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分别是: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主体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从是否为实践所创造的角度看,实践客体可分为天然客体和人工客体。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相区分的角度看,实践客体可分为自然客体和人工客体。
2024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论(一)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根本特征。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人与世界的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
一、实践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一)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1.客观实在性
(1)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
(2)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3)实践能够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2.自觉能动性
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社会历史性
(1)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2)实践的内容 性质、范围、水平以及方式都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1.实践主体
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
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
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
知识性因素是首要的能力,既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包括对经验知识的掌握;非知识性因素主要指情感和意志因素。
2.实践客体
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客体有不同的类型:从是否为实践所创造的角度看,可划分为天然客体和人工客体;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个领域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从物质性和精神性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
3.实践中介
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注: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三)实践形式的三种基本类型
1.物质生产实践
(1)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劳动资料的需要,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2.社会政治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是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实践,主要指人们的政治活动。
3.科学文化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是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具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其中重要的形式有科学、艺术、教育等活动。
(四)虚拟实践
1.含义
虚拟实践是伴随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而产生的,其实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空间进行的双向对象化的活动,主要活跃于网络世界。
2.特点
具有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等特点。
3.利弊
(1)虚拟实践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多样的自由空间,极大地提升了人的活动的自主性、创造性;
(2)虚拟实践会带来一些新问题,因此,要注意风险防范,加强相应的法律监管与道德约束。
(五)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 、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