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环保部门叫街道司,隶属于都水监,最早设立于北宋仁宗嘉祐三年,主要负责京都街道的维修、绿化和洒水等工作。宋代是我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街道司的职权虽然低,但是工作内容相当复杂。
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了专门的环卫工人,叫做条狼氏,但是他们通常只负责王公贵族出行时清扫街道,算不上公共性的服务工作。直至宋朝时期,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扩大,朝廷对于城市环保卫生事业的发展更加重视,建立街道司。
街道司最早建立与北宋仁宗嘉祐三年,其主要职责包括修治街道,必要时可以调动正规军;保持街道的清洁,享受洒道之费;同时,街道司还要负责城市安保,管理市场。街道司的设立为宋朝的管理工作和环保卫生事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街道司诞生的背景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非常繁荣的时期,其城市的繁华程度远超前代。同时,宋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开放夜宵的朝代,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繁华却又杂乱的商业街对于城市管理是一大挑战,街道司也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
我国称蒙古国为“外蒙”,他们又是如何称呼中国的?看完让人气愤
在我国的邻国之中,与我国历史纠葛最为紧密的当属外蒙古,从我们对于外蒙古的称呼上,就可以知道我国和外蒙古之间的渊源了。外蒙古其实是蒙古国,但我国习惯性的把它称为外蒙古,这和我国的内蒙古是相对应的。
百年之前,外蒙古确实是我国的领土,在更早些时候的清朝,整个蒙古草原也都是属于清政府的。按理说,这样从我国独立出去的国家应该对我国人民十分的友好才对,但事实上外蒙古人民对我国不仅不友好,从对于我国的称呼就可以看出来,可以说是十分的不友善,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历史上蒙古就已经和我国暗生嫌隙了吗?
蒙古与中原的千年纠葛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中,蒙古一直是中原王朝的附属国。唐朝的时候,我国就曾经在现在的蒙古地区设立了安北都护府,虽然没有彻底的将整个蒙古草原统一,但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原和蒙古的政治、文化交流。至于蒙古的统一,那还要等到成吉思汗铁木真的时代才完全做到。
到了宋朝时,蒙古在地缘上被分为了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前者被人们称为黑鞑靼,是血缘最纯正的那一批蒙古人,也是所谓的正宗蒙古人;漠南蒙古则被人们称为白鞑靼,是由蒙古人与其他部落、民族结合演变而来的,在生活习惯以及文化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异化。所以在古代,黑鞑靼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要远超于白鞑靼。
成吉思汗铁木真逐渐崛起后,蒙古内部完成了统一,并不断的进行扩张,最终灭掉宋朝,建立元朝,统治中国近百年,成为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帝国。
后来,由于元朝的残暴统治,以朱元璋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并建立明朝。蒙古人和汉人长达数百年的“相爱相残”就此拉开了帷幕。
众所周知,明朝号称是“天子守国门”,国都北京的所在地和蒙古草原仅仅隔了一个长城,所以明朝和蒙古诸部之间的关系是十分紧张的,再加上游牧民族定期游掠的习性,光是明成祖朱棣就曾五次北伐蒙古。但这样的局面并没有存在太长时间,清朝入主中原之后,中原地区和蒙古之间的关系就好了很多了。
由于清朝入住中原之前和蒙古之间的特殊关系,清朝政府在成立之初不仅彻底地将蒙古收入了国家版图,而且还十分的礼重蒙古。可以说,清朝完全是中原王朝和蒙古草原的“蜜月时光”。
外蒙古的独立外蒙古的独立是民国史上的一大遗憾,如果不是因为国力孱弱所导致的国际话语权低,外蒙古也不会在苏联的高压之下就此脱离我国。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一直依托清廷的蒙古便宣告独立,但这始终没有得到过民国政府承认,而且其还在1920年左右密谋想要重回我国的怀抱,但最终的结局却并不尽如人意。
外蒙古的局势一直是暧昧、僵持的,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国民政府同苏联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外蒙古的独立才成为了板上钉钉的事实。根据中苏当时的约定,外蒙古是否独立的决定权在外蒙人民的手中,经过公投,绝大多数人支持独立。因此,外蒙古从法理上来说,是从1946年才正式成为独立国家的。
称为“胡扎”上文中说过,外蒙古人民对于我国人民的称呼并不友善,这一点就体现在很多外蒙人民称我们为“胡扎”上。“胡扎”并不是外蒙古的本土词汇,而是由山西方言之中的“伙计”逐渐演变而成的。
蒙古草原上生活的是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习性和以农耕为主的汉人不一样,很多生活中的小物件他们都得依靠中原的商贩才能购买到。在清朝时,晋商是和蒙古人通商的主要商帮集团,但在晋商之中,有一小撮投机倒把的人,通过坑骗蒙古牧民而发家致富。久而久之,从山西话中演变而来的“胡扎”就成为了中原人在蒙古国的代称,它的大致意思是“不可靠而又无恶不作的人”。
虽然外蒙古人民如此称呼我们,但这是历史遗留的问题,并不代表着外蒙人民对我国人民具有恶意。相反,外蒙古和我国的关系一直十分友好,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比起“胡扎”,外蒙古人会了解到更多华夏子孙诚信、真诚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