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点效应指的是在与人交往或相处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自身的问题和缺点,总是以自身为主体。而晕轮效应是于对方交往一段时间,是通过了解对方的品质并以故事化的推理研究方式产生的。
盲点效应指的是大都数人在生活中都只能看到别人行为中的问题,往往对自身存在的缺点忽视掉,即便是最为明显的错误也不会无法察觉,这就是所谓的盲点效应。并且根据实验研究表明,每个人至少都会经历一次盲点效应。
晕轮效应指的通过与对方交往一段时间之后,因为对对方有了一定了解,知道对方的某一较为突出的品质,并且根据这种品质来以“故事化”的推理研究方式而产生的。
从上述结论来看,晕轮效应和盲点效应都是在人际交往中会出现的心理效应,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以了解对方为主体,而盲点效应是以自身为主体。
社交场合容易踩雷的几个误区,你知道了嘛?
01 首因效应:给人最好的第一印象
“首因”也可以说是第一印象,一般指人们初次交往接触时各自对交往对象的直觉观察和归因判断。人际交往中,首因效应对人们交往印象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年轻人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留给他人好的第一印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应该注意仪表,比如衣着要整洁、服饰搭配要和谐得体等。其次,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为此必须锻炼和提高言谈技能,掌握适当的社交礼仪。
02 刻板效应:不被固有思维所影响
刻板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在于它简化了我们的认识过程,因为当我们知道某类人的特征时,就比较容易推断这类人中的个体特征,尽管有时候有所偏颇;消极作用是常使人以点代面、固执待人,使人产生认识上的错觉,比如种族偏见、民族偏见、性别偏见等就是刻板效应下的产物。年轻人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要利用刻板印象中积极的方面,克服消极的方面,更好地与人打交道。
03 晕轮效应:不要“以偏概全”、“爱屋及乌”
我们在评价他人的时候,常喜欢从其某一点特征出发来得出或好或坏的全部印象,就像光环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为了避免晕轮效应的不利影响,年轻人要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尽量避免感情用事,全面评价他人,理性和人交往。
04 定势效应:别用“老眼光”看“新问题”
在人际交往中,定势效应常使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固定化。比如,与老年人交往,我们往往会认为他们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过时落伍;知道了定势效应的负面影响,年轻人就应该注意克服,看待别人要“与时俱进”,要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精神。
05 投射效应: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投射效应,就是“以己论人”,常常以为别人与自己具有同样的爱好、个性等,常常以为别人应该知道自己的所想所思。当别人的想法或行为与我们不同时,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从而认为别人是错的。年轻人要克服投射效应的消极作用,应该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严于律己,尽量避免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他人。
06 互惠定律:人与人之间遵循着互惠交往
得到对方的恩惠,就一定要报答的心理,就是“互惠定律”,这是人类社会中根深蒂固的一个行为准则。年轻人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要注意利用互惠定律,这样才能化解人际交往中的一些障碍。
07 相互吸引定律:相互欣赏更容易接近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我们喜欢的人,通常是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这个规律叫做相互吸引定律。可以说,这个规律在社交场中很具有实用价值。这是赢得别人好感的捷径。年轻人可以经常表现出对别人的兴趣,这就表明对对方有好感,就很容易赢得对方同样的情感回报。
08 交往适度定律:适度最好,过犹不及
互惠定律如世间一切规律一样,应适度最好,过犹不及。如果你总是对别人太好,让人觉得你善良而软弱,容易被利用。我们尤其要懂得恩威并施的手段,既要有软的一面,也要有硬的一面。
09 换位思考定律:其实就是“移情”
真正的换位思考必然是一个“移情”的过程,要从内心深处站到他人的立场上去,要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他人。作为年轻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牢记换位思考,学会“移情”,别只顾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