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蜻蜓的网叫扫网,是专门用于捉昆虫的一种网具。它的网柄一般为木制、竹制或金属制,而网袋的材质多为尼龙纱或棉线, 网眼的在直径一般会大于等于1mm,网深大于或等于60vm,可以避免捕捉的昆虫受伤,防止小型昆虫逃跑。
忆童趣——捉蜻蜓
见观复博物馆马未都说“蜻蜓”,讲老北京叫蚂螂,其实还有叫“老琉璃”的。我想大概因为这种昆虫五光十色有各种迷人的色彩。凡是土著老北京胡同串子半大小子没有不喜欢痴迷这些大大小小色彩艳丽的飞虫。
连名字都起的让人听着心里痒痒,这些名字大都根据蜻蜓颜色起名,如“小黄儿”、“灰儿”、一身鲜红叫“红秦椒”、黄黑间隔称“小老虎儿”、“老籽儿”、“老竿儿”、尾裤儿呈天兰色叫“菜兰籽”、一身黑叫“黑老婆儿”、黄黑相间叫“老膏药”、尾尖有俩园的称“灯笼”,名称各异。连交尾飞行姿态都有专门数语:雌虫在前雄虫在后抱着雌虫尾稍呈一条线飞行叫“驾排”;雄虫尾部向前弯曲呈问号形,抱着雌虫尾yi)儿颇象推着独轮车飞行叫“车子”。双虫四翅飞行速度极快不易捕获。
老年间捉蜻蜓网子叫“蚂螂网”。没有北京火车站时旧地名叫“闹市口”的小摊儿上有卖的;隆福寺、护国寺街上也有卖的。那摊儿上还卖蛐蛐、蝈蝈、黄雀、朱顶儿(鸟)、渔竿等各种时令玩艺儿。“蚂螂网”讲究的还是自已个儿用竹梭和梭板儿织:形式有园竹篾圈的,下边一根三股竹编麻花马鞭杆,两股分别傍两边;中间下边挺一股,竹圈上织的网眼上大小均等二尺多长多色间隔网袋,下边缀着穗头。那网眼仔密得连蚕头都漏不下去。
三老四少拿这网抄蚂螂讲究得是个“帅”劲,不能扣在地上,半空将蚂螂“抄”进网里空中来回涮几个过儿,让飞虫落在网底顺势一甩,让网成绺搭缠在网杆上,那老琉璃扑扑楞楞在网中挣扎。玩儿就是这一乐儿。还有用两根竹扫帚棍萎成一个长园圈,下边扫帚棍交叉成把儿的“马舌头网”。这种网浅面积大,使用时直接扣在地上,捕获率高。傍晚在河沿上,一手抡着白色纸团或棉球转圈,驱光的“老籽儿”便追逐,另一手持“马舌头”网一扣十拿九稳。讲究的将猎物装在铁纱做的“亮子”或旧竹暖壶套里,第二天白天当做逮“老竿儿”的誘子。用芦苇细稍儿挽一活套栓住头晩刚逮的“老籽儿”,见“老竿儿”飞来,轻舞芦苇用“老籽儿”(雌)引诱“老竿儿”(雄),“老竿儿”便扑向“老籽儿”在地上掐成一团,顺手捂住。一支“老籽儿”可逮到许多“老竿儿”。
马未都说蜻蜓咬人,其实蜻蜓口器对苍蝇、蚊子来说厉害,但对人来说伤害可以忽略不计,并不十分疼。而个别雌虫的产卵针扎一下确实很疼。料马未都是被雌蚂螂蛰了不晓也未可知。儿时去城外,“一去二三里,沿河四五家,木桥六七座,蚂螂与蛤蟆。”日子令人神往。如今梦游还想,而如今现实中蜻蜓已经很少得见,见不到“翻花蛱蝶时时舞”,更听不到“自在娇莺恰恰啼”。现代化冲淡了自然的原始未免觉得少了点什么,不知您是否也有同感?
阅读往期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