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高跷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文化活动之一,主要在中国北方比较常见,因各地民俗不同,叫法也有不同,例如踏高跷、扎高脚等,是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主要是在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因各地特色不同,又分为文跷和武跷,二者特色明显。
高跷主要是由表演者脚上绑着长木跷来进行表演,它的技艺性强,具备极高的观赏性,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多在一些民间节日或者大型活动中出现,表演也百花齐放,具备鲜明的地域特色。
踩高跷在表演形式上也有一定的不同,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侧重形式,一般来说,它分为文跷和武跷,文跷更注重装扮和踩高跷时的逗弄技巧,颇具文艺性,能更好的突出当地的民俗文化等特点,而武跷更注重展现个人技巧,在表演时会有自己的绝活,观赏性更强,表演效果突出。
踩高跷的历史由来已久,根据考证,相传其最早出自春秋时期,当时就有将木缚在脚上进行的记载,而“高跷”之名是从清朝开始盛行的,在清朝之前,因为各地文化差异巨大,派系较多,因此在清朝的时候就被统一称为“高跷”了。
年味儿里的中国|青海湟中:高跷之乡“高空”迎新年
央广网西宁2月2日消息(记者贾海元)2月2日,农历正月十二,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举办社火表演,欢度新春。
在社火队伍中,高达三米的高跷是最引人注目的项目。鲁沙尔镇高跷表演已有六百多年历史,以跷身高、演员多、表演生动、变化丰富、节奏鲜明、韵律高昂而出名。2008年鲁沙尔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高跷)之乡。
社火表演现场(央广网记者 贾海元 摄)
准备上场表演的高跷演员(央广网记者 贾海元 摄)
正在演出的高跷演员(央广网记者 贾海元 摄)
正在演出的高跷表演队(央广网记者 贾海元 摄)
正在演出的高跷表演队(央广网记者 贾海元 摄)
正在演出的高跷表演队(央广网记者 贾海元 摄)
正在演出的高跷表演队(央广网记者 贾海元 摄)
正在演出的高跷表演队(央广网记者 贾海元 摄)
正在演出的高跷表演队(央广网记者 贾海元 摄)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