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扎是一种中国传统手工工艺制品。马扎,又称为马闸、交杌、交椅等,属于一种小型的坐具,将马扎腿交叉当作支架,坐垫用帆布或麻绳等材料编织而成,绷在表面,整体可以收缩合拢,方便携带。
马扎一般是以木质原料加工制作而成,凳面为手工编织图案,古色古香,中间用黄铜轴支撑,结实耐用,时间越久,色泽越鲜亮,既方便实用,又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马扎源自汉魏时期从印度传入的“胡床”,具有携带方便、便于放置、透气性佳等优点,按木质材料分类,可分成红檀木、黑檀木、乌木、绿檀、小叶红檀、紫檀木等种类。
床前明月光的“床”其实是马扎!
不知道你们的朋友圈曾被这样的马扎刷过屏没有↓
这是堆放在街头的共享马扎,无需扫码随便坐,不限制年龄、性别、人群,可谓是无差别对待了。
不过,由于它太质朴天成,无定位、无电子锁,赤条条将自己裸露在天地间,终于也没逃被共享的宿命,成为街头下象棋大爷、广场舞大妈的歇脚工具,意外走上了公益之路。
马扎,堪称座椅界实用性“头把交椅”,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随处可见:小时候看露天电影有它,胡同里老人家聊天时有它,河边钓鱼的人们更是缺不了它……
可你知道么,如此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小马扎是东汉北方游牧民族的智慧产物,是个古老的外来物,“made in 西域”。最初也称交杌(jiāo wù),交缠或交椅。
黄花梨卷草纹胡床(马扎) 明晚期 观复博物馆藏
我国自汉朝打通“丝绸之路”以来,汉族与西域各民族不断融合,马扎兄也跟着大部队一路高歌猛进来到中原,改变了中原人几千年的生活习惯。
黄花梨卷草纹胡床(马扎) 明晚期 观复博物馆藏
两千年前,亚洲地区基本上都是席地坐,比如日本、印度、尼泊尔、泰国、韩国、朝鲜,都坐在地上。
《高逸图》局部
但欧洲人不同,他们是垂足坐,两千年前已经坐在椅子上了,为什么呢?因为欧洲地区气候比较湿冷,迫使他们高坐起来。而我们亚洲地区,尤其我们中国,早期的人类文明大部分都是发生在黄河流域,环境比较干燥,人坐在地上可以忍受。
当我们安安稳稳坐在地上朗读四书五经时,游牧民族的兄弟们却还是常年在马背上驰骋。当他们翻身下马,一种神器出现了——从马背上打开一个扎捆的东西,坐在屁股底下,这个东西就是马扎,意思是马背上扎捆的东西。
马扎一类的椅子出现后,中国人从席地而坐变成了垂足高坐。
《韩熙夜宴图》
马扎由8根木头组成,绷上帆布或麻绳,可以合拢,便于携带。放在家里,不占空间,出门在外,提在手里,可以随时随地坐下休息。
它最大的贡献,就是解放了中国人的盆骨,明显改善了久坐腿麻、脚抽筋的问题,因而一度也是爆款单品,日常家居或外出游玩都很流行。
北齐画作《北齐校书图》中就可见士大夫骄傲地坐在“交杌”上的工作情景。
《北齐校书图》
颠覆常识的涨姿势时间到啦!
根据古代家具流变史,有人就推测,唐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或许不是大家理解中的床。
这叫榻,不叫床
关于此“床”,后人有五种不同解释,其中之一被解释为“胡床”,类似马扎,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凳面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指是“胡床”(即马扎)。
所以我们的诗仙很可能就是坐在小马扎上把酒对月,写下了一篇篇动人的诗歌。
坐在小马扎上写诗的李白大神
到了宋朝,马扎越来越高级,慢慢往一件重要的中国古代家具过渡——交椅,外表上增添了扶手和靠背,也成为当时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水浒传》里林冲火并王伦,将晁盖推上交椅,便是出于此意。
黄花梨双龙如意云头纹靠背板交椅,现藏北京观复博物馆
再后来又演变成另一种椅子,扶手不见了,只留下了靠背部分。
明代之后的马扎,只用八根直材构成,杌面穿绳索或皮革条带,比较高级的还会在木上镶嵌各种金属精美雕刻,有的还带踏床,也有可以向上提拉折叠多变的样式。
黄花梨杌凳——上海博物馆藏
直到今天,马扎的基本结构仍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仍然保留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
这足以证明:一个简洁优雅、实用的家具结构是可以流传千百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