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包括据实摩写,通过人物的外貌和言行表现嘲讽之情,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通过人物前后相悖的语言行为相对照,合理的夸张、戚而能谐、婉而能讽等。
《儒林外史》所写内容假托明朝,实为清朝,而且十之八九的人物都实有其人。它真实地描绘了康雍乾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沉浮,理想的倡导与破灭,出路的探索与追寻。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之中,运用朴素、灵活、幽默的本地方性的语言,撰写了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
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行为。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吴敬梓,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字敏轩,安徽全椒县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代表作是长篇章回体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批评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士人灵魂的腐蚀毒害。《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它奠定了我国讽刺小说的基础。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第一、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作者往往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甚至完全矛盾的态度,造成强烈对照,从而产生喜剧效果。如,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描写就尤为鲜明。中举前他称它为“现世宝”,“癞蛤蟆”,中举后称他为“贤婿老爷”“天上的文曲星”。对他外貌的描述也不同:中举前说他“尖嘴猴腮,不三不四”,中举后夸他“才学高,品貌好”。
第二,运用艺术夸张,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比如,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一巴掌,再也回不过手指来,都是寓讽刺于夸张之中。
第三,吴敬梓用幽默而又带着冷嘲热讽的笔调,写出了当时人们的趋炎附势。同时也抨击了当时的科举制度,反映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