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是生物吗

人气:317 ℃/2023-04-29 04:41:04

贝壳不是是生物,贝类生物才是生物,是软体动物。贝壳是贝类生物的外壳,只有与其内部包含的软组织骨骼共同组成的贝类生物才是生物,贝壳非常坚硬,具有保护骨骼的基本功能,同时它也有一些研究价值。贝壳作为常见的海洋生物,它的种类也有很多。

贝壳是不是生物

贝壳是生活在水边软体动物的外壳,是由软体动物的一种特殊腺细胞的分泌物所形成的保护身体柔软部分的钙化物。它比较坚硬,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保护体内的软组织,便于软体动物的长久生存,免受伤害。

贝壳除了它最基本的功能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功能。贝壳的体内含有大量的钾、钙、镁等矿物质元素,这些能够帮助人体减少血清胆固醇含量,保护心血管系统,还有利于增强骨骼,预防骨质疏松。

我们常见的贝壳生物种类有很多,比如生蚝、香螺、蛤蜊、扇贝、贻贝、白贝、蛏子等,其中的生蚝、蛤蜊之类是我们的饭桌上常见的海鲜食物。食用一些海鲜是有利于补充蛋白质的,但是对于有海鲜过敏史的人群应小心食用。

贝壳是生物吗?妈妈是怎么生出小贝壳的?视频

吃的不是藻就是肉,贝壳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我们知道,贝壳,就是贝类生物的壳体,有内壳、外壳之分。通过搜索引擎,我们还可以了解到贝壳的主要成分是95%的碳酸钙和少量的壳质素。

那么问题来了,碳元素和氧元素在它们的食物中都能获取,只是量应该不是很大,毕竟其他的新陈代谢活动会消耗掉;还有,贝壳内含量这么大的钙元素要从哪里获取呢?答案是:海洋。

看完下面的视频,相信大家会对贝类生物从海洋中获取原料合成贝壳有更加直观的了解。

下面介绍一个专业术语——溶解深度,从理论上讲,位于溶解深度以下的贝壳都会溶解,生成新的碳酸根离子和钙离子,而溶解深度以上的贝类会利用这些离子合成贝壳,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但是由于温室效应,大气层内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融入到海洋里的碳酸随之增加,碳酸和海洋里的碳酸根离子继续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根(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海水酸化吧),海洋里的碳酸根离子减少,这就使贝壳无法在短时间内生成,而且溶解深度会上升。

随之而来的,是新的溶解深度以下的贝类、珊瑚等死亡、溶解,这对它们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它们本可以安然生长,但却要为我们人类犯下的错买单。

造成溶解深度上升的原因不仅仅是海水酸化。

随着科技的发达,捕捞和养殖行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贝类被捕捞上岸,在它们生长的过程中,消耗了一定量的碳酸根离子和钙离子,溶解深度上升。然而,这些被捕捞上岸的贝类,在我们大快朵颐之后被随意丢弃,它们没能回到海洋里参与循环。

鲍鱼养殖

随意丢弃的贝壳

这也就是为何是青岛会举办"保护海洋,让贝壳回家"一系列公益活动的原因。(点此查看推文)

还有就是人们到海边游玩的时候,经常会捡一些贝壳留作纪念。这虽然没有捕捞的量大,但是每个人都捡的话,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一些影响的。

所以,到海边捡贝壳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外出采集时,将自己翻动过的石块、植被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将掀开的洞口重新盖好;

2、 主要采集动物死亡后的贝壳,尽量避免捕捉活贝。要不然每种只捉一枚,购买时最多只买两枚;

3、 尽量收藏自己采集的贝壳,减少购买次数,尤其是那些来源可疑的贝壳。交换贝壳时,最好要确定对方的贝壳也是符合规范采集的;

4、 贝壳收藏最大的教化意义是将一个自然的世界带给其他人,这是良好的收藏家必备的意识;

5、 不要在禁止采集的区域内采集任何贝壳;

6、 不要采集幼贝;

7、 遵守重新造林地区的一切规定;

8、 拒绝购买受国际公约保护的贝类;

9、 旅行时要避免污染环境,保护好海床和海洋生态。

好了,生成贝壳的原料来源的问题已经解决。在获取了足够的原料之后,贝类生物是如何将它们合成贝壳的呢?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贝壳的结构。

在科学家们已经研究过的上百种贝壳中,共发现了7种贝壳微结构,即:棱柱结构、柱状珍珠母结构、片状珍珠母结构、簇叶结构、交叉叠片结构、复杂交叉叠片结构和均匀分布结构。

贝壳一般可分为3层,最外层为黑褐色的角质层(壳皮),薄而透明,有防止碳酸侵蚀的作用,由外套膜边缘分泌的壳质素构成。

中层为棱柱层(壳层),较厚,多含有色素。由外套膜边缘分泌的棱柱状的方解石构成,在显微镜下,其碳酸钙的结晶呈六角形和八角形的角柱,与贝壳表面成直角,互相平行紧密排列。其外层和中层可扩大贝壳的面积,但不增加厚度。

内层为珍珠层(底层),由外套膜整个表面分泌的叶片状霰石(文石)与有机基质交错排列叠成,呈现出规整有序的"砖墙"式结构。珍珠层具有美丽光泽,可随身体增长而加厚。

以塔星螺(Bolma modesta)为例,我们看看它的贝壳显微构造。

棱柱层Ostracum

棱柱层与真珠层的交界Ostracum and Hypostracum

珍珠层1 Hypostracum

珍珠层2 Hypostracum

珍珠层3 Hypostracum

分都是碳酸钙。我们不禁会问,粉笔的主要成分也是碳酸钙,为什么粉笔一掰就断,而贝壳却这么硬?

虽然粉笔和贝壳的化学成分都是碳酸钙,但是,粉笔属于人工合成材料,而贝壳却是由软体动物,通过吸收水中的钙离子进行生物矿化后,生长出来的天然合成材料。

就是说,粉笔和贝壳的制造过程不同。它们的关键区别在于,贝壳的制作过程有生命系统的参与。其次,从它们的微结构而言,贝壳中碳酸钙晶粒有着特殊的有序排列,而粉笔中的碳酸钙晶粒排列是一种无序结构。

一般说来,天然生物材料,尤其是生物矿化材料,如骨骼、贝壳和牙齿等,在历经了随生物体长期的进化后,其材料微结构和与之相对应的宏观性能基本上趋于最优化。尽管生物矿化材料的基本组成单元很平常,如碳酸钙和磷酸钙等最常见的材料,但往往具有适应其环境及功能需要的复杂超结构组装,所表现出的杰出的材料性能,是传统人工合成材料根本无法比拟的。

近年来,人们根据贝壳的生理构造进行了一些列研究,生物材料微结构及其仿生设计领域上也取得了一些令人骄傲的成就。在军事领域上,人们还针对贝壳等生物材料的微结构及其性能的材料仿生设计研究,以用于增强军方装甲的抗穿击能力。

没有想到我们常见的贝壳,除了观赏和收藏,竟然还能有这么大价值!

(本文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腾讯视频、视觉中国、汇图网、2017年"保护海洋,让贝壳回家"官方宣传资料、台湾贝类资料库、力学园地《贝壳的结构》、中国粉体技术网《球形碳酸钙的制备及机理分析》等)

更多资讯可微信搜索“贝壳红”公众号或登录贝壳红官方网站http://www.beike.red/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推荐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