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白面饼的做法

人气:240 ℃/2023-03-21 08:49:56

要用淀粉做白面饼,只需将淀粉和清水混在一起调成面糊,然后热锅刷油并倒入调好的淀粉水,再小火煎熟即可。我们还可以将淀粉和面粉混合在一起,然后加入鸡蛋、盐、鸡蛋、清水搅拌均匀,再摊入锅中煎熟。

要用淀粉做白面饼,只需要将淀粉和适量的清水混合在一起调成面糊,然后就可以热锅刷油,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先往锅内倒一些豆角之类的配料并将它们翻炒均匀,再将它平铺在锅底。

最后我们就可以往锅里倒入之前调好的淀粉水,并用小火将它煎熟就可以了,同时我们在煎饼的时候还要注意翻面。不过用淀粉做出来的饼的口味和面粉做的相差甚远,不一定每个人都吃得惯。

我们平时在煎饼的话,其实可以将淀粉和面粉混合在一起煎饼,我们只需要先将它们放入碗中并均匀的搅拌,然后加入鸡蛋、盐、鸡蛋、清水搅拌均匀,最后再摊入锅中煎熟即可。

山药白面饼的做法

五十年前华北农民吃什么饭(之一)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到整个七十年代,粗粮已经够吃,白面还是稀罕物,肉只是过年那几天解解馋,平日里极少见。蔬菜是自家菜园里长了什么就吃什么。粗粮当家,菜种单调,人们的主要精力却都用在了“吃”上,用了极大的心思,发明出种种花样食物,却也好吃好看,值得一述。只是林林总总,不知从何下笔 ,只有按四季时节的变化为线索,拣最有特色的略记一二。

春天,气候渐暖,贮藏的白菜、萝卜多已吃完,即使还有,也是白菜多丝,萝卜发糠,不能食用。菜园里的西葫芦、豆角、茴香等刚刚下种。饭桌上只有干菜当家,干白菜、干豆角、萝卜干、茄子干等等。偶尔也挖些野菜或买些小葱调剂一下。一般主食还是蒸窝窝头、贴饼子,还有烙饼。

窝窝头跟饼子无太大区别,多以棒子面为原料。不少的人家,在棒子面里掺上水发的干菜,略放一点盐,做成菜窝窝头或菜饼子,既可节约粮食,吃起来还有滋味,省了炒菜。还有一种“渣窝窝”很有特色。用做豆腐的副产品--豆渣为原料,当年卖豆腐的小贩多有兼卖豆渣。买回来豆渣,掺上棒子面,水发干白菜,放盐、葱花、花椒面(把花椒上热锅焙焦,擀成面),为增加面团的黏度,要用开水合面,做成窝窝头或饼子,上锅蒸熟。没吃过这东西的,初吃有一股豆腥味,不甚适口。吃多了,适应了这豆腥味,竟会越吃越上瘾。就着两瓣生蒜,在嘴里能嚼出一股肉味来。一顿饭干吃两、三个渣窝窝头,不用佐菜。

烙饼多以高梁面、山药干(山药切片晒干)面为原料,后来粮食多了,山药干面逐渐退出了饭桌。高梁面也要用开水合成面团,还要加上些榆皮面(榆树皮剥去表层老皮,剩下嫩皮,晒干,碾碎,筛出细面,极黏)做黏合剂。擀成极薄极薄的饼,上锅烙熟。当年,人们评价一个农妇的手巧不巧,常以烙出的高梁面饼薄不薄做标准。若把饼烙的火候大一些,烙脆,则更加好吃。高梁面饼抹上自做的面酱,卷上小葱、瞿瞿菜(野生苦菜,可生吃)最为好吃。春季的鲜菜里,小葱下来最早,一般都是上年的秋季下种,次年立夏季节就能上桌。高梁面饼凉吃最好,刚出锅的热饼会把小葱烫热,有一股不好闻的气味。有农妇,故意将高梁面饼晾干,闲暇时做零食吃,也是抹酱卷葱、菜叶,捧在手里,慢慢的嚼,嘴里嚼的嘎巴嘎巴响,甚是得味。只是吃这东西需要好牙口。

