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热。民间有“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的说法,即如果立秋时间在上午,则天气凉爽,立秋时间若在下午以后,天气还要热上一段时间,早秋指的是0点~12点这一时间段,晚秋指的是12点~24点这一时间段。
秋是一年四季中夏后冬前的季节,是谷熟、收成之季,传统上以二十四节气的“立秋”作为秋的起点。
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湿度等趋于下降或者减少,自然界中的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秋季的节气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秋天气候干燥、温差不定。
“早秋丢,晚秋收,中秋热死牛”今年哪天立秋?是早秋吗?早了解
立秋可是农民十分关注的一个节气,可不只是因为它代表着秋季的到来,炎热将成为过去式,同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立秋后很多的农作物也要迎来收获了。
对于农民来说,辛苦了大半年,期盼的就是秋季农作物能有一个好收成,这样一家人才能吃饱肚子。而且古人经过长期观察还发现,通过立秋节气还能提前预测一下当年粮食收成的好坏。
比如农谚“早秋丢,晚秋收,中秋热死牛”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今年是哪天立秋,是“早秋”还是“晚秋”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立秋节气的简介立秋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在过去民间也认为它是秋季的开始。古人观察发现当斗指西南,也就是太阳到达黄经135°时就交立秋节气。
因为二十四节气都是根据阳历来的,所以立秋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公历8月7-8日。
不过值得一提都是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但是“秋”却并不是指秋天,而是指“禾谷成熟”的意思。
因此到了立秋节气的时候,天气依然还是非常闷热的,它是仅次于大暑、小暑第三热的一个节气。何况在立秋节气的时候,还是处于“三伏天”的中伏,所以这个时候依然是很热的。
但是立秋节气的时候,古人认为阳气渐收、而阴气渐长,它是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因而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在古代就有在立秋节气的时候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立秋早晚如何区分?前面既然说了立秋节气是在每年的阳历8月7日-8日之间,那时间基本就是固定的了,那为何又说立秋有早晚之分呢?
这是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在我国民间盛行的是以农历为主,特别是农民都是根据农历来安排农事劳作的。
而立秋节气在农历的日期每年都是不同的,并且跨度还挺大,有些年份在六月份,有些年份则推迟到七月中下旬了,这样立秋就有早晚的区别了。
古人就规定了如果立秋在农历的六月份下旬,那么当年的立秋来得就偏早,它就是“早秋”。而如果立秋节气是在七月上旬,那它就是属于“中秋”。而立秋节气是在七月的中旬,则当年立秋来得比较晚,因而就是“晚秋”了。
古人之所以把立秋研究的如此深入,因为立秋在一年中不同的月份,也对农业、天气等方面是有影响的。
比如前面所说的“早秋丢,晚秋收,中秋热死牛”,它的意思就是说如果当年是“早秋”,那么农作物就要遭殃了,即粮食收成不好。
而是“晚秋”的话,则农作物都会迎来大丰收,至于“中秋”的话,那预示着当年的夏季会很热,而且立秋以后秋老虎也很猛。
其实不只是这一种说法,在民间还有很经典的一句谚语:“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它说的意思差不多,立秋来得很早的话,当年的早熟和晚熟的农作物收成都不好。而立秋来得晚的话,那么不仅早熟作物会丰收,就连晚熟的也会大丰收。
其实吧,古人把立秋分为早晚,这种细分的方法也是有其道理的,包括前面所介绍的农谚也是如此。
因为如果立秋来得早的话,就意味着当年的秋季来得早,而农作物的生长是需要足够的光照和温度的,立秋早就意味着冷的早一些,如此一来就会缩短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而生长周期不足,肯定对其产量有影响。
而相反,立秋来得晚的话,那么就大大确保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无论是早熟的还是晚熟的农作物,有足够的时间生长了,那么营养更充足了,自然产量也就有保障了。
而且古人还观察到了,立秋节气的早晚,还能预测后面的天气炎热与否,比如“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它就是说如果是在农历六月份立秋了,属于早秋的话,那立秋后不久天气就变凉快了。但立秋晚的话,立秋后秋老虎还非常的猖狂,依然还是酷热难耐。
而今年的立秋是在农历六月二十二日,根据老祖宗的说法它就是属于“早立秋”了,这样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那就是早立秋的话,立秋后不会热太久,但是农作物的收成就不会太好,因为“早秋丢”。
对此,你们怎么看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