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和狗无关,狗不理包子的创始人乳名叫做“狗子”,他最初在做生意的时候很少理人,被人们笑称为“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如此才让狗不理慢慢成为他的名号。狗不理包子于清光绪末年创立,它有外形美观、选料精细的特点。
狗不理包子是在天津非常著名的一种小吃,很多人在看到它名字的时候都以为这种小吃的起源与狗有关,但其实并非如此,狗不理这个名字的来源其实和狗不理包子的创世人有关。
最初售卖狗不理包子的铺子叫做德聚号,它由以为名为高贵友的少年于清光绪末年创立,这位少年的乳名叫做“狗子”。因为这位少年的性格木讷,在做生意的时候只收银两,其余一概不管,因此人们便说“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随后狗不理包子便成了他的名号。
狗不理包子是天津三绝之首,它具有外形美观、选料精细的特点,我们在购买狗不理包子的时候往往可以看到包子上的褶花分布匀称,而且每个包子上都有不少于是十五个褶子。
现在的狗不理包子在过去的基础上经过不了不断的创新,我们可以将它们的包子分为六个大类,共九十六个品种,所使用的原料也扩大倒鸡、鸭、鱼、肉、海鲜等等,并采用煮、蒸、烤等不同的加工方式。
天津最有名的一条街:狗不理包子48元一笼,5A级别却免费
这一次到天津,我去的第一个地方是古文化街。
天津的繁华富饶,津门的兴衰变迁,都刻在了这条老街上,每一次抬头望眼,都是与历史的擦肩回眸。我想,用这条老街开启我的天津之旅,最为合适。
天津众多街道中,古文化街应是最有名的。洋楼密布的五大道可能更受年轻人喜爱,但那是九国租界的地盘,这里却不同。它是老天津的根基地,在600多年前便已生根发芽,豁达乐观的天津文化,就在繁忙的码头中,孕育而生。
从地铁东南角出来,往北走不远便是古街,街道长687米,宽5米,路虽不长看点却很多。南街口立着一座牌坊,上写“津门故里”四字,层层叠叠的绿色琉璃瓦典雅大气,吸引外国游客拍个不停。
“津门”是天津别称,“故里”是曾生活过的老地方,再没有比这四个字更适合古文化街的了。
元代时期,为维持北方军政开支,当局便从南方搜集粮米通过水路运往北方,横跨南北国土而兴的漕运,却意外给了天津发展的机遇。
进入海河后的商船,会驶到古文化街旁的三岔口,再卸下粮米装到小船上,沿着北运河运往都城,久而久之,三岔口便成为了漕运枢纽,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到公元1326年,有着祈福功效的天后宫正式在古街兴建,当时还叫做“天妃宫”。
清代时期,古文化街的码头更为繁忙,货物汇聚于此,人员来往不断,商贸久盛不衰。当时有人写诗赞曰:“晓曰三汊口,连樯集万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入庙灵风肃,焚香瑞气高”。
万艘商船云集,这是何等的气派和辽阔,当时的古文化街是骄傲和自豪的,自诞生以来,便是天津最大的集市贸易市场。清代诗人朱岷抵达天津后,发出了“京南花月无双地,蓟北繁华第一城”的赞叹。
无奈历史从不会眷顾一个人或事物太久,繁华终有落幕时。
清代后期,漕运功能下降,外国列强进入天津,经济发展开始转移,随着九国租界的设立,风光了600多年的古文化街,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到了近代,古文化街偶有闪光,比如诞生了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严复先生,是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之一。如今严复故居依旧坐落在古文化街道上,门口设有严复先生的铜像,《天演论》也以石刻的形式展现出来。
1985年,天津将宫南大街和宫北大街修复成古文化街,并花巨资修复了“天后宫”,让老街再一次散发了活力。如今的古文化街,变身为仿古街旅游区,古色古香的环境,林林种种的文物古玩,让它成为了是民间手工艺品店的集中地。
在老街的北门,立着一座琉璃牌坊,上写“沽上艺苑”。这是因为天津地处九河下梢,自古以来水网密集,素有“津沽”之称,这条老街上,便汇聚了天津众多光辉璀璨的艺术文化。
码头文化盛行的天津,各路英雄豪杰辈出,诞生了一批又绝活的高人,泥人张就是其中代表。相传他可以一边看戏,一边在袖子里捏出戏台上的人物形象,外貌神态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
如今泥人张的名气已响彻海内外,郭沫若曾赋诗盛赞:“用泥造人始女娲,明山泥人锦上花,昨日作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 我在泥人张商铺转了转,人物形象的确很好,只是价格也不便宜,我挑了一个小点的泥塑,不到50元,留作纪念。
到了老街,同样少不了吃,狗不理包子就位于这,还有耳朵眼炸糕、煎饼果子、十八街麻花等等,一路走来会路过众多百年老店。
狗不理包子店铺位于南门处,名气大,价格也不便宜,一笼包子48元,8个包子,平均6元一个。估计已经告别了大众早餐的功能,更多的是外地游客到此尝尝鲜。
我逛了逛“果仁张”,感觉十八街的麻花要比常见的大很多,一根能达到1米长,可以当主食了。它的特色是中间夹一条含有桂花、桃仁、瓜条等多种小料的酥馅,吃起来酥脆香甜,也不硬,不费牙。
天津三绝之一的耳朵眼炸糕,始创于清朝光绪年间(1900年),是因老店铺紧靠耳朵眼胡同而得名。炸糕用糯米作皮面,红小豆、赤白砂糖炒制成馅,以香油炸制而成,香甜可口。因为我不吃甜食,所以并没有品尝。
最常见的还是煎饼果子,没有正规店铺,支一个小摊便可制作。传统做法是将绿豆面调成糊状,均匀地铺在煎锅上,形成薄如纸的面饼,将生鸡蛋洒在上面,随着面饼一起煎熟。可能是景区内的原因,价格要贵一点,12元一套,而我在市区内买的不过6元钱。
老街内最大看点便是天后宫,只是去的时候正在整修,并不对外开放。始建于1326年的天后宫,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妈祖建筑之一,也是天津市区最老的建筑,牌坊、前殿和大殿完好地保存下来,繁琐的砖雕彰显着曾经的地位。
每年娘娘生日的时候,这里会举办盛大的“娘娘会”,踩高跷、龙灯、旱船、狮子舞等民间艺术依次上演,热闹非凡。据说乾隆帝下江南路过天津时,专门提出要看下娘娘会,之后大为满意,亲赏了2面龙旗给组织人员,因而也叫做“皇会”。
一路游览中,我在老街上发现了众多相声会馆,相声艺人们在楼下摆个摊,写着今天表演的节目。门票50元上下,一场下来四五对相声表演,也不算贵,感觉能在天津办得了相声场子的,得有点真本事才行。
我在古文化街呆了两个小时,之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这里是5A级景区,且不收门票,免费开放,里面的老店不买东西也可参观。建议放慢脚步,仔细品味下悠久沧桑的古文化街。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通北路与东马路交叉口,不收门票。
交通:可乘坐公交车52路、856路可到,乘坐地铁2号线到东南角站下,向北走800米即到。
作者:小鹿,一名热爱生活的旅行者,喜欢还请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