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理论服务实践古为今用的原则是谁说的

人气:148 ℃/2023-05-16 13:13:06

坚持理论服务实践古为今用的原则是毛泽东说的。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坚持理论服务实践古为今用是谁创立的

说到陶行知,你真的认识他吗?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老师所提出的一句话,贯彻了他这一生的高尚教育理念——让学生追求真理、成为品行端正的人。在学习中国教育史时,我曾学习过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了解了他作为一个教育家在中国推行的“小先生制”、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而在观看了《大师》纪录片后,我对他的了解更为深入和全面了。他在我心中不只是一个抽象而冰冷、离我们很遥远的人物,而是一个鲜明具体的人、一个心怀对家国人民赤子之忱、充满教育热情和对学生的爱意的、令人尊敬和敬佩的人民教育家。

“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一个以第一名毕业于金陵大学的优秀学生、一位出国留学后充分吸收外国先进知识的博士,回国面对这个贫穷落后的祖国,怀揣着使国家能够富强、人民能摆脱穷困和愚昧的希望和愿景,愿意主动放弃自己势必光明而轻松的仕途前景,脱掉西装站在人民大众之中。他积极推行平民教育,把知识带到广大的乡村地区,给更多人口摆脱蒙昧无知现状的机会,让教育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他意识到当时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农村教育、平民教育。因此为了普及教育,陶行知身体力行地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这所学校的创建目的就在于培养一批又一批人民教师,以解决中国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他为了建造这所学校甘愿睡在牛棚中,与青年学生们一起开山辟路、披荆斩棘。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纪录片中出现的这一句话:“我们要造就的是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或是人下人。”我是这样的解读这句话的——从培养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是具备更多知识的人,虽然在与学生和百姓交往的时候处于一种在知识水平方面的较高地位(即知识的传授者),但是不能自诩拥有知识和先进思想就看不起学生、不愿意走向基层老百姓当中从事生产劳动活动。也就是说,培养出来的教师不能离开人民大众、与人民相割裂;从培养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和老师的地位不应该是古代的尊卑关系,而应是平等的相互促进的关系。此外,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备科学的头脑、健壮的双手、农夫的双手、艺术的情趣,并具备能够充分投入社会发展需要的精神。由此总结,培养的学生不是低声下气的人下人,也不是自诩拥有知识文化就高人一等的人上人,而是为了社会和国家培养的、根植于人民群众为社会服务的人中人。

“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们没尽到责任。”

此外,在《大师》纪录片中还让我感触颇深的就是陶行知老师对国家前途命运的责任感和身体力行的行动力。他怀有的如此深沉的家国责任感,让我不禁想到了鲁迅曾说过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在当时那个动荡苦痛的时代,中国正在遭受一百年来最深重的灾难。战争带来了死亡、饥饿、痛苦;陶行知面临物资极度紧缺、周边环境相当艰苦的情况尽全力筹措资金、组织民族民主革命斗争,致力于抗战期间的教育活动。他本可以接受冯玉祥的邀请担任教育厅长的职位,但他选择了拒绝,并历经艰险按时返回了学校。作为一位留洋而归的学者和教授,他愿意将目光投射于芸芸众生之间、苦难的大众之中,为真正需要教育润泽的民众以恰当而高效的方式——“小先生制”进行文化的相互传授;面临师范生严重短缺的状况,陶行知秉承着排除万难的精神建立了“晓庄师范学校”,为祖国输送教育人才。直到生命最后,他都心怀“为中国不致分裂”的意志。在他离开之时,人民给予了他最高的评价:“中国人民教育旗手,民主运动巨星”。他的“求真”和“真人”必将永远激励后人。

他向我们身体力行地展示了什么是教育救国,在艰险的境地克服万难、披荆斩棘,根据中国国情,创建中国特色符合人民大众的新的活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国际视野、本土行动,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他自述一生要做三件事。一件事是反对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洋化教育;第二件事是反对不适合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封建传统教育;第三件事是要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建立人民大众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生活教育理论是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陶先生把“小庄”改“晓庄”,“老山”改“劳山”,标志着中国世界新教育的曙光从晓庄升起,晓庄是生活教育的发祥地和第一块实验基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块丰碑。“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就是来自于他对中国实际的深刻了解,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实际出发,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晓庄师范、新安小学、湘湖师范、科学下嫁运动、山海工学团、重庆育才学校、社会大学都是陶先生的创造实践。他自己的名字也改了三次,陶文濬——陶知行——陶行知,也展现了陶行知老师追求实践与真理、身体力行的创造。

