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中的split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在c++中,其实是没有java与python中定义的split()功能的函数,若是需要处理字符串的话可以试着采用其他方式,比如可以利用STL自己实现split函数。
c++介绍:
C++是属于C语言的继承,它既能够进行C语言的过程化程序设计,还能够进行以抽象数据类型为特点的基于对象的程序设计,当然也可以进行以继承与多态为特点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其不仅拥有计算机高效运行的实用性特征,并且还可以提高大规模程序的编程质量以及程序设计语言的问题描述能力。
拓展:
split在python是代表什么呢?
split属于python中的一个内置函数,在python中的意思也就是将一个字符串分裂成多个字符串,并以列表的形式返回。简单来说,split就是用于对字符串进行分割,分割后的字符串就会以列表形式返回。
语法格式:
str.split(str="", num=string.count(str))
参数:
str 分隔符,默认为所有的空字符,包括空格、换行(\n)、制表符(\t)等。
num 分割次数。默认为 -1, 即分隔所有。
参考范例:
范例1、
函数用法,输入命令:
#!/usr/bin/python
# -*- coding: UTF-8 -*-
str = "Line1-abcdef \nLine2-abc \nLine4-abcd";
print str.split( ); # 以空格为分隔符,包含 \n
print str.split(' ', 1 ); # 以空格为分隔符,分隔成两个
输出结果:
['Line1-abcdef', 'Line2-abc', 'Line4-abcd']
['Line1-abcdef', '\nLine2-abc \nLine4-abcd']
范例2、
以 # 号为分隔符,指定第二个参数为1,返回两个参数列表,输入指令:
#!/usr/bin/python
# -*- coding: UTF-8 -*-
txt = "Google#Runoob#Taobao#Facebook"
# 第二个参数为 1,返回两个参数列表
x = txt.split("#", 1)
print x
输出结果:
['Google', 'Runoob#Taobao#Facebook']
以上就是小编的分享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天的时间,如何学会C ,原来只要四个步骤
刚刚开始学编程,有什么办法可以快速掌握一门语言?
还真有!而且只需要3天的时间,就可以精通C !你需要完成这几步:
这时候,你不仅学会了C ,而且还赢得了一辆马萨拉蒂。
这是一个套路
这是一个套路性标题,这种标题的套路是:一个让人不可思议的,极短的时间,学会一个非常专业的技能。
3天的时间,想要学会C ,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一个经验老到的程序员,也做不到这些。
比如一个Python程序员,用3天学习C ,他学得会。3天后,这名程序员,会写出一些Python风格的程序。可是,他是无法发挥出C 的优势来的,换句话说,他还是没学会C 。
对于没什么基础的初学者来说,更不可能了,理解类、表达式、继承、多态,你就需要长达二十多天的时间,而且是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学成后,你还是无法编写出,自己所想象的,那样的程序来。
精通一门编程语言要多久
精通一门编程语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科学家们曾经做过一项研究,研究表明,如果要在各个领域获得专业级别的水平,至少需要10年的努力。这一项研究调查的对象为:国际象棋、作曲、绘画、钢琴等。
如果想要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还不能是重复、机械的劳动,一遍又一遍的练习,而是不断地挑战自己,试图超过当前的水平。
拿C 来说,要想精通它,至少需要耗费10年的时间,而且在这10年的时间里,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拿来突破自我,而不是复制粘贴,或者机械的写一些代码。
捷径是不存在的。
10000个小时
《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一书中,曾提到一项有趣的研究,并得出了一份研究报告。
该研究对比了一个班里,成绩上、中、下三个档次的学生,并逐一询问他们练习音乐的时间。
调查发现,他们都在大概5岁的时间,进行了音乐练习,一开始大家练习音乐的时间也差不多,可到了8岁时,每个人所取得的成绩开始有了区别,12岁时,差异更加明显。到了20岁,一小部分已经成了精英,而有些人却已经转了行当。
原来,成绩最好的那一部分学生,到了8岁时,每周的练习时间突增到了每周8小时,20岁时,他们的练习时间已经超过了30个小时。
有意思的调查结果来了,计算了那些已经成为了社会精英的演奏家们过去的练习时间总和,发现都已经超过了10000个小时。那些仅次于他们的同学,也已经达到了8000个小时。而在从事音乐教学工作的老师们,则只有4000个小时。
精通一门编程语言,准确的说不说十年,而是10000个小时。
这就是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由著名作家格拉德威尔提出。
格拉德威尔认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用错了的标题
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理解,会受到自己的认知水平、愿望期待的影响。
拿《XX天学会XX》系列编程学习书籍、教程来说。
当一个不怎么懂计算机,也没学过任何编程语言的同学,看到这样一个标题,他所理解的“学会”,是完全掌握,可以拿它编写任何一种程序。
而对于一个老程序猿来说,要么自动过滤掉这一类书籍,要么只是当入门书籍看待罢了。
一个更准确的标题,应该是《21天学会C 基础》。
之所以没人会这么做,可能是“趋利”因素在作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