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要素对个人成长,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教育、科学、艺术等方面。
文化是人类在不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并获得人们共同认可和使用的符号。
人格发展三要素之社会文化因素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极为重要。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人格结构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能使每个人能够稳固的嵌入在整个文化形态里。如果一个人极端的偏离其社会文化所要求的人格特质,不能融入社会文化环境中去,就可能被视为行为偏差患有心里疾病。
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社会细胞,家庭成员不仅有其自然遗传的因素,社会因素主要表现于对家庭子女的教育作用,有其父必有其子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人格的发展和人格的差异影响。家庭教养方式分成三类:
第一类:权威型教养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中,表现的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有父母来控制。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第二类是放纵型教养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对孩子溺爱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达到失控的状态,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无理等。
第三类是民主型教养方式:
父母与孩子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用这种方式使孩子形成的人格品质,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思想活跃,家庭是性格的加工厂,它塑造了不同的人格特质。
早期童年经验:
中国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人生早期发生的事情对人格的影响。斯毕慈对孤儿院的孩子进行研究:发现被剥夺了母亲照顾的孩子,长大各方面发展均受到影响,多数为忧郁症。症状表现为哭泣、僵直、退缩、表情木然。弃子会使儿童产生心理疾病,孩子会形成攻击反叛人格。儿童心理健康关键在于婴儿和母亲建立一种和谐稳定的亲子关系。
人格发展的确受到了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健康人格。不幸也会形成不良的人格。早期的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性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式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