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纹觚属于酒器中的饮酒器,它看上去很像喇叭,口大但是觚身很细,大多是青铜打造。最开始的酒是水果自然发酵的,人们最开始是用手捧着饮用,后来经过不断的发展,人们就逐渐会用一些器皿盛酒喝了,云纹觚也应运而生,古代一般把能装两升酒的器皿叫做觚。
云纹觚属于酒器中的饮酒器也就是酒杯,它口大,觚身很细,看上去像一个喇叭一样。云纹觚一般是青铜器打造而成,在商周时期,这种酒器十分盛行,在山西博物馆就收藏了一件足部悬挂铃铛的云纹觚。
最开始的酒并不是人工酿造的,而是水果自然发酵而成,所以早期,人们都是趴在地上用手捧着酒喝,后来酿酒工艺经过不断的发展,人们也开始使用器皿乘酒喝,云纹觚作为一种乘酒的器皿也应运而生。
古代的酒器可以分为很多种,主要有温酒器、盛酒器、饮酒器、挹注器以及承尊器等。在周朝的时候根据酒器的规格给酒器划分了不同的名称,并且还规定了每种酒器的规格,其中,一般把可以装两升酒的器皿就叫做觚。
酒识 | 古代酒器大全之“觚”
觚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
考古发现,作为商代贵族死后随葬的必备礼器,觚常与爵成组随葬,体现着死者的社会地位,地位越高,觚、爵的数量就越多。而《论衡·语增》中也提到:“文王饮酒千钟,孔子百觚。”说明在商周时,觚非一般饮器,只有身份高贵的人才能用觚。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青铜礼器
商周时期
商早中期,觚的器身较为粗矮,圈足部有一“十”字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觚身细长,外撇的口、足线条非常优美,纹饰繁复而华贵,圈足上无“十”字孔。这一时期的觚胎体厚重,器身常饰有蚕纹、饕餮、蕉叶等纹饰。
商周时期不论圆觚、方觚,其特点为器身有四面、八面棱。到了春秋末和战国初期,铜觚的形制已不如西周规整,棱角不甚明显,甚至消失,而仍名为觚,以致引起孔子的不胜感叹,在《论语·雍也第六》中,孔子曾感慨:“觚不觚,觚哉,觚哉!”觚而失其棱,这是礼崩乐坏的不幸征兆,名实不相符了,重视正名的孔子以此感叹世道的变化。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商朝亚丑方觚
南宋时期
宋人喜用古铜器插花,铜觚在宋时开始被称作“花觚”。由于觚的造型别致,器形优美,符合文人的审美雅趣,在宋代逐渐普及。然而铜觚在当时毕竟是少数显贵的收藏,为了适应更多人士的需求,在南宋时期开始出现仿铜觚造型的瓷器,出戟觚就是其中的代表。
出戟的造型呈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颈、腹、足之四面均塑贴条形方棱,因此称“出戟”。
岭南酒文化博物馆藏素身蕉叶纹出戟陶花觚
明清时期
花觚始于元代,主要流行于明嘉靖、万历这一段时期。两朝对花觚造型更为注重,形制也更加多样化,造型隽秀,端庄大方,线条变化十分丰富,至清乾隆时期仍盛行不坠。
明清时期觚被更广泛地用于陈设器,并逐渐打破了宋代的限制, 不再只用于宫室、贵族书房等高等场所, 而开始较多地用于日常生活场景中。
岭南酒文化博物馆藏清炉钧釉陶花觚
觚因其谐音“孤”而有孤芳自赏、孤家寡人之意,带有清高色彩,觚来插花陈设,显示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此时觚被更广泛地称作“花觚”“美人觚”。
《红楼梦》里亦有“左边几上文王鼎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的话语,贾府里的瓷质觚,实际上是个花瓶儿,因觚喇叭形口,细腰,高圈足,后来用来做花器的觚也保留了这个造型,称为花觚。所谓美人觚,应该是因为其细腰长身、形似美人而得名。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掐丝珐琅地花觚
此时的铜觚主要功能是用于插花及室内陈设,而瓷觚作为铜觚的替代品,其功能自然相类。插花需以“撇”来使花枝得以舒展,以“直立、收腹”固定花枝根部,而觚的大撇口、细腰、长足的造型非常符合插花器的要求,在明清时期几乎成为专门插花的瓷器。
中国酒业协会酒与社会责任促进工作委员会
委员会成立于2015年7月,旨在推广理性饮酒,倡导行业自律,传递符合公认科学理论的酒类产品知识,帮助消费者建立对酒类产品的正确观念,积极推动与减少有害饮酒相关立法与公共政策的发布与执行,以及组织开展其他相关活动。成立以来,委员会针对理性饮酒三大问题领域,即酒驾、未成年人饮酒、过量饮酒,分别以“理性文明,拒绝酒驾”、“关爱成长,非成勿饮”、“适量饮酒、快乐生活”为主题,连续六年开展“全国理性饮酒宣传周”活动。活动覆盖全国五百多个城市,万家酒类消费场所,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南京、重庆、合肥等地设立会场,大力宣传理性饮酒,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以“适量饮酒 快乐生活”为主题的2020年的全国理性饮酒宣传周活动,影响人群超过三亿人次。2021“全国理性饮酒宣传周”,将聚焦 “理性文明、拒绝酒驾”,向全行业、全社会发出拒绝酒驾的倡议,呼吁人们文明出行,树立产业的社会美好形象。我们相信,在全行业和消费者的广泛参与下,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今年的全国理性饮酒宣传周活动一定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来源:岭南酒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