高梁面饼卷煎小鱼,更是一绝。当年经常有卖白洋淀产小杂鱼的小贩过来。骑特制的载重自行车,车架子要比现在的自行车长很多,粗辐条,轮胎也厚。车后挂两个大竹筐,筐里装一寸来长的小白条、杂以二三寸长的小鲫瓜。高声吆喝:“称鱼嘞~,白洋淀的鲜鱼!”有主妇隔墙问:“卖鱼的,一块钱几斤?”,“三斤半”,“还能贱点不?”“出来看看再说啊”,“好,你等着”。日子稍宽裕的人家能偶尔买上一、二斤,一家人解解馋。买小鱼回家,洗净,小白条不用去肠肚,放盐,略浸一会儿,滚上棒子面。烧柴禾的大锅里抡上少许棉籽油,烧热,把小鱼下锅,用锅铲摊薄,煎一会儿翻过,最后煎成外焦里嫩出锅。用高梁面饼卷上,吃起来那个香啊,没饱没够。至今仍有上年纪的人好这口。只是现在烙饼找不到高梁面、榆皮面了,只有用棒子面替代,棒子面里要掺二分之一的白面,不然面团发散,擀不成饼。这棒子面饼吃在嘴里仍发散,不如高梁面饼筋道。

干菜的吃法,一般是炒、熬、蒸三种样式。都要事先把干菜用水发开,切碎。炒很简单,热锅放油,放几粒花椒炸焦,下葱花、蒜瓣,干菜下锅,略翻炒,加盐,加少许水,炖一会儿出锅即可。熬干菜是在炒的基础上多加水即可,一般要比炒菜量大,要在大锅熬,每人三碗两碗的吃。干菜不论炒或熬,出锅时加些熟猪油最对味。再加些排骨汤当然更好,可惜当时没有。猪油一般家庭还是有的,过春节时,会把部分肥猪肉熬成油,还有煮肉的撇汤油(煮肉时肉汤上漂浮的一层油),装在磁盆里,可吃一整年,聊以替代猪肉。如今有的饭店里,还有熬干白菜这道主食,用以酒后佐饭。只是里面多了豆腐、粉条、熟猪肉,排骨汤更不会少。

蒸干菜算是比较有特色的吃法。备好的干菜里掺少许棒子面,加盐,上锅蒸熟。一般是跟贴饼子一锅做。出锅拌上调料。调料一般有两套。一套是油炸辣椒盐,另一套是花椒油加蒜泥。各有独特的味道,随家人的口味选择炮制。

菜窝窝头、蒸干菜,还有原来介绍过的“苦类”,这三种食物的主料相同,都是干菜(苦类和菜饼子也有掺鲜菜的)和棒子面,也都是上锅蒸熟。区别在于棒子面与干菜在里面所占比例不同。菜窝窝头以棒子面为主,掺少许干菜;蒸干菜是以干菜为主,掺少许棒子面;苦类介于两者之间,棒子面与干菜大体各占一半。

这里的人们以麦收为进入夏季的标志。拔麦子在诸种农活中最累,收麦、打麦最为紧张、辛苦。要抓住几个天气晴好的日子,把小麦收、打完毕。有“龙口夺粮”之说。人累,饭食就要跟上。一年之中,除了过年,再就是麦收时节饭食最为整齐。有心计的主妇,麦收前半个月就开始攒下鸡蛋,用棉花籽换二、三斤黑油(棉花籽轧的食用油,未经提纯,颜色发黑),淘几十斤小麦,在村里的钢磨上磨成白面,为麦收时的饭食做好了准备。

生产队开始拔麦子。所有劳力都要上工。一改往日的拖沓,天刚亮人们就到了地里,占上甲垄就猫腰拔起来。等太阳一树尖高,人们拔进去了大半截地,在家做饭的主妇们,陆续提罐挎篮送了饭来,队长看看各家送饭的来齐了,高喊:“吃饭了~,吃饭了~。”人们马上直起腰,围了过来。

罐子里是小米饭汤或着绿豆汤,罐子口上放一盘子,盘子里装菜,或炒鸡蛋、或咸鸡蛋、或腊肉炒西葫芦等,盘子上再扣一个大碗以遮尘土。

咸鸡蛋有两种,一种是,把鸡蛋煮熟再腌的。把煮鸡蛋磕出裂缝,放入坛子,加入花椒、大料加盐煮成的汤汁,密封。一般腌制数月,高温季节腌最好。现捞现吃,剥皮后的咸鸡蛋,跟面酱一般稀软,蛋青、蛋黄都已成黑灰色,极咸,极臭,能臭出多远,比臭豆腐有过之而无不及。最好用大葱蘸了这臭鸡蛋送饽饽,咸、臭、辛辣,三种重味共同刺激人的鼻腔、口腔、咽喉,真是满嘴生津,那快感无以言表,吃过不忘。只是吃过这东西,满嘴臭气,刷牙漱口也一时难以除去。恋爱中的男女断不会吃它,当然两人都吃可以,臭味相投就无所谓了。另一种,是腌的生鸡蛋,临吃再煮熟。蛋清软嫩,蛋黄发沙,味道鲜美。

