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认证的就业前景

人气:469 ℃/2023-01-18 06:00:26

很多朋友想知道华为认证的就业前景怎么样,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吧。

华为认证是华为公司发布的业界唯一一个覆盖ICT全技术领域的认证体系,含金量高,就业前景广阔,拥有华为认证是对自己专业技术知识和实际网络规划能力的证明,在工作中可以获得更多升职加薪的机会,对想从事相关行业的工程师作用极大。

华为认证的方向有什么

华为认证分为了很多个方向,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大数据、企业通信、云计算、云数据中心、存储、路由与交换、安全、传送、人工智能、网络统一通信、云服务、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智能计算等。

华为认证报考条件

华为认证的报考条件很宽松,对考生的学历、专业等没有任何要求,考生可以直接进行考试的报名,所有认证的笔试报名可以通过Pearson VUE官网,或者是直接前往考试中心所在地,向工作人员直接申请考试报名,hcie认证的实验考试和面试可以通过华为官网进行考试预约报名。

以上就是小编的分享,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取得华为认证后适合做什么工作

进华为瘦了十斤,拿下“金牌个人”,这个“靠谱丹”真靠谱

“靠谱丹”和电源的不解之缘

文 | 王俊丹

作为一个学通信工程的人,华为无疑是每个毕业生最理想的去处之一。

我也不例外,但在毕业那年,因为各种原因我和华为错失缘分,后来就去了天津一家外资服务器公司做了电源开发。人生到这里之前我几乎所有的选择都是被动的,我不知道在人群里是属于多数还是少数,但无疑我属于迷茫的那一类——命运的推手把我推到哪里,我就走向哪里。

2018年,我在去一家通信公司面试的回程中,竟然命运般地接到了华为的面试邀请,我几乎是没有任何犹豫就做出了决定,我要去华为!这时我才发现,自己从来都没有放弃来华为的念头,毫不夸张地说,我对这个地方有执念,而这个电话的出现,让我觉得一切都刚刚好。这一次我主动选择了华为,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吧!

01

想减肥来华为!

从一家外资企业初到华为的适应阶段,应该是我这三十年来年过得最艰辛的一段日子,虽然我自认为从来不怕辛苦,但是真正适应华为的“套路”,还是让我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我加入的电力电子部在北京大约有20人,其中半数人负责电源砖模块开发,其他人负责数通产品线单板电源开发。其实我来华为之前做的是单板电源的开发,但2018年由于公司外部形势严峻,我需要承担电源砖模块的开发任务。都是做电源,但是二者的“考题”还是不一样的,就像一个只学过代数的人,被拉去考几何。

好在我师父是个非常资深和聪明的电源专家,工作的第一天他把“过压保护功能模块电路”分配给我独立负责调试,我当时想:过压保护电路嘛,简单!这种电路看看功能就好了,无非就是该保护的时候保护,不该保护的时候别误触发。我就在自己的实验环境上模拟了一下过压故障,并且存了两张波形,看了下保护功能确实没什么问题后,就去找师父。我心里还有点沾沾自喜,“这点小事而已,能行”!但是师父冷冷地回了我一句:“你是开发设计模块的人,又不是测试的!”

这句话在现在看来是多么无足轻重的一句话,但是对于当时的我而言却让我无地自容。我开始思考:做开发和测试有什么区别?

作为一个开发人员,通过电路设计实现需求,要充分考虑到场景、容差、降额以及故障维护等各方面的影响,而验证只是一种最基本的手段。这个过压保护单元模块交给我负责后,我就要对整个电路的设计做充分的容差、降额审查和计算,首先要确保设计阶段这个电路上是没有明显缺陷的,然后通过设计场景、故障注入等各种辅助手段,验证基本功能实现的同时,还要考虑器件的瞬态降额等各种设计裕量是否足够。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我没有和师父认真沟通他的要求,自以为能搞得定;其次,我只是简单地根据固有认知去执行了,没有真正站在设计者或者电路所有者的角度去对待这个任务。我这才想起电力电子部有几条“军规”,其中两条是:行动之前先讨论,标准动作做标准。

由于工作第一天就遇到挫折,我极度沮丧,这种失落的感觉让我又想起初中时的经历,当时我从内蒙转学到宁夏,刚开始因为语言和环境都不适应,不论是学习还是和同学们日常相处,我一直都怯怯的,第一学期学习成绩也不理想,期中成绩公布后班主任鼓励我们说:“大家每个人都要好好努力,不要因为一次考试成绩太影响心情,回去认认真真总结避免后面重蹈覆辙,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我暗暗记下这句话,而这句话也在后来整个初中、高中和我一路相随,每次都在灰暗的时光里鼓励我。

思绪回到现实,我终于来到我梦想的公司工作,无论如何我都要努力发光!我自认为属于比较钝的一类人,适应能力比较差,从小到大无一例外,那么这次为何要如此急功近利?我要对自己有耐心、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适应。于是我开始尝试“厚脸皮”,像跟屁虫一样跟着我师父,利用吃饭、休息的时间,在大家都比较放松的状态下,请教一些自己遇到的不解。师父后来特意找了一篇论文让我学习,是关于那个拓扑电路工作原理的,我又感觉回到了在学校的状态,每天抱着电路研究开通和关断。

