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长6.7公里,港珠澳大桥全长五十五千米。建设这一段海底隧道的原因一是因为它附近的机场限高,二是可以留一个开口让海底的泥沙流出。
2018年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历时14年的建设一举成为“现代工程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港珠澳大桥全场五十五千米,其中有6.7公里是海底隧道。
港珠澳大桥这一段需要建设海底隧道有数个原因,一是因为这一段路就在香港最大的机场附近,有120米的限高,但是港珠澳大桥桥塔的高度必须要在两百米以上。
其次就是这段路所处的海域会有大量的泥沙流出,但是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就相当于建造了一个护栏将所有的泥沙挡在一边。而海底隧道则相当于一个出口,可以让这些泥沙有地方可以流出。
全球最难,海下无人对接,港珠澳海底隧道,76000吨堪比1艘航母
图为隧道
全球最难的海底隧道工程,它位于中国,隧道每节沉管长达180米,宽33米,高11米,有两个三车通行通道和两个工程通道组成,重量76000吨堪比一艘航母,它们从西人工岛到东人工岛一次沉入海床以下,并在海下进行无人对接,这就是中国的又一个旷世工程,港珠澳海底隧道。
图为隧道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全长6.7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也是中国第1条外海沉管隧道,海底部分约5664米,整条隧道由33个巨型沉管和一个合龙段最终接头组成,最大安装水深超过40米,在40米的水下建造隧道是什么概念?如果隧道拼接工程误差超过0.1毫米,海水就能瞬间涌入隧道。
图为隧道
轻则导致隧道运营瘫痪,重则导致隧道内行驶的车辆会被海水淹没,因此隧道工程施工要求非常苛刻,港珠澳隧道是如何做到滴水不漏的呢?要做到这一点其实非常困难,首先工厂要把城管做到不漏水不渗水,其次整个隧道工程有200多个接头,每个接头都要做到严丝合缝,这些东西的背后,要依靠大量的技术和先进的施工管理。
隧道设计当中,因为考虑可能会出现渗水问题,所以做成W型,工程团队在W型两个很低的地方又做了两个泵站,水过来也可以收集到泵站里面,然后通过管道排出去,很多人可能也会好奇,隧道在海底是如何进行无人对接的,实际上这主要是因为隧道在海下采用了沉管法的方式。江隧道城管啊,直接放置在海床下,然后通过各种测量设备以及GPS卫星进行定位,通过设备仪器,对隧道进行精准对接。
图为隧道
实际上相比于无人对接技术来说,隧道在海下建造的一个最大技术难题,是海底环境问题。海底全是软土,在隧道铺设前,需要先对软土进行加固,使重量达到67000吨的沉管可以固定在这些软土上,避免日后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海底表面淤泥含水量高达50%-60%。石头抛上去基本都陷在泥汤里,不做处理的话,隧道根本没有办法安置在上面。
工程人员想出了一个特别的方法,在淤泥层中,每隔一定间距就打一根挤密砂桩,把嫩豆腐扎成老豆腐,密密实实的挤密砂桩打入海底40米下的硬土层,这在国内是没有先例的,水下挤密砂桩技术在世界上也非常罕见,在中国工程人员,利用各种解决办法直面应对挑战后,最终港珠澳隧道顺利建成,成为全球又一个旷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