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存最大型的保存完整的城墙是

人气:366 ℃/2023-06-06 02:57:08

我国现存最大型的保存完整的城墙是西安明城墙。西安城墙位于西安市中心区,是明代初年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呈长方形。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中世纪后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

明代扩建后的西安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周长约13.7公里。古代武器落后,城门又是唯一的出入通道,因而这里是封建统治者苦心经营的防御重点。

明城墙不仅是中国的第一大城墙,更是世界第一大城墙,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都很高。

需要注意的是,广义的西安城墙包括西安唐城墙和西安明城墙,但一般特指狭义上的西安明城墙。

我国现存最大型的保存完整的城墙是哪个

这里的城墙历三次战火没能湮没,却在后来的三次劫难中险些被摧毁

躲过三劫的西安城墙

大雁塔和城墙都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现在位于市中心的城墙,建于公元1370年的明朝,是以6世纪隋唐时的皇城墙为基础扩展形成的,因此西安城墙有1400多年历史,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

西安城墙呈封闭的长方形,四周长13.74公里,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墙体以黄土为主,加少许石灰、细沙、麦秸节,和水调和,分层夯打。城墙内的古城区面积11.32平方公里,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让人有置身长安古城的穿越感。

城墙是冷兵器时代的防御体系,所以建有完备的军事设施,城墙之上平整宽广,每隔120米建一座凸出墙外的敌台,台上建敌楼,全城共有98座。古时冷兵器的效射程也就60米,两个敌台齐射正好是120米。城墙顶部的垛口共有5984个,是射箭、瞭望用的。为了防止人车往来时跌落,内墙边沿建有女儿墙。城墙的四角有角台,西南角的圆形角台是保留了唐朝时角台的原状,其它的角台都是方形的。

(城墙与护城河)

明代城墙只有4座城门,东为长乐门、西为安定门、南为永宁门、北为安远门。每座城门由吊桥、闸楼、箭楼、瓮城、正楼5部分组成。城墙外的护城河,与坚固的城墙和城内的瓮城构成三道防线。解放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先后又增开14座城门,现在共有18座城门,分别按照现代文化、历史命名,也没有了以前那种防御功能。

西安城墙从公元6世纪以来多次在原址上修建,每一次修建都将历史遗迹包裹其中,因此又有人说,从城墙外往里能挖出五代来,可以从现代能挖到1400多年前,这一点都不夸张!

城墙是西安人的乡愁,是历史的见证。它是军事防御工程,不免就要经历战火的摧残。明末以来近400年间,它就历经了三次战火,饱经摧残却仍绵延至今,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第一次在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破潼关,围攻西安,军心涣散的明军打开城门投降。李自成入城时看到东城门上“长乐门”几个大字,引起了他对皇帝的愤恨,命人点火烧了东城门城楼,后来又烧了南门城楼。这两座城楼在清顺治年间才得以重建。

第二次是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新军攻入西安,在攻击北城门时,清兵的弹药库被击中,清兵全线溃败,北城门城楼也在这次战火中被彻底烧毁。

第三次是是军阀混战时期,史称“二虎守长安”。1926年春,北洋军阀吴佩孚的手下刘镇华,率10万大军由河南入陕,破潼关后把西安围个水泄不通。当时城内督办李虎臣和二师师长杨虎城的人数不足一万人,全城40万百姓和将士以城墙为屏障顽强抵抗,相持了8个多月,丧心病狂的敌军放火烧了城外10万亩麦田,冲天的大火烧了五六天,城内饿死两万多人。国民政府派冯玉祥解了西安之围。这次全城的守护战中,城墙多处被毁,南门也失去了箭楼。为了纪念这次战斗,在解放后修建的城门中有一座被命名为“玉祥门”。

城墙虽老,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三次战火都几乎让它湮没,而它却承载着历史,向人们讲述着过往。城墙是西安文化的符号,更是西安人的乡愁。人们喜爱城墙,与它一起生活,更拚力地保护,才使城墙不断地焕发着古老的青春。这也从城墙的“三次劫难”中得到了印证。

1950年初,西安进行了建国后第一次城市规划,为了进行城市新建设,有人提出拆除古城墙。在这一时期,正是全国进行“清除封建堡垒”运动,许多著名城市的城墙都是这时候被拆除了,连北京的城墙也没能幸免。当时在西北局主持工作的习仲勋请专家开会论证,广泛地听取意见,最后果断地决策:城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不能拆,而且还要加以保护!西安城墙挺过了这一关,被完整保留了下来。这可以说是西安城墙的第一次劫难。

(古老与现代相交融的西安)

第二次劫难是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又有一种声音响起,说城墙已经成为日益发展的阻碍,把陕西的落后归绺于城墙,有一种说法是,人家都在开放,陕西人却在建墙把自己围起来!要求拆除城墙的声音越来越响。

当时的西安市市长张铁民愤怒地说:“老城墙没有毁于日军的轰炸,难道要毁于我们自己的铁锨吗?”在他主持下制定了《西安历史名城保护规划》,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城墙保护和维修。又开展大规模的修缮,梳理护城河,建设环城绿地。这一行动得到了西安各界的支持,市民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又使城墙焕发了古老的青春。这是解放后第一次对城墙及周边景观的全面的整修。

第三次劫难是2010年,老城墙在资本的面前又经历了一次险情。在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有人看好城墙的商业价值,要投资120亿元,大力开发会所、夜店、时尚品店、酒吧、汽车店、歌厅等等,以利于旅游,要让老城墙换上现代化新颜。

此方案一出,社会上舆论哗然。面对一片反对声音,商业机构并没有停止运作。直到这年9月份,曾担任西北大学校长、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陕西省社科联主席的张岂之先生,在陕西省社科联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呼吁:西安城墙是历史留给子孙的宝贵财富,对城墙的开发必须慎之又慎!这一呼吁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反响,最终让西安城墙又躲过了一劫!

(城墙一角)

应该感谢这些有识之士的挺身而出,让西安城墙躲过了一次次的劫难,每一次的劫难,都足以使城墙湮没于历史。今天,我们在城墙上转上一圈,古老与现代交融的西安美不胜收,向城里看是古老的辉煌,向城外看是发展的生机。文化给这里带来丰厚回报,是尽人可感可知的,这就是老城墙的魅力所在!

现代城市越建越新,人们在感观上得到暂时的满足后,总感觉缺点什么!缺什么呢?那就是乡愁!你生活过的地方无时无刻不在在变化,日新月异是中国的建设速度,同样带来的焦虑却充满你的生活!当我们慢下来,享受生活时,却发现你的幸福感却没了,找不到乡愁是我们最大的缺憾!不是吗!

告别1400年的城墙,惜别古老的西安,沿着黄河向北,我的下一个目的地是陕西的黄陵县,去拜谒“人文始祖”,这就又穿越到了5000年前。

(声明:文章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疑义请联系本人)

推荐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