虽然我一直默默鼓励自己,但是试用期那段时间还是花费了我很多精力,由于性格原因,我基本不敢给别人打电话,每次交流我都是eSpace留言,在那个如火如荼搞业务连续性的时段,基本上我能收到回复的概率很小,就算回复,大都也是要很久以后了,这严重耽误了我的工作效率。好在那个时候同组另一个女同事和我负责的项目类似,每次要拉会对齐,因为会议内容很类似我就叫她带我一起,开会的时候,我不断学习和别人如何交流,如何克服自己的羞怯。印象很深,不久后我在深圳出差的时候,在坂田H3一楼大厅的展板上,我看到了金牌员工的宣传,在一排人里面我看见了唯一一位女士,灯光打在那张照片上,感觉她在闪闪发光。那一瞬间,我告诉自己,她就是我的标杆,有一天我也要像她一样闪亮!于是我开始强迫自己每次开会多问问题,多发言,我总不能输在不喜欢开口说话这件事情上呀!

整个试用期,不论是我身边的人,还是我自己,还有那些当时还不认识的网友们的善意,都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和鼓励。想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很感激PL(项目负责人)把我安排到一个我完全不熟悉的领域,让我来了公司就知道要不断地学习和努力;也感谢组里技术最牛的人当了我的导师;感激我的导师和那个带着我一起开会的小伙伴,帮助我一天天成长和适应;感激陈列在展板上的那位优秀女士,成为那时我内心的一座灯塔,让我有了努力的方向;也感激我自己的执拗和不服输,让我宁愿掉了十斤肉也没有放弃努力!是的,没错,6个月试用期我瘦了10斤,现在我有时候还在开玩笑地说,想减肥来华为!

02

大家叫我“靠谱丹”

一年后组织调整,我又回去干起了老本行——单板电源开发,工作内容和复杂度以及沟通交流已经不在话下,我开始思考:大家都搞单板开发,我搞的单板电源和别人搞的有什么区别呢?难不成一年到头,回顾自己的工作,收获的就是几块或十几块单板吗?这些只是岗位最基本的要求,在这之外我还能做什么呢?

于是,我在平时的工作中开始思考不足之处。因为电源方案大都是集成化的电源模组,验证的主要工作都在模块单体开发过程中,集成到单板上后,对测试验证的关注度相对较少,并且没有统一的标准约束,我认为这部分不足的规范要规范化、统一化,对于标准设计,评估可以免测试的项目需要有相应的说明。我主动去找PL 交流,表达了我的建议和想法,PL很赞同并且也鼓励我主动承担这部分工作。我把单板电源的相关测试用例和测试标准整理成统一的标准文档,在组织内部评审后推送给大家。这不仅仅规范了测试标准,也提高了效率。

同时,在工作中遇到的设计问题,我也会写成统一的设计标准和计算指导书(针对一些设计中需要计算才能定义的设计值,通过标准的计算指导书规范化,提升正确率和效率),不仅在组内推广,与硬件同事交流的时候,我也会把我的一些电路应用、设计文档发给他们一起学习交流。遇到问题他们也会和我一起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会发现自己有哪些原理还没有理解。虽然做这些事情会花费比较多时间,但对我来说,却是一种很好的巩固知识的过程。为了不影响正常的工作效率,我把自己的工作内容分类,对于需要依赖他人的事情,我会放在最前面优先处理,自己就能输出的东西,我会在比较晚的时间处理。现在回想,这些事情大多不值一提,但是我想,也许是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让别人开始认识我、信任我,才会有后面大家开玩笑叫我“靠谱丹”,我希望自己永远守住本心。

我在《华为人》上读到过Fellow伍漫波的一篇文章《把每一件事都做到精彩绝伦》,当年她做单板设计的时候,甚至会每一个器件管脚地去检查原理图、PCB(印刷电路板)设计,她的理念就是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她还分享道:“凡是自己负责的交付,所有的事情一定要清楚;凡是参与的项目,所有环节的问题都要当作自己的问题。”这句话我深以为然,时常用于自勉。

部门团建

03

百分之几与百分之零点几

2022年,担任网络单板电源MDEL(模块主设计师)后,我开始主导一些竞争力提升的工作。从路由器单一产品形态到整个网络产品线,视野更开阔,每个产品的定位不同,客户对于我们电源的需求也各有差异。但是在复杂的国际关系环境下,我们的芯片能耗始终居高不下,导致产品竞争力在功耗方面不占优势,这成为了所有产品的共同痛点,同时绿色节能的话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运营商客户们也将设备能耗作为设备竞标打分的考核指标,因此2023年“电源提效”作为一个共同的需求,自然而然成了我最核心的工作之一。

一块单板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师多方权衡取舍的结果。电源模块要提效降耗,需要更好的散热条件、更多的空间尺寸,但是业务负载芯片的散热器、各种为了防止形变而设计的结构件、高速连接器、甚至是PCB走线和过孔都需要空间。

我们的挑战就是,既要不增加面积尺寸,还要提高效率,并且,客户不希望看到“改头换面”的大革新,因为新的东西催熟需要时间。客户还希望2023年年底可商用,而当时已经是6月份了,开发一个新的模块周期至少要12~14个月的时间。面对这样的严峻挑战,我们能做什么?

