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面灯用的是植物油或者动物的油脂。面灯,又叫棉花灯,是流行于苏、皖、鲁、豫、冀交界地区的一种元宵节面食。用各类面粉蒸制而成,用食用油作燃料,再用火柴缠上棉花做灯芯,所以称为棉花灯。
做面灯是一些地区的传统习俗,并且有了很久的历史。蒸面灯流行于皖北蒙城地区,元宵节的时候会用面做成各种样式的面灯,也可食用的。
蒸灯的习俗,抗战前很普遍,通常用麦面和黄豆面和在一起,揉成面团,捏成窝窝,蒸熟即成。晚上点灯时,灯窝里插上灯芯,倒上植物油即可点亮。
做面灯也是一种吉祥、祝福的寓意。对于做好的蒸面灯,在正月十五那天的晚上就会插上灯芯点燃。这些习俗都是流传已久的,蒸面灯是大家对新年的一种美好祈愿,祈愿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古代油灯那些事
来源:运城新闻网
元明时期的油灯,基本上延续宋制。虽然有一些具有时代特点的作品,特别是在陶瓷器方面,但在整体上没有突出的表现。可是,明代出现的书灯,因为考虑到读书人的熬夜时间较长,需要省油,所以,在壶形的造型基础上加长了灯炷的长度,起到了省油的作用。明清两代的青花和粉彩陶瓷油灯,和主流的青花、粉彩陶瓷相应,表现出了时代特点。
清代的油灯整体造型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受到宫廷审美倾向的影响,装饰繁富,图案细密。另一方面,民间油灯则呈现出多样化的取向,在造型上往往和实用结合,体现出功能上的特点。清代的玻璃灯应该说具有时代的特点,比明代在制造工艺上有很大的提高。清代以来的各地民间油灯,丰富多样,在材质、工艺、造型上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
晚清和民国时期,由于“洋油”(煤油)的输入,各种各样的“洋油灯”开始广泛使用。洋油灯最初的样式变化不大,结构大致相同,变化仅仅表现在体量之上。后来,民族化之后,上海的一些民族工业开始制造洋油灯,而像钱庄、洋行等一些大公司开始制造属于自己的灯具,与上海滩上出现的具有殖民性质的洋房相匹配。洋油灯在中国的普遍使用到了20世纪中期,直至电灯的普及后结束了所有油灯的实用。
中国的灯具进入了电力时代后,一个有着几千年技术文明的历史在20世纪中期之后终结,从此,油灯进入到收藏的领域。(《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