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录取是什么意思啊

人气:423 ℃/2023-04-27 09:39:42

预录取即各种单位、部门和学校在公招结束后做出的预备录取行为,只需走完固定程序便可正式录取。预录取一般出现在高考结束并填报志愿之后的档案状态查询中,代表考生符合目标院校的录取标准。除预录取之外,档案状态还有“院校在阅”、“录取”、自由可投等。

什么是预录取

预录取是一种介于淘汰和正式录取之间的状态,代表目标单位已经做出录取人员的决定,但还需要走完一些固定的程序之后方可正式录取,这个阶段既非正式录取,也非淘汰,是一种法人行为。当出现预录取时,一般情况下,正式录取的概率会非常大。

预录取常见于高考结束的填报志愿环节中的档案查询阶段,考生在填报志愿之后,便可查询到自己的档案的当前录取状态,当档案状态转为预录取时,代表考生已经符合目标院校的录取标准,院校已经下载了拟录取考生名单及录取专业,只需经过省高考录取场录取检查组审核通过后便为正式录取。

在高考志愿填报环节中,考生档案除了预录取之外,还有“自由可投”、“院校在阅”、“预退档”、“录取待审”和“录取”这五种状态,自由可投代表考生还未投递志愿或已被目标院校退档,预退档代表考生不符合院校的录取标准或因不服从调剂而被院校拟退回档案,录取则表示考生已被正式录取。

自主招生预录取是什么意思啊

高校自主招生政策,施行了十几年,为什么戛然而止?

有很多考生和过来人都不知道,2007年开始,中国顶尖高校就在教育部的首肯下,进行中国高校自主招生的试点工作。

然而,试点并不成功,2020年起中国内地高校绝大部分都停止实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也算是高校浪费了一次非常好的独立自主选拔人才的机会。

自主招生是指中国内地高校可以自行命题进行招生。这是中国高等教育招生改革扩大高校自主权的重要措施,区别于高考统一录取。

自主招生面向三类考生:第一是报考著名重点大学的考生;第二是报考复旦、上海交大的苏浙沪考生;第三是报考专科、高职层次高等院校的考生。

自主招生选拔是从2007年开始,率先在上海地区(之后逐渐扩大到长三角两省一市)试行。

这些地区的一部分考生通过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大学的自主招生选拔后,即被预录取,虽然仍要参加高考,但成绩仅作参考。

获得预录取资格的考生在签约后将自动失去填写高考志愿的权利,因此不可能再被其它中国内地的高校录取。

目前全国仅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两所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可以进行“深化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

自主招生选拔由高校自行组织,一般由笔试、面试两部分组成。这颇有点考公务员的感觉,虽然形式上很合理,但跟公务员考试一样,也会有一些主观因素在里面。

此外,高职专科依法自主招生改革试点,仅在北京、上海等地的高职专科层次的高等院校自主招生测试。如果合格,将会直接被录取,不用再参加高考。

到2013年,中国内地有109所高校可以自主招生。高校之间还形成了各种联盟,进行多所高校之间的联合测试,考生联合测试的成绩可以互相承认。

网友们戏称当时的自主招生有四大联盟:

华约”集团(华约联考),以清华大学为首的五所著名高校通过“五校联考”模式对报考五所学校的考生进行联合测试。

后发展为七所高校,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

“北约”集团(北约联考),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十三所著名高校也开始以联考形式进行自主招生。

最初的成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和香港大学。

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宣布加入“北约”集团,该集团因此扩张为13所著名高校。

不久,复旦、南开宣布退出该集团。

在同济大学和天津大学的牵头下,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也签署了《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决定从2011年开始进行自主招生联考。

随后,重庆大学也宣布加入“卓越”集团(“卓越联盟”、卓越联考)。因为成员均以工科见长,所以“卓越”集团又被称为“工科大学集团”。

至此,中国著名高校自主招生,战火纷飞的“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除了这三大联盟,北京地区还形成了一个小的联盟,并网友戏称为“京都派”。

其主要成员有:北京化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五校。

虽然高校自主招生,在中国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它的弊端,也被各界舆论揭露出来。

各个搞笑联盟考试时间存在冲突的可能,使得考生对学校的选择受到了限制。这被认为是中国高校派系斗争的延续。

这样的联考模式无法帮助高校按照自己独特的标准选拔优秀学生,与原先自主招生的初衷背道而驰。

一些高校加入联盟,也仅仅是为了避免被“边缘化”。

与这些问题相比,自主招生带来的不公平性是最受舆论批评的弊端。首要的不公平,是针对农村及偏远省份城市的考生。

这些考生,很难得到自主招生的信息,也不想承担远赴外地参加考试的成本。

与这些相比,这些考生也清楚自身通过自主招生考试,希望渺茫。

特别是高校面试一关,对于只能靠死读书的他们来说,也极其不利。

有数据显示,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大学的农村考生人数远低于城市考生。2010年北京大学颁布的自主招生新政“校长推荐制”学校名单中,没有一所高中在农村等偏远地区。

这些考生在自主招生制度下,常常是处于劣势的一方。国家教育本应该向农村地区倾斜的,自主招生制度所带来的政策的不公平反而越来越多,只会加大教育的城乡差距。

此外,一些高校在招生标准设定、自主选拔环节,缺乏有力监督,为权力运作留下了活动空间。

以极富“弹性”的人才评价标准定取舍;通过“权钱交易”,以“特长生”的名义,大幅降分录取高考低分考生;在艺术、体育等特长生材料方面弄虚作假,骗取“自主招生”资格。

这些现象导致高校招生“逆向淘汰”,严重损害招考公平,也败坏自主招生的声誉。如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腐败案。

也就在去年2020年起,我国停止实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改为强基计划。高职专科依法自主招生改革试点仍予以保留。

强基计划所有考生都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考生按照85%的高考成绩和15%的校测成绩的总成绩排序,由高到低录取。

填报强基计划志愿,只能填报一所高校。一般先按照高考成绩,选出入围的考生,在按照规定进行校测,缺席校测者,直接作淘汰处理,而不是校测记零分。

此时总分出来后,被淘汰的考生,会和普通考生一起,参加下一批次的招生,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区别。被录取的考生无法放弃录取资格。

2020年,只有36所中国大陆的大学有资格进行强基计划的招生,这比过去自主招生的高校少了很多。

它们都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原985高校),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

强基计划,没有把选拔人才的权力下放给各大高校,而是在国家层面的监督下,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推荐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