既不能变动架构,又不能增大尺寸,如何应对这样的尴尬局面?我们马上从电感器件开始,逐一打开看器件本体的优化方向和能力。但是作为一个电源工程师,如果只会在硬件电路上做文章,就和靠天吃饭是一个道理。先进的器件就要先进的工艺,我们现在的局面,已经不能按套路出牌、靠天吃饭了。

以前为了归一化的目标,我们把电源电路做成标准模块,可以提升可靠性和开发效率。但是现在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效率。电源模块就像一列满载货物的疾驰列车,开关频率好比列车在一定时间内往返的次数,输入、输出压差就像列车起始点和目的地。短途列车比长途列车要需要的能量更少,同理,往返次数越少,列车耗费的能量也越少。就像列车运送货物时,不同客户要求不同,每个负载芯片工作的供电指标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个差异化需求,对开关频率做差异化的设计,降低部分电源的损耗。同时考虑到降低输入电压也可以降低电源损耗,因此我们要考虑如何在现有设计上降低母线电压。

于是,我开始和组内的SE(系统工程师)、技术专家讨论,发现一次电源模块可以支持输出宽范围(48~60V),而这个范围正好覆盖了我需要的电压范围。找到这个突破口之后,考虑到现网场景下存在各种电压波动的问题,单纯降低输入电压会可能会导致可靠性问题,最理想的状态是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根据负载变化实时调整输入电压范围。因此我们最终提出,在电源模块之间要考虑前后级联动,电压的调整根据负载的变化而变化,做自适应的供电联动。这个想法经过多轮讨论后,也作为后续供电节能设计的方向。

除了自适应联动方案,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MO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和电感器件,在超薄PCB上堆叠做成电流桥的形式,迈出了芯片垂直供电的第一步,不但解决了布局紧张的困扰,还带来了供电路径的损耗优化。经过我们几个月的方案分析和验证,板级供电效率最终实测提升了X%,测试完成的那天我很开心,发消息告诉客户效率目标达成了!他回我:“我等着给你们发奖呢!”

现在回头去看,为了这来之不易的百分之几,我们不断地挑战别人,挑战自己。有些场景里,为了能把2点几毫米的电感高度提高一倍,我反反复复拉着结构的同事,讨论如何在散热器上做点文章节省个几毫米出来;为了能把供电路径的损耗降低,我们一次次和互连、整机的同事讨论,如何通过器件腾挪,节省1~2毫米的宽度,塞一个汇流条进去,努力半天可能收益只有百分之零点几。

这个过程有时候让我很沮丧,尤其是为了百分之零点几的结果不断地“难为”别的同事,组内的同事有时候也会气馁,这时我尽量让自己变成一个倾听者,让大家吐吐槽,方案讨论的时候我也会努力给大家加油鼓气。不过,私下里因为加班、汇报、推动等各种日常琐事,我也产生过不少质疑和抱怨,后来一位资深的硬件专家对我说,他之所以有今天,也是熬过了无数个辛苦的昨天!很简单的一句话却给了我很深的触动,我只看见了自己的辛苦,只看见自己的今天,却忘记了最基本的一件事:在应该努力的时候努力,在收获的季节收获!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最后的结果很不错:电源能效显著提升,框式产品板级端到端效率也做到了业界领先,我也有幸在2023年获得了公司的“金牌个人”奖,这一刻我想起了当年看着墙上那些闪闪发光的金牌员工们,感慨万千,我终于也做到了!

04

做个“盛开的人”

入职华为的这些日子里,也许是因为工作压力,也许是面对新环境的不安,我经常睡眠很少,为了保持身体健康,2019年我开始了之前最讨厌的跑步运动,期望通过身体的疲惫让自己补充睡眠,这一跑到现在已经5年了,这5年的跑步让我放下了焦虑,我安慰自己,我大概就是“天选活力王”,何必去纠结今天睡了几个小时呢?

跑步让我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更重要的是帮我建立了信心:我是个可以持之以恒的人!跑步过程中,我认识了很多朋友,他们的陪伴让我一路坚持下来。跳绳,撸铁,天气好的时候去爬山,我热爱很多活蹦乱跳的活动。但我也有另外一面,我还喜欢“漫不经心”地做饭,喜欢坐在图书馆看看书,喜欢捡地上的树叶做标本……

如今我又开始了新的挑战,开始研究长期竞争力的突破,我的小组内有很多优秀资深的专家,也有天才博士,我又回到了最开始的“菜鸡”状态,不过,这一次我有经验了!在和别人的相处中,在我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我慢慢地体会到,有些人在无形中成了我的方向和灯塔,因为有了他们,我开始知道自己要选择做怎样的人,去怎样的地方,所以我希望自己也是个“盛开的人”,有一天可以在无形中帮助别人。

来源/《华为人》

推荐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