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民往天上扔的小纸片是风马旗。风马旗又被称为呢嘛旗,指的是藏传佛教地区祈祷石或者寺院、敖包顶部经常竖立着用各色布条写上的八字真言、六字真言等,用绳子扎在一起,再用木棍树立起来的棋子,因为布条上画有风马,所以被称为风马旗。
风马旗在藏语中被称为“隆达”,隆在藏语中是风的意思,达则是马的意思,因此被称为风马。藏族崇拜山神,认为他无时无刻不在注视本地区众生的安全,疆场骑马巡视辖区,而“风马”则是人的气数和运道,在灵气聚集之处挂上风马,让风吹送,就能让山神看到,而挂上风马旗,也是藏族人民对山神的一种感恩。
风马旗的颜色多样,有白色、黄色、红色、绿色、蓝色等等,不同的颜色象征着不同的意义,且因为色彩的象征含义,也有一些农家在过年插换五色经幡的时候,只挂上一个色系的。
风马旗的由来
不过其实在最初的运用中,风马旗是军队的标志,《白史》中写道:大部分臣民都是游牧,每户门上都插着一根旗矛,这就是藏族独有的习俗,也是最早军户的标志,只不过到了后来就演变成了宗教的习俗。
西藏的纸,每一张都满含剧毒!同时写满虔诚
在西藏,人们会用一种深藏剧毒的狼毒草制作纸张,即便它的制作要历经艰辛,但这种纸
可以保护经文千百年不烂。而当印经院的藏民们日复一日地坚持手工制作狼毒纸、印刷经文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的信仰总是先于他们醒来。
在金庸笔下小龙女身居十几年的绝情谷里,有一种长满刺,却异常美丽的花。因其入口甘甜,却可使被刺中的人身怀剧毒,正如同这世间种种爱因恨果一般,因而人们称其为“绝情花”。
而在西藏,也有这样一种身揣武侠气息的草,因有毒,被人称作“断肠草”,西藏本地人则称之为“狼毒草”。
从狼毒草到狼毒纸
狼毒草多生长于西藏,未开是红色,全开是白色。风起时,如浪花一样摇曳的狼毒草格外妩媚。可实际上狼毒草是名副其实的“蛇蝎美人”,不慎食之,严重可致死。
然而老祖宗早在多年前就说过“福之祸所伏,祸之福所依”。狼毒草这暗藏的毒性,竟使它有朝一日成为高原上最珍贵的一种藏纸,即狼毒纸。用狼毒草制成的纸,虽然经过漂洗加工,但仍然是“有毒的纸”。然而也因此狼毒纸具有了不怕虫蛀鼠咬、不腐烂、不变色、不易撕破等特点。在高原上,藏民尤爱用这种纸张。
历经无数艰辛的一张纸
由于狼毒草有毒,刚开始做狼毒纸的人脸上会过敏、长痘,眼睛也不舒服,而那些长期做的人,手上更是会皮肤溃烂,关节变形,很少有人能吃这样的苦。
可在西藏一个静默的县城里,却真的住着坚持做了几十年狼毒纸的三父子。父亲次仁多吉是一位60多岁的藏族老人,他出身于尼木县当地一个藏纸世家,父亲造纸,祖父造纸,世世代代都以造藏纸为生。而次仁多吉从12岁起便跟着父亲上山挖狼毒草,到现在已经做了50多年藏纸。
狼毒纸传统的制作过程有11道工序:采料、泡洗、锤捣、去皮、撕料、煮料、捶打、打浆、浇造、日光晾干、揭纸。一道出错,整张纸就废掉。而狼毒草虽然在雪域高原很常见,但当地的西藏人说,只有生长20年以上的狼毒草才可以用来做狼毒纸。不说的话,外人根本难以想象一张狼毒纸的诞生如此艰辛。
当在次仁多吉家,看到一张张古朴质地的藏纸整齐有序地排放着,色呈米黄,纸张轻盈。在狼毒纸粗陋而有韧性的表面上,它的纹理细密而有质感,在西藏强烈的耀阳下静静地发出神圣的光泽。
留在毒纸上的佛言
除了次仁多吉家,我们还能在另一个神秘的地方见到狼毒纸,那就是德格印经院。
多年以来,这个经院只有一个传统:印刷一般的普及性经书,使用内地生产的普通纸张;而印刷重要的高品质经书,就一定要用自己手工制作的狼毒纸。
于昆虫和时间的腐蚀而言,狼毒纸是剧毒。用这种藏纸印的书籍,长期甚至几十年不翻动,也不会被虫蛀、鼠噬。过去,藏纸主要用于制作经卷、政府文档、卷宗和日常书写,用藏纸印制的经典古籍,保存千年仍完好无损。
重返人间的狼毒纸
德格印经院的人们深信,只有狼毒纸这样抱着虔诚之心做出来的圣洁之纸,才配印上神灵佛祖的思想。
在狼毒纸的制作上,他们几乎全部遵循几百年来的传统做法,没有机器,每道程序坚持用手工,每一张纸都在藏民的手里虔诚而缓慢地诞生,也带着藏民对神佛的恭敬和对现实的美好祝愿。
1958年时,狼毒纸曾一度消失。但是2000年,一位八十高龄的旧时狼毒纸制作老匠人被请回了印经院,在他的传授之下,砸打狼毒根的声音才再次回响在古老的印经院的上空。
而这声音,是藏民重新找回的对佛的信仰。
在西藏,用手抚摸过剧毒的植物,就有了虔诚的坚持。
沾染过经书的佛性,就有了信仰的温度。他们的举动,使我们深信,人世间最真挚的幸福和精神慰藉,都是从虔诚地相信一些事情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