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蜗牛有一个外壳,下雨的时候可以把身体收缩到壳里面。蜗牛壳像蜗牛永久居住的房子,其主要作用是保护蜗牛的身体与内脏,不但可以遮风避雨以及避免蜗牛体内的水分过度散失,还可以躲避敌害。
蜗牛是一种昼伏夜出的动物,喜欢在阴暗潮湿、疏松多腐殖质的环境中生活,对环境反应敏感。
蜗牛喜欢钻入土质疏松的泥土中栖息、产卵、调节体内湿度和吸取部分养料,比较惧怕阳光直射。
蜗牛对冷、热、饥饿以及干旱有很强的忍耐性,当外壳破损时,能够分泌出某些物质来修复肉体和外壳。
不管几岁,童心万岁:让孩子保持好奇心,充满想象力
文/澳贝格格
童心包括好奇心和想象力前两天看到一个视频:下雨天,一个萌娃给蜗牛撑了半小时的伞,理由是她觉得蜗牛很可怜,因为下雨了,它爸爸妈妈都没有来接它回家。
我想这萌娃的妈妈一定是一个充满童心的妈妈,只有拥有一颗童心的人才能容忍孩子干这种“傻事”,并在旁边默默地等待,而且一等就是半个小时。最后,连催孩子回家的理由也那么童真——蜗牛已经到家了,我们也可以回家啦!
没有童心的父母肯定会笑孩子:“傻瓜,蜗牛是不用撑伞的,走,回家!”
没有想象力的父母肯定会说:“蜗牛一直在它的家里,因为它的壳就是它的家,走了走了,我们回家了。”
现在马路上,越来越多的是孩子们背着书包匆匆赶补习班的身影,很少能看到孩子为了一朵花、一棵树、一只蜗牛而驻足观察的场景。
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孩子都很厉害,一个个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背起古诗那是张嘴就来,做起奥数那是有板有眼,没有个钢琴8级证书、跆拳道黑段腰带、不懂个几国语言都没法在儿童界混了。孩子们都看起来那么优秀,但是却总觉得少了些他们这个年龄应该有的童心。
童话大王郑渊洁认为童心包括好奇心和想象力,我深以为然。
其实每个孩子出生之后都自带童心——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对世界的未来充满想象。但是有很多孩子渐渐对新鲜事物失去了兴趣,没有了当初的灵动,这跟父母没有及时满足他们好奇心有很大的关系,孩子们没有从好奇心和想象力中享受到乐趣,也就停止了好奇,不再敢天马行空的想象了。
为什么要让孩子保有好奇心和想象力比尔·盖茨的爸爸老盖茨写过一本书,是一本关于怎么教育比尔·盖茨的书,书中提到:作为父母,如果能将孩子的好奇心保留到40岁,您就能给成功人士当爹娘。
好奇心和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好奇心和想象力涵盖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了世间万物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也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对孩子来说,想象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能,儿童的想象力甚至比成年人还丰富。孩子的想象力由好奇心所引发。幼儿期是好奇心表现最为丰富的时期,孩子对新奇、强烈、富于运动变化的事物充满好奇,如果能把握住这一关键期,充分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必将对孩子未来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父母如何做才能让孩子保有好奇心和想象力1、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父母的态度很重要
其实所有孩子本身都有很强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所以在他们小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他们问“小狗为什么有尾巴?”、“为什么树那么高?”、“为什么月亮一会小、一会大?”等问题。
在喜欢问问题这一点上,孩子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父母的态度。
有些父母要么回避问题:“你还小,等你长大了,多读书,就动了。”
要么直接用手机去查标准答案,并告诉孩子:”不要胡说八道,应该是这样的……”
要么粗暴拒绝:“哪来那么多为什么!没看我正忙吗?一边玩去!”
