搓澡出现黑泥白泥,是身体角质层脱落的结果,人的皮肤主要是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组成,而表皮最外成的角质层在一定的周期内会脱落,脱落之后,角质层会和体表皮肤、汗水、油脂或者是灰尘糅杂在一起,身上比较脏就会出现黑泥,反之就是白泥。
在洗澡的时候,不管是经常洗澡还是隔好多天之后再洗澡,在搓澡的过程中都能搓出黑色、白色的泥状物质,而之所以这些污垢颜色有变化,和洗澡的频率以及周围环境有关,出现黑泥主要是身上的灰尘、污垢,白泥是人体皮肤的角质层。
洗澡搓出泥,是人体皮肤的构造以及工作原理,人体皮肤主要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其中表皮有分为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和棘细胞层、基底层,表皮细胞新陈代谢的速度是28天,由内到外的过程是14天,形成角质层脱落周期又需要14天,因此最外层的角质层是皮肤的天然保护层,能够起到锁住水分,防止摩擦的作用。
这些角质层脱落之后和体表的皮肤、毛孔呼吸排出汗水、油脂,或者是空气中的灰尘糅杂在一起,在洗澡的时候吸水膨胀就被搓成了“泥”。
也就是说,就算我们整天不出门,在洗澡的时候也是会搓出泥的,这是新陈代谢导致的情况,而黑泥就是因为角质层接触到灰尘之类的脏东西太多,颜色就会发生改变,这个时候要用沐浴露等产品将身上仔细清洗干净,不然会出现瘙痒等情况。
经常搓澡,为什么身上还有“泥”?
这个冬天,和哈尔滨一起火的还有东北的「搓澡文化」。
网友们在社交平台分享搓澡体验,也有人好奇:为什么身上总有“泥”可搓?泥越多代表身上越脏吗?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告诉你洗澡时搓下来的“泥”到底是什么。
受访专家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粟娟
为什么每次洗澡都有泥可搓?洗澡时搓下的“泥”主要成分是皮屑、油脂、汗水、灰尘等。
皮肤进行新陈代谢时,表皮更替会产生角质层脱落,皮肤附属器会排出分泌物(如油脂和汗水),这些物质与皮肤表面附着的灰尘等混合后形成垢着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随搓澡而掉落,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泥”。
皮肤新陈代谢是持续进行的过程,因此会不断产生新的垢着物,表现为“老搓老有”,而并非真的脏。
如果皮肤清洁不到位,这些物质堆积过多,就容易引起分泌物排出受阻,或合并微生物感染,产生异味或皮肤疾病。
清洁过度,如搓澡频率过高、力度过强等,也可能造成皮肤屏障受损,导致皮肤干燥、敏感,诱发或加重湿疹、皮炎等皮肤问题。
用力搓澡,破坏皮肤“保护膜”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抵御外界刺激最重要的屏障,共有4道屏障:
1角质层
皮肤最外面的角质层是物理屏障,一方面可防止外界环境中的物理、化学、致病微生物等有害物质进入;一方面可阻止皮肤内水分等物质渗出。
2微生物动态平衡
正常皮肤表面有很多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在皮肤的弱酸性环境下,马拉色菌等“好微生物”与“致病微生物”形成竞争关系,抑制病原体繁衍,还可分泌抗菌肽等化学物质,杀灭病原体。
3黑色素细胞
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可合成黑色素来吸收紫外线,进而保护深层细胞、结构。如果没有黑色素,皮肤被暴晒后极易晒伤。
4免疫细胞
皮肤角质层中“常驻”着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协同免疫分子形成了一层免疫屏障。
皮肤表面的角质层、脂质膜共同构成了皮肤的屏障保护层,不但可以保护机体免受外界损害,还能防止体内营养物质尤其是水分的丧失。
皮肤屏障听起来一层一层“很厚实”,但生活中很多因素都可能使它受损,比如过度清洁、去角质,可直接造成机械刺激损伤。
如果使劲儿用搓澡巾搓,就会破坏这层保护膜。如果洗后用手指搓皮肤能听见吱吱的声音,就说明搓洗过度了。
冬天洗澡有几个注意事项皮肤清洁需要把握好频次和力度。其实,只要勤洗澡(秋冬一周2~3次,天热可以适当增加频率),不用频繁搓洗就有助去除过多的垢着物,让皮肤保持健康状态。
特别喜欢搓澡的人,频率也不要太高,一个月左右搓1次即可。建议选柔软的毛巾或其他工具,质地别太粗糙,肘部、膝盖等角质层厚的部位可以用搓澡巾,注意力度别太大,不要搓得又红又痛。
身体出油少、皮肤易干燥、年龄偏大以及患有皮肤疾病的人最好不要搓澡,以免越搓越干,引发不适。
需要提醒的是,搓澡后需及时涂润肤霜,做好保湿工作,以帮助皮肤建立保护屏障。
此外,冬季洗澡还要避开以下误区:
本文作者:生命时报记者 王淑颖 本期编辑:张宇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