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将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划分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两种,并对其保护措施作出相关规定。非该法律条文许可情况下,不能对国家保护动物进行捕猎、杀害、买卖。
保护动物级别分为一级和二级,并且对水生、陆生动物作了具体划分,明确了由渔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主管的具体种类。
《名录》于1988年12月10日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1989年1月14日由原林业部和农业部发布施行,之后也经历了些许变更。
《名录》的颁布把对于这些野生动物的保护提升到了法律的高度,如有人违反相关法规(如捕杀或倒卖名录内所列的野生动物),将受到法律的惩处。
在南方多地发现的“四不像”,被人们取了5个外号,驴头狼最响亮
“天马”现身
数百年前的安徽黄山,游人在山林里穿行,晨间的雾气在树叶上凝结成水滴,脚下时而踏上山岩,时而踩着落叶。
突然远处响起了不寻常的动静,有什么动物被游人惊动,瞬间便飞驰到了树影深处。
待游人追上去时,只能看见它遥远的身影。
陡峭的山崖岩壁对它来说似乎就是平地,它仿佛踏着云雾在山峰间飞行,就像从天上仙宫降下的神兽。
清 蒋廷锡 《山羊图》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蹄似牛而非牛,面似马而非马,尾似驴而非驴,角似鹿而非鹿”,这让清代大学士都认错了的神兽——你能想象出它真实的样子吗?
那就让我们来看看这“神兽”的现代照片:
浙江省丽水市自然保护区拍摄的中华鬣羚
这种长相奇特的动物在民间有许多同样奇特的俗称:
质朴而直白的“山驴子”——因为它生活在山林中,体型与耳朵乍眼看去很像驴。
稍文雅一些的“明鬃羊”——脸长得像羊,而又有着白色的鬃毛。
仿佛山精野怪的“驴头狼”——在山林树影间,长长的驴耳朵再加上与狼相似的青黑毛色。
带着些恐怖气息的“棺材兽”——外表似羚羊,头上长有角,浑身漆黑如棺椁,行踪诡异。
还有仙气飘飘的古称“天马”——能在嶙峋陡峭的山崖上如腾云驾雾一般奔跑,还有着显眼的白色马鬃。
这种长相奇特、名字繁多的“四不像”动物,一直到现代才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大名——中华鬣(liè)羚。
青海玉树地区出现的中华鬣羚,可以看出为什么会被叫做“驴头狼”
中华鬣羚是亚洲东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典型动物之一,在中国的生活范围虽然很广,但整体数量并不多,又因为它们活动的区域通常是常人不便攀登的高山之上(海拔1000-4400米范围),所以民间对这种动物一直都很陌生。
再加之它们日常活动的时间都是清晨或者傍晚,恰好是山林间雾气升腾的时候,偶尔遇上也只能看见它们在云雾之间轻盈飞奔的身影。
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拍摄到的中华鬣羚
中华鬣羚还有一个足以让它成为“神兽”的特技——飞檐走壁。
如同善于攀岩的山羊一样,中华鬣羚也是偶蹄目动物,并且它的两个蹄尖可以分得很开,坚硬的蹄子可以像两个楔子一样牢牢卡住岩石缝隙,让它们在山岩上奔跑也如履平地,这在古人看来可是一种不得了的神通。
可以看得见两个分开的蹄尖
全身黑灰色的毛发,奇特的长相,跑动起来显眼的白色鬃毛,可以在山间肆意奔袭飞跃——被传为山中有会踏云而行的“天马”也就顺理成章了。
正如清朝乾隆年间的古籍《黄山志》所记载:
“天马,常飞腾天都莲花诸峰,银鬃金毛,四足皆捧以祥云,须萸跃过数十峰。”
“天马”不仅胆子小,脾气还不好自然界中大部分动物都习惯群居生活,尤其是草食动物,但中华鬣羚却是其中的少数派。
除了哺乳期的宝宝会跟着妈妈生活,它们几乎都是独来独往。