这三种回答,尽管前者和颜悦色,但却无法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而中者虽然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却只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无法开启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后者更不用说了,态度很恶劣,直接扑灭了孩子心中好奇的火苗。
孩子的好奇心被扼杀,智力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在遇到问题时,一旦孩子不能马上从大脑里搜集到父母眼中的正确信息,就会条件反射般地回答“不知道”,孩子的想象力、观察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大大减弱——这些能力的发展往往跟随孩子“为什么”的提出与解决而发展。
我们应该细细解答,循循善诱,引导孩子思考问题的答案,并不断引导孩子提出新的问题,不断深入思考。这样不仅满足了孩子的求知欲,还启发了孩子问“为什么”的愿望,促使孩子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不断提升。
2、父母不要拿标准答案来强迫孩子回答“知道”或“不知道”。
还记得我们以前读书的时候,每本书的最后都附有的所谓“答案“吗?
很多时候,当我们不知道某题答案时,我们习惯性跳过去,或者直截了当说”不知道“,逼急了就干脆去翻看书后面的标准答案,因为有个标准答案的存在,让我们不再愿意花时间去琢磨为什么,表面上我们得到了问题的答案,但实际上我们失去了对问题更多深入的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万事万物不是只有”知道“和”不知道“这两个选项,我们还可以让孩子选择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想象。
比如孩子问“气球为什么会飞上天?”
我们不要告诉孩子:“因为气球里面装了氢气,氢气比空气的比重轻,密度小,所以,气球能够飞上天。”而是应该启发孩子自己思考“为什么”,于是孩子的答案就会变得丰富多彩了,有时候回答“气球飞上天去捉小鸟”,有时候回答“气球要去跟星星做游戏”‘更有时候回答“气球要去云朵里睡觉。”……想象力自然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其实,在孩子问为什么这一过程中,重要的不是孩子能够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要对世界保持一种强烈的好奇心,能够开拓思维,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当孩子学会问“为什么”,世界上就是他开始了主动思考,开始有了更高等级的思维活动,对想象力乃至智力必然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自主思考。
还有一些需要创造性的事情,比如拿画画来说,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是在孩子画画的时候,父母总是习惯性说:“你这小房子、小火车……画得真像。”
有童心的父母会这样说:“你画得真好!我看到了……你能给我讲讲你画的是什么吗?里面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吗?“
“真像”和“真好”,听起来差不多,都是对孩子的表扬,但是评价标准却有着天壤之别。
“真像”就是把孩子框定在了一个标准答案里,孩子只会去死记硬背标准答案,不会自己思考,如果不知道答案,宁愿老老实实回答“不知道”,也不会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而“真好”只是根据孩子自己的兴趣,天马行空就行了,这毫无疑问培养的是孩子的现象力。
“标准答案“这种死板守旧的教育方式,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会让孩子原本可以天马行空的想象空间封闭起来。
3、玩创造性游戏的时候,让孩子自己去创造游戏规则
孩子在幼儿时期,大多都喜欢玩一些创造性游戏,比如过家家、搭积木、影子游戏等一些需要奇思妙想的游戏,有些父母虽然也经常鼓励孩子玩这些游戏,但却更喜欢给孩子定下游戏规则。
就拿“过家家”游戏来说吧,有些父母在陪孩子玩的时候,往往会干涉孩子的行为,给孩子设定好故事情节和走向,让孩子按照“剧本”演绎。结果自然是演绎得完美无缺、天衣无缝,但是不得不说,这个游戏的功效是“事倍功半”,因为孩子只是僵硬地演绎了父母设定好的情节,整个过程中,都是“听指挥”的,根本不需要自己动脑筋思考,就如同提线木偶一般,又怎么可能从中获得更多东西呢?
有童心的父母则会让孩子自己掌握游戏,把决定权交给孩子,让孩子当编剧和导演,父母只是在旁边当观众,在孩子需要的时候,适时出现提供帮助,然后智慧地退出。把”生杀大权“都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处理,自己思考怎么做,让游戏按照孩子们想象中的剧情发展,切不可喧宾夺主。
这些创造性游戏都得益于孩子们超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这些游戏又会反作用于孩子,经常玩这类游戏,孩子的思维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使想象力和创造力大大提高。
好奇心和想象力在对世界感到好奇,并发挥想象的过程中,孩子们能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全新感觉,而这种新鲜感会引导孩子渴望去探索更多的未知空间,并会慢慢形成一种类似“梦想”、“追求”的信念,这样的孩子往往比一般孩子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如果父母本身就能保有童心,那么相信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会得到很好的保护,毕竟,不管几岁,童心万岁!
——END——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删除
关注,了解更多育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