陶行知四处开办育才学校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爱是一切创造教育的源泉,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我深深震撼于陶行知老师对学生和教育的无私奉献精神。陶先生办晓庄师范,放弃了一切高官厚禄,脱下了西装革履,穿布衣草鞋,下乡住在牛棚里。创办山海工学团,住在农民家里。创办育才学校,住在庙宇里。有人说,陶行知是傻瓜,有官不当、有福不享、有利不图、损己利人,真是傻瓜。陶先生乐观自信回答:“傻瓜种瓜,种出傻瓜,惟有傻瓜,救得中华”。这是多么智慧又坚定的回答!爱满天下,乐育英才。陶先生又说:“在我的世界里有两个最好的朋友,一个是老百姓,一个是小朋友”。人民第一,教育是服务。陶先生还说:“有时提倡平民教育,有时提出乡村教育,有时提倡普及教育,不知道的人以为我见异思迁,今天提这个口号,明天提那个口号,其实我心中想的中心问题,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让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接受教育,如同需要阳光和空气一样渴求教育。教育是国家万年大计,不普及人民大众教育谈振兴中华乃是一句空话。爱国爱人民是陶先生献身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动力和源泉。

在《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中,陶行知老师提出这样的观点: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回想起著名的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的教育智慧、宽广而包容的胸怀和对学生深沉的爱护。陶先生爱生胜子,爱才如命;他曾提出“晓庄是从爱里产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因为爱全人类,所以爱全人类中最多数不幸的中国农人”。因为爱农民、解放农民、改造农民,所以办晓庄师范,培养新型的乡村教师来改造乡村教育。他的出发点就是为了爱,爱自己的祖国、爱这片土地上贫苦的人民、爱每一名学子,因此他能够克服万难,将自己投身于中国的教育事业。这一点使我受益匪浅,未来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心中的信念感和责任感可谓相当重要,其中就包含着对学生无限的爱与呵护——在荆棘丛生的晓庄学校,他把劳动作为课程,教育学生们自食其力,掌握生存技能;在重庆,先生从孤儿难童中看到的是人才的幼苗,孕育了一个培育英才的构想, 他请来名家为学生们授课,十一岁那年才见过钢琴的孩子,如今已成为有极高造诣的音乐教授......

“教育就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作为一名师范生,我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感触颇多。最近一想到毕业,我就无可避免地感受到焦虑和迷茫:我到底能不能当一名好老师?怎样才算是好老师?我该怎么对待我的学生?……这部纪录片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的迷茫和无助,给我的问题提供了坚定的答案。在此之前,一提到陶行知这个名字,我仅仅只能想到他所提出的生活教育思想、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诸多贡献;现在,陶行知老师成为了一位形象鲜明而立体的人、为教育和中国的发展无私奉献的大师,在我心中象征了一种“符号”——包含着他充满爱的教育、克服万难的精神、对祖国的热爱、从实际出发身体力行地创新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方法。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像一座灯塔引领着未来的千万人。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未来从事教育的后辈——“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他所教育过的学子们,长大后如他一般,怀揣一颗赤忱之心,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去。行多远,方为执着?思多久,方为远见?陶行知给出了答案——先行而后知,先众而后己,既然捧着一颗心来,那就不带半颗草去。

陶行知的选择,如高山流水,洗净铅华,洗净浮动。他融小我于大我,出于几身而到天下,走出时局的局限眺望远方的中国。对祖国,他挚爱一辈子,亘古不改;对人民,他关切数十年,无怨无悔;对教育,他坚守几十年,名垂青史。

岁月骛过,山河浸远。回首,中华民族走过千山万水,瞻望,我们仍需跋山涉水。吾辈青年,当沿陶行知等先辈的道路前行, 即使如萤火一般,也要有燎原之呐喊。在开创美丽青春的道路上,我们要克服困难,勇于拼搏,堪当大任;在建设祖国的道路上,我们须各处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前有古人星光灿烂,后有来者群英堂堂,继往开来,且看今日,舒天朝晖,磅礴东方。

推荐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