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和娃娃鱼是同一种物种。娃娃鱼是大鲵俗称,因为它的叫声和小孩子的哭声很像,所以才被称为娃娃鱼。大鲵一般生活在淡水中,身体的颜色会根据环境的不同,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大鲵是肉食性的动物,主要以水生昆虫、鱼、蟹、虾、蛙、蛇、鳖等为食。
大鲵是一种体型较大的两栖动物,体长一般在1米左右,重量在20-25千克之间。
大鲵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涧溪流中,一般会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
最新发现!中国“娃娃鱼”其实是五种动物
“娃娃鱼”是中国大鲵的俗称,因叫声似婴儿啼哭而为人所熟知。长期以来,人们以为中国大鲵只有一个物种,而中国科学院的专家近年研究发现,中国大鲵至少由5个物种(有可能为8个)组成,若基于“中国大鲵一个物种”的保护措施不及时调整,小种群物种或将面临灭绝。
中国大鲵生活照 (罗伯特·墨菲摄)
这一发现源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科院动物进化与遗传前沿交叉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车静、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院士及该所特聘研究员罗伯特·墨菲领衔的研究团队研究。北京时间今天(22日)零时,国际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报道这一成果。
国际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在线发表
学术期刊《科学》官网报道
“娃娃鱼”是中国大鲵的俗称,它不仅是中国特有珍稀野生动物,也是世界现存两栖类中体型最大的物种,体长可达2米。中国大鲵与日本大鲵及美洲大鲵,共同组成了两栖类中的隐鳃鲵科,该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侏罗纪时代,因而中国大鲵在动物演化历史上具有极高的进化独特性,在全球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堪称“水中大熊猫”。
2000年,罗伯特·墨菲及其合作者首次发现中国大鲵的黄山种群具独特的分化。考虑到两栖类的习性,容易隔离分化,而中国大鲵分布范围也较广泛,又经历了较长的演化历史,“全国范围内中国大鲵不同地方的种群是否存在显著的分化?”“目前的保护策略是否得当?”等问题成为研究者开始该项研究的源头。
“制定保护措施,物种是最基础的分类单元。中国大鲵缺乏显著的外部性状差异,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物种。”车静解释,过去在保护区划分、人工养殖、增殖放流等一系列保护措施中,并未对不同地方的种群加以区别对待。
自2007年开始,经过多年的努力,车静带领的昆明动物研究所团队及其合作者,在全国范围内共收集到70个野生和1034个来自养殖场的中国大鲵身体组织样品(多为皮肤脱落和口腔刮取的组织样品),进而对其野生和养殖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
基于线粒体片段、简化基因组SNP、微卫星数据,中国大鲵系统发育关系和遗传结构。
A. 基于线粒体基因片段,构建的野生种群(A-E)及4个养殖个体(UI, U2)构建的系统发育关系。B. 野生种群的分布点;饼图颜色对应图A中线粒体支系;右下角为基于简化基因组SNP数据的群体结构(最适K=5),颜色对应线粒体支系。C. 养殖种群的样品采集点;饼图颜色对应A中线粒体支系;右下角为基于微卫星数据的群体结构(最适K=1. 这里显示第二最适K=3)。
研究发现,中国大鲵并非单一物种,目前研究数据支持至少5个物种的划分,包括陕西种、四川种、广西种、贵州种和安徽种。另外,在养殖场种群中还意外地发现了另外两个独特的支系,加之记录分布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种群,推测中国大鲵有可能高达8个物种,该推测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及研究。
在对养殖场随机取样分析中,该研究发现全国养殖场有78.82%的个体是“陕西种”。外,以贵州省为例,通过微卫星数据分析显示,随机取样的100份养殖场个体虽然有不同的母系来源,但是核基因水平已经混杂为一个物种。换言之,不当的保护很可能加速物种的灭绝。
“在这样一个备受关注的大型两栖动物中突然发现如此多的隐存物种是令人震惊的,该发现对于中国大鲵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车静说,基于“中国大鲵是一个物种”的保护措施若不及时调整,不仅有的物种不能得到保护,还很容易使小种群物种受到其它物种的基因侵蚀,甚至被取代,造成巨大遗传资源损失甚至物种灭绝。
记者:王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