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中的三候指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分别指古人认为雷声消失是代表阴盛阳衰、天气转冷的变化规律。蛰虫坯户是指气温转变后,很多虫子就开始准备冬眠回到土壤里。水始涸指天气转冷,降雨变少,因此河流也开始变得干涸起来。
雷始收声的意思是,从我们的古人开始,那时候的人们认为雷声是由于阳气旺盛才会出现,但是从秋分过后阴气就开始旺盛,所以就不会再有雷声了。所以,有了雷声就证明暑期的结束,秋寒的开始,标志着温度也会越来越冷。
在春季万物复苏,春意盎然时候出来活动的小虫子,经过两季后,由于天气变冷的原因,它们到了秋分就会慢慢地回到土壤里,用土将洞口封起来抵御寒冷,开始为它们过冬做准备。
等到了秋天,降雨量开始大幅度降低。因为天气干燥,而降雨量又时常达不到平常标准,所以,水汽蒸发的越来越快,湖泊和河流的水分也在减少,而其他的沼泽及水洼只能处于干涸之中。
秋分,分的是什么?
四季变换,寒暑交替
当阴阳交接,昼夜平分
我们便迎来了丹桂飘香的
秋分时节
| 秋分 |
—分的是什么?—
秋分之分为“半”之意。
其中一“半”为昼夜均分。秋分之日,太阳到达黄经180°,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另一“半”则为平分秋季。“立秋”意味着秋季的开始,“霜降”则为秋季的结束,恰巧“秋分”处于它两之间,为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
| 秋分 |
—秋分三候 —
如果说夏天是热闹、喧嚣的,那么秋季一定是安静又欢乐的。
秋天的第一静表现为雷收怒声,即秋分第一候“雷始收声”。
惊蛰天气最典型的现象便是春雷萌动,通常在长江到黄河流域之间的地区会在此时迎来初雷。新疆甘肃等地则要等到6月份以后,才会听到春雷响彻大地。
但是进入秋分之后,水汽变“乖”,很难上下蹿动形成对流云层,因而大雨倾盆的天气极少出现。
秋分也仿佛找到了寒暑的平衡点,秋高气爽、风轻云淡,天地间多了一份宁静。
秋分的欢乐在于收获,毕竟秋季是一个硕果累累的季节。
我国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田畴阡陌间,用金黄、绛红、深绿、浆紫铺就了满天满地的喜气。南方稻菽千重浪,北方高粱、玉米、大豆,一片接一片。
图片来源:新华网
采摘菊花 图片来源:新华网
秋天的第二静表现为夜虫渐不语,即秋分第二候“蛰虫坯户”。
蛰虫十分害怕寒冷,在气温低于13℃左右的时候就会进入冬眠状态,它们藏入穴中,用细土封住洞口以防寒气侵入。
这样一来,天地间自然多了些清净。
秋天的第三静表现为木寒山川寂,即秋分第三候“水始涸”。
这个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雨季已经结束,雨水不再充沛,许多湖泊与河流的水位下降,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进入“枯水期”的鄱阳湖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报
| 秋分 |
—菊黄蟹肥 —
秋分起,蟹脚痒,又到一年吃蟹季。
提起蟹,江苏的大闸蟹一直闻名于全国,每年的9月底和10月上旬是它大量上市的季节,此时味多鲜美,正是吃蟹好时机。
大闸蟹的生长与气温条件密切相关。夏季气温一旦出现37℃以上的持续高温,水质就容易恶化,诱发病害,螃蟹死亡率就会上升。因而,我们吃到的每一口鲜香都是大自然的馈赠。
下面,小据教你几招,挑出“标准”大闸蟹。
图片来源:江苏气象
| 秋分 |
—习俗 —
秋祭月:
早在周代,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祭月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美好和安宁生活的向往,同时旧时的女孩子拜月还会期盼彩云追月之景,以印证自己的容貌美丽。
吃秋菜:
“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
秋菜还经常与鱼片一起“滚汤”,符合秋日滋补之道。
折桂:
农历八月正当桂花绽放之时,所以称为“桂月”。
中国人喜爱桂花,赋予了其美好吉祥的寓意,“折桂”二字,更蕴含着“金榜题名”之意。秋分时节,天高、云淡、气净、风轻,一起去户外亲近自然吧!
END
中国气象数据网出品:
参考资料:三联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