送腊肉炒菜的人家极少,吃起来是个稀罕。还有素炒茴香、素炒西葫芦、素炒黄豆牙等等。

篮子里装饽饽,或掺了山药干面的白面饼、或掺了白棒子面的白面卷子(馒头),还有用跟卷子同样面做皮的茴香馅素包子。还有碗筷饭勺之类,用一块粗布盖了。白面极少,有人发明了这白面里掺粗粮面的做法。当时玉米有黄、白两种,黄玉米一般做窝窝头、熬粥,白玉米磨成极细的棒子面,专门用来鱼目混珠掺在白面里食用。就这种掺了棒子面的混合面,人们平日里也舍不得食用,只是逢年过节,盖房、娶亲招待客人,才舍得吃。这东西从外观上看,倒也是细白细白的,与纯白面饽饽没什么区别,只是吃在嘴里略发脆、发散,有棒子面味。人们久不吃纯白面的饽饽,就以为纯白面也就是这口味了。这种面多用来做发面饽饽。把白棒子面粉用水调成稀糊,加上酵母,发起来,再揉进白面粉,放适量碱面,再揉熟,或做成卷子,或擀皮包包子。

拔麦子的人们都围拢过来,用衣裳擦擦手上泥土,开始吃饭。一般三五家走动较近的人家,围成一个圈子,或蹲或坐。中间放上各家送来的饭菜。先盛一碗汤,咕咚咕咚喝下,再开始就着菜吃饽饽。各人以吃自家饭菜为主,也捎带尝尝别家的口味。尝别人家的饭菜,吃到好处,就啧啧称赞。主妇们已经在家吃过,此时站在圈外,看家人吃饭。当看到别家人吃了自己做的饭菜,不但不吝惜,却是满心喜悦。自己持家有方,饭菜做的好,招来了乡邻肯定,那成就感、虚荣心油然而生。

饭毕,男人抽旱烟,女人收拾用过的碗筷。稍事休息,接着又拔起麦子来。送饭的主妇们也不再回去,或拣丢落的麦穗,或把拔下的麦个子攒成大堆,以便于装车往家运。太阳已是火辣辣的,人们的汗水湿透了衣裳。拔麦子不能光膀子,要穿长袖褂子,头上或戴草帽,或包毛巾。这一是避免麦芒扎肉,二是穿着汗湿的衣裳能降体温。拔到地头,已是半晌午,太阳更毒,人们也就早早收工回家。

麦收过后,队里分的,加上自留地打的,每家会收入几百斤上千斤小麦。会过日子人家的饭桌上却依然是粗粮为主,只有粗粮已经吃光的人家,无奈才纯吃白面,也有无心计的主妇,逮住了白面,一家人上顿下顿狠吃,先痛痛快快解一解馋再说。

盛夏,自家菜园子里的茴香已吃过头茬,西葫芦到了旺季,北瓜、豆角陆续下来,饭桌上的蔬菜丰富起来。

蔬菜品种多了,吃法也还是炒、熬,并无新异。

偶尔会吃上一顿饺子。用西葫芦或嫩北瓜擦丝,挤去多余的水分,放上葱花、花椒面、盐,再放一小块贮存的熟猪油。也有用黑油炸酱代替猪油的,那味道也很鲜美。饺子皮会有两种,一种是白面的,一种是山药干面的,和山药干面要加上少许榆皮面。山药干面做出来的食物,颜色发黑,吃在嘴里有淡淡的中药味,不好吃。一锅饺子煮出来,捞在盆里黑白分明,放桌上。老人、孩子吃白面皮的,其他人吃山药面皮的。

夏季最普遍的一种饭食就是凉面条,几乎家家吃,天天吃。多是用山药干面擀成,和面时也要加榆皮面做黏合剂。后来还有了山药干面外包白面,檊成的包皮面条。面条用开水煮熟,捞在盛了凉水的盆里。豆角也用开水汆熟,切段,与面条拌在一起。加醋、蒜泥、盐、花椒油,连汤带水装满一盆。酸、辣、咸,口味极重,遮住了山药干面的味道。年轻人能一顿吃上三五碗。至今人们夏天仍短不了吃凉面条,只是面条是白面的,还多了芝麻酱。

推荐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