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蚯蚓是靠体壁呼吸的。其体壁上分布有毛细血管和黏液,外侧黏液将氧气溶解后输入体壁内,然后被毛细血管吸收,并排出二氧化碳,完成呼吸过程。蚯蚓属于无脊椎动物,繁殖速度较快,主要以腐殖质、有机物为食。
蚯蚓靠体壁呼吸,蚯蚓的体壁上分布有黏液,空气中的氧气会溶解在黏液中,从而进入体壁内部,再被体壁内侧的毛细血管吸收,而且蚯蚓排出的二氧化碳也会通过毛细血管排放到体壁外。
蚯蚓是环节动物,体表具有刚毛,性成熟时会长出环带,属于雌雄同体动物,交配时可以相互授精,而且蚯蚓的颜色多为黑色、红色或者土黄色,身体柔软有弹性。
蚯蚓是腐蚀性动物,以土壤中的有机物、腐殖质和腐烂植物为食,会通过体表的黏液和体壁的毛细而管输送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而目蚯蚓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可以在大多数生态系统中存活。
蚯蚓并不是生活在水里的,为什么鱼却喜欢吃它?
人们钓鱼时,第一时间会想到用蚯蚓。奇怪的是,蚯蚓是在泥土里生存的,鱼一辈子都不可能跟它打交道,为什么鱼就偏偏喜欢吃蚯蚓呢?
伯克利鱼类研究中心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找来一群从出生至今的鱼,放在一个鱼缸里,这些鱼是没见过虫子的。当研究人员把一些塑料碎片和蠕虫状塑料条放在鱼缸中,只见这群鱼慢慢靠近静止中的蠕虫塑料条,然后不断用嘴尝试触碰它,即使鱼无法吃到塑料条,但它们也不放弃地“吃”它,而同样漂浮在水里的塑料片,鱼儿却不感兴趣。
这实验很好地说明了,鱼都是喜欢蠕虫状的生物,怪不得钓友们都喜欢用虫子、蚯蚓来当鱼饵了。
那么,又一个问题来了,为什么虫子种类那么多,偏偏就喜欢找蚯蚓当鱼饵了?
那么,我们就从蚯蚓的生活习性说起吧。
易得性蚯蚓,又名地龙,是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的陆栖无脊椎动物。蚯蚓的生活环境一般都很潮湿,它是利用皮肤进行呼吸的,因此身体要时刻保持湿润的状态。适宜的温度是20~27℃之间,这是比较适宜蚓茧卵的温度,当温度在32℃以上就会暂停生长,高于40℃的话,蚯蚓就会死亡。蚯蚓生长的土壤酸碱性,pH值最好是在6-8之间。
在田野、花坛、山丘等地方,只要你用铲子把泥铲开,就能看到蠕动的蚯蚓。相对来说,人们找到蚯蚓的机会比较大,也方便,从易得性来说,想钓鱼的话,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蚯蚓。
蠕虫状鱼生活在水底,食物都是从水里来。例如,大鱼吃小鱼、水蛭、虫卵、海藻、微生物、章鱼等等,都是各种鱼的食物来源。
上面提到了,实验中,鱼儿对蠕虫状的物体比较感兴趣,而且鱼的眼睛很好使。其中,肉食性鱼类的视觉绝大部分都是很好的,他们对动态的生物很敏感。鱼虾蟹之类的东西如果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动了几下很快就会被直接捕食掉。即使他们不动,肉食性的鱼类也可以观察出其轮廓,将其捕食。
当蚯蚓被挂在鱼钩上时,因受到皮肉伤害,蚯蚓会拼命痛苦挣扎,在平静的水底下,附近的鱼看到有猎物在摆动,多数都会被吸引过去。
气味鱼类其实也有嗅觉,仔细观察它们是有鼻孔的,但是这个鼻孔不能用来呼吸只能用来察觉味道。
如果是长期生活在黑暗环境中的鱼类,视觉快要退化了的话,他们的嗅觉就会显得格外重要。基本上每种鱼类都有嗅觉,而且都很灵敏,可以闻到食物的味道,配合着视觉去寻找食物很快便能饱餐一顿。
好比如,红******鱼的嗅觉极为灵敏,他们可以在水域中察觉到一亿分之一的虾存在,这差不多就相当于你在一个标准的奥林匹克游泳池中感受到了五茶匙的量。
同样地,当蚯蚓被挂在鱼钩上时,伴随着它挣扎扭动的身体,就容易散发出一股腥味,极其小的腥味也能进入附近鱼群的鼻孔中,从而引鱼上钩。
总的来说,用蚯蚓当鱼饵,成本不高,也不难找到,因此很多钓友会把蚯蚓作为第一选择。这跟蚯蚓是否生活在水里,鱼是否见过蚯蚓这些问题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