带着幼崽的雌性中华鬣羚
相比群居动物有同伴站岗放哨,独居的中华鬣羚只能靠自己来察觉危险。
又圆又大的眼睛可以提供更宽的视野,驴一样的长耳朵能让它们的听觉更敏锐,一旦发现任何风吹草动,它们立刻就会逃之夭夭。
飞奔的中华鬣羚
毕竟被誉为神兽“天马”,中华鬣羚也有着自己的“脾气”。
与同属于牛科的其它食草同类相比,中华鬣羚的“脾气”可以说是非常强势,尤其是幼崽在身旁的雌性鬣羚。
在四川贡嘎山区,一队科研人员在村落中休息的时候就遇上了一只敢于和牦牛对峙的中华鬣羚。
要知道成年牦牛体重可以达到1吨,而成年中华鬣羚体重只有85-140千克,即便这只牦牛还是个幼儿,体型也与鬣羚相差无几。
与牦牛对峙的中华鬣羚
更何况这是在中华鬣羚完全陌生的人类村庄中,它也丝毫不见胆怯害怕,自顾自溜达到村旁树林里吃树叶。
据村民说,中华鬣羚虽然会躲避人类靠近,但春季时也经常独自到村子里转悠,非常泰然自若。
村民手机拍摄的中华鬣羚进村
“宁死不屈”的鬣羚在2008年的江西,有村民发现了两只受伤的中华鬣羚,就把它们送到了可以救治和收容的动物园。
没想到这两只中华鬣羚在动物园展现出了非常刚烈的“脾气”,出现了巨大的应激反应,其中一只不断冲撞墙壁和笼舍,最后导致自己头骨骨折,没了性命。
另一只在之后也出现不断跳跃和撞墙的应激反应,动物园只能注射镇定剂才可以对它进行治疗。
只有雌性中华鬣羚和自己的幼崽才会长期同行
目前全国只有安徽的黄山野生动物园里才有一只状态良好的雄性中华鬣羚,这还是因为它被救助的时候年龄还小,这才适应了圈养的生活。
黄山野生动物园的雄性中华鬣羚
当然这里也要为天马解释一下,中华鬣羚的“宁死不屈”其实并不是和人类情绪相似的“脾气”,而是这种动物太过警惕和机敏导致的。
据野外工作的科研人员所说,独居的中华鬣羚生性敏锐机警,通常都有自己固定的生活领域,时常会用自己眼眶下方两个眶下腺分泌的液体反复标记领地,并且对领地内的一切变化都非常敏感。
内眼角下方的黑色部位就是中华鬣羚的眶下腺
通常用于野生动物保护所架设的红外相机都是经过伪装的,一般野生动物不会太在意这个没见过的新奇玩意儿,最多就是产生三分钟的好奇。
但中华鬣羚不同,它一旦发现自己领地中多了陌生的红外相机,就会保持距离远远盯着相机看,甚至有可能之后都会远离这一片地方。
可以想象,性情如此机警胆小、领地意识又这么强的中华鬣羚,骤然被带到人工修建的隔离笼舍或者动物园里,会有多么惊慌。
在大自然中遇到危险时能靠茂密的丛林草木躲藏,或者直接飞檐走壁逃走,但到了一眼就能看到边的平坦室内,陌生的环境和气味就会让中华鬣羚极度不安,继而产生非常强烈的应激行为。
助跑之后用头和角大力冲撞墙壁、门,或是同样助跑之后向看得见天光的窗户、围栏跳跃,这样一直重复的应激行为如果不及时控制,中华鬣羚非常有可能应激过渡而死。
古代的神兽,现代的国宝虽然在古代被冠以“天马”的美名,但其实中华鬣羚在野外生活一点都不“娇生惯养”,从海拔数百米的低地雨林到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山针叶林都能适应,生存范围跨度很大,也能适应不同的气候。
但即便如此,原本数量就不多的中华鬣羚还是经历过非法捕猎和栖息地自然环境被破坏的严重打击,再加上这种动物容易逃跑难以观测和技术限制,曾经几乎快看不见它们的踪迹。
现在中华鬣羚的濒危程度在国际上被列为了“近危”,国内则是“易危”级别。
要知道现在的野生大熊猫都已经从濒危降为了易危等级——中华鬣羚的濒危程度已经与国宝相同了。
浙江省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拍摄到的中华鬣羚
目前,中华鬣羚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经过动物保护机构的研究和努力,最近几年观测到中华鬣羚的次数越来越频繁。
如今国家已经给中华鬣羚集聚的地区划定了相应的自然保护区,可以更好地保证中华鬣羚正常生存繁衍。
希望今后可以更多地看见古人曾经叹为观止的、“天马”在林间飞驰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