里走的最快的,总是最欢畅的时辰。
百草园的快乐时光转瞬即逝,鲁迅到了上学的年纪,被家人送去了三味书屋读书。
这是鲁迅人生中的第一次别离,他跑到百草园伤感又稚气地同他的蟋蟀、覆盆子和木莲们道别。
三味书屋里的生活乏味至极,可即便这样,也禁锢不了孩子向往自由和游戏的天性。鲁迅很快发现,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小园。
于是常常趁先生不备,和小伙伴偷偷溜进去,折腊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
等到先生发现,孩子们才一个个陆续回来,放开喉咙读书;等先生不注意时,孩子们又可以尽情嬉戏:
别的孩子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游戏;鲁迅则把纸蒙在小说书上,描绣像,一天天积累下来,竟描了一大本!
这情景,多像小时候的我们:上树抓鸟,下河摸鱼,趁老师转向黑板时各种恶作剧......
有人说:美好的童年总是相似的,因为都有游戏贯穿其间。
可是,如今的孩子,整天穿梭在各种兴趣班里,学着他们并不感兴趣的才艺;一些适当的游戏也被很多家长视为洪水猛兽,隔绝在孩子的生活之外。
李玫瑾教授曾说:毁掉孩子的不是游戏,而是错误的教育;《中庸》亦有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游戏本就是孩子的天性,不该被禁止;大人们与其百般阻挠,不如放开手脚。
把游戏还给童年,让教育关注人性。
那些读过的书,
都成了我们去看世界的路
书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朝花夕拾》这本书里,就有很多篇幅提及鲁迅早年间读过的书。
他幼时最喜欢看的是清朝人著的《秘传花镜》,因为上面有许多图。儿童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那些形象可感的图画自然容易引起幼年鲁迅的兴趣。
也因此,当他听说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上面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从此便念念不忘。
以致于,当他的乳母长妈妈给他买回来一本时,他顿时对这个不大佩服的长妈妈肃然起敬了。
这部《山海经》成了他幼时最心爱的宝书:给他插上了一对想象的翅膀,带着他遨游在一个个瑰丽奇幻的世界。
从信书到疑书,是一个阅读者必经的心路历程。
一次,一位长辈赠给他一本《二十四孝图》,开始他高兴极了,因为上面照例有很多图画。但他了解了书上的孝道故事后,便觉得扫兴了。
特别是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尤其令他反感:老莱已七十高龄,为了取悦父母,故意作婴儿状;而郭巨的孝顺更加可怖,为了省下口粮给母亲,竟把自己儿子给活埋了!
鲁迅从这本书里,读出了封建孝道虚伪和灭绝人性的本质,也读出了自己的发现和思考。
人一旦有了自己的思考,就会主动选择自己想读的书。随着自然科学在中国的兴起,鲁迅也开始关注自然科学类书籍。
他听说有一部叫《天演论》的书,就独自跑到城南花500文买了一本回来。
这本书带给鲁迅极大的思想冲击,从此他脑洞大开,强力吸收着“物竞天择”、社会进化等全新的理论学说,也为他将来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基础。
高尔基说:“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人活一世,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决定精彩程度的,只能是中间的过程。所以,多一些感知,多一些体验,人生才会更加绚烂多姿。
然而每个人生存于世,囿于时空的限制,能接触到的世界其实小之又小。
总有我们登不上的山,总有我们到不了的海。
可是书籍却可以打破这种限制,让我们的思想驰骋千里,畅游八荒。
人生没有白吃的苦,也没有白读的书,那些读过的书,铺展开来,就成了我们去看世界的路。
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
鲁迅的家庭在当地算得上是一个大家族,只是后来家道中落。恰在此时,鲁迅的父亲又卧病在床,无异雪上加霜。
在书中,鲁迅对于父子俩的关系没有过多着墨,但是从他为给父亲治病,不惜重金延请“名医”,可见他对父亲的感情之深。
“名医”的医术没有明证,只是他开的药着实稀奇:药引是一对原配的蟋蟀;药丸则须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
对于庸医的故弄玄虚,鲁迅也心存怀疑,但他还是踏破铁鞋地找寻药材,不过是想在绝望中觅一丝渺茫的希望。
可是,父亲还是撒手走了。
留给鲁迅的,只有无尽的遗恨。远渡日本学医,成了他弥补遗恨的唯一方式。
人生海海,人们总是不断地分别,再不断地相遇。
在日本,鲁迅与他的老师藤野先生相识。
藤野先生对鲁迅极尽关怀:给他指正解剖图;为他修订讲义;日本同学污蔑鲁迅考试得了教员泄漏的题目,也是藤野先生站出来平息了事端。
只是藤野先生的关怀,已不能重燃鲁迅业已熄灭的热情。
在日本的种种经历,让鲁迅意识到:医学只能医治人的肉体,却医治不了国民麻木的灵魂。
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不得不与藤野先生别离。
从此路遥山高,两人不复相见。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莫言说:“人一辈子,就是个过程。没有永恒的生命,也没有不老的青春。时间一到,该老的老,该走的走。”
生离死别,是每个人一生都要面对的课题。无论多么不舍,我们终将含泪转身,与亲爱的人挥手道别,永不再见。
既然不能再见,不如怀念;既然无法改变,不如释然。
只要彼此善待珍惜过,便不负此生遇见。
好的人生,都是一边怀想,一边遗忘
学者温儒敏这样评价《朝花夕拾》:“在爱与死的回顾里,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
的确,这些柔和的文字也牵引着我们,在时间的长河里回溯一番,捡拾几枚闪光的珠贝。
但是,这种回顾毕竟隔着年月,不免带着些雾里看花的朦胧。
就像鲁迅自己在小引里所说:“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我不能够。这十篇就是我从记忆里抄出来的,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
人就是这样,因为有着记忆的功能,总要时时回顾;但记忆毕竟不是有着无限容量的存储器,可以保存所有过往的影像。
有些人,有些事,无论当时怎样的动魄惊心;待到仓惶回顾时,也大多模糊成了一片幻影。
也许,这恰是上天对人类的慈悲。
背负太多过往,就无法步履轻盈地奔赴前方。
所以,好的人生,就该一边怀想,一边遗忘。
在怀想中获得慰藉;于遗忘中重拾力量。
作者 | 由缰,笔为缰,梦作马,驰骋天涯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