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服背后的包袱是什么

人气:292 ℃/2023-04-16 20:55:21

日本和服背后的包袱是他们束缚宽大的衣服时用的束带所打的结,和服原型是我国唐朝时期的服装,衣服宽大,需要用束带来束缚,最开始也是系在腰前,后来腰带结越打越大,影响行走和美观,所以改到腰后。

日本和服背面的包袱是干什么用的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文化和习惯特点,一提起我们的邻国日本,就不得不想起他的樱花以及和服。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民族服饰,就像汉服之于我们,不过和服的起源本就来自于汉服,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和服的背后有一个小包袱。

和服背后的包袱并不是真正用来装东西的小包,它叫做和服腰包,其实是一个装饰品。和服的原型是我国唐朝时期的服饰,由于衣袖宽大,会在腰部束带,和服的腰带主要也是为了束缚宽大的衣服。

和服在最开始时腰带也是束在前面的,后来因为腰带结越打越大,影响美观和走路,就将花结系在了腰后,所以和服后面的结其实除束缚和服以及装饰之外并没有其他的作用。

和服背后的包袱是什么样的图片

日本女子和服为什么有个小“包袱”,里面装着什么?原来是这样

身穿和服的日本妇女,后背腰间的那个小“包袱”,常常引起人们种种有趣的猜测:穿和服为什么一定要背那个小包?小包里装着什么?要解开这个谜,还要从日本和服的衣带讲起。

衣带的历史,同日本民族的历史一样久远。早在原始时代,人们还不知道何为衣服时,就已在腰间扎上植物纤维做成的带子,用来悬挂生产用具和各种装饰品。到了古坟时代(约公元三世纪),出现了用来固定短衣的细带。

公元六至八世纪,中国的唐代文化大量传入日本,日本人在服装上也开始模仿中国,朝廷颁布了《大宝衣服令》,对文武官员及其眷属在身着礼服、朝服和制服时分别系何种衣带作了详细规定。不同等级的官员,不仅衣带不同,甚至衣带的颜色也不一样;而平民只穿裙裤,不系衣带,所以衣带就成了身份的象征。

从平安时代后期开始,贵族妇女的衣服大多不系带子,平民妇女则穿筒式长衣,腰间系一根细带。到了室町乃至江户时代(公元十四到十八世纪),不论平民、贵族,都开始穿长衣,系衣带。不过富人的衣带较宽,大都使用从中国进口的珍贵布料。这一时期衣带逐渐交宽,质地也越来越好。室町时代初期,富家妇女的衣带一般有5厘米宽,到了江户文化的巅峰期(1804-1830),有的衣带竟宽约30厘米,长达4米。明治时期,衣带的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各式品种名冂繁多,有里外全绣花的丸带、邵分绣花的袋带、名古屋带、单带等10多种式样。

随着衣带的演变,衣带的结法也逐渐考究,并开始注意衣带与和服的诸调。最初的仿唐式女衣带只是在身前系成两个圈儿,后来是用两寸宽的带子在身前打个蝴蝶结式的纽带垂下来。江户时代后期,衣带的结法竞有20多种。艺妓们在舞台上使用的结法也流传到社会上,出现了“吉弥结”“冬木结”等。当时,在江户建造了一座鼓式的拱桥,艺妓们就模仿着打起象鼓一样横在腰际的带结,叫做“御太鼓结”,这种结法从十九世纪初开始流行,经久而不衰。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日本妇女后背上的“小包袱”,就是这种“御太鼓结”。它的结法是:将长4米、宽30厘米的衣带绕腰一周后,前面插入带板,腰细者后面塞入毛巾,为使衣带不下坠,后面还要系上带枕和提带,然后用一端在后面叠成一个横筒,用一根细带将其固定。这种结法虽然好看,但结起来十分麻烦。1955年以后,和服商们设计出有现成衣结的衣带,很快就流行起来。

衣带和带结的使用,也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在江户时代,已婚妇女是在身前打结,未婚妇女是在身后打结。可是许多妇女总希望自己看起来更年轻些,已婚者往往也在身后打结。明治时期以后,就都在身后打结了。不过在某些特定场合,妇女们还要遵守老规矩。比如在佐贺县,丈夫死后,其妻在服丧期间要在身前打结,所以那里又把身前打结称作“寡妇结”。在神奈川县江之岛,几十年前,妇人陪着新娘到邻居家拜访时,也必须在身前打结。

此外,衣带还是种珍贵的礼品。按照日本习俗,男孩子在三、五岁时,女孩子在三岁、七岁时,外祖母家照例要送衣带,祝贺孩子们到了系衣带的年龄。衣带还常常成为订婚时男子送给未婚妻的彩礼。有的地方,夫妇中有一人去世,生者要解下自己的衣带放进死者棺材里表示悼念。

现在日本虽然没有《大宝衣服令》那样的身份限制,但上等的和服及衣带价格昂贵,有的高达百万日元以上,仍然是上流社会中少数妇人的专用品,平民妇女是根本不敢问津的。

推荐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