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一般不怕冻。酱油主要成分为盐,即氯化钠,当氯化钠的浓度为29%时,冰点最低为零下21.2℃,当氯化钠的浓度为42.7%时,冰点最低为零下55℃,大多数地区的温度达不到其冰点,所以酱油不怕冻。
酱油是一种传统调味品,以大豆、脱脂大豆或黑豆、小麦或麸皮为原料,加入水、食盐酿造而成,色泽呈红褐色,具有独特酱香味,滋味鲜美,起到增味提鲜的作用。
在古代,酱油是由鲜肉腌制而成的,与现今的鱼露制造过程相似,流传到民间后,人们发现味道与大豆制成的风味相似,而且成本便宜,所以逐渐用大豆代替鲜肉制作。
酱油除了有食盐以外,还有多种氨基酸、糖类、有机酸、色素及香料等成分,主要以咸味为主,按照颜色可以分为老抽和生抽,平常放置在阴凉干燥处保存为宜。
“浦楼”酱醋我的最爱,文庙南广场等你来,领白汤酱油抽大奖
本人虽祖籍在江苏无锡,但打小就随从戎的父母生活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边疆,自小就吃牛羊肉长大,对调味的酱油和醋自然而然就情有独钟了。从生活和生理上讲,酱油和醋不仅有消毒灭菌的功能,还具有美容和保健的功效,以及帮助食道消化的作用,我的恋醋和酱油情结从小就那么根深蒂固了。
记得那是四十年前,那时我还是个刚刚懂事的孩子,妈妈炒菜时需要酱油,让我拿瓶子去附近小卖部去打酱油。一进门,营业员问:“你有票吗?”那时无论买什么都是凭票购买的,因为年龄小,母亲也没提醒拿粮油酱油和醋票,只好空瓶而归……
三十年前,一次我到海南开会,会议期间组织者安排有半天时间参观市区、去免税店购物。我在免税商店意外地发现货架上摆着几个品种的江苏酱油和陈醋。起初,我以为自己眼睛出了毛病。我揉揉眼睛,没有看错呀,上面明明写着“浦楼”的字样,商标的颜色和文字都没有问题。于是,我问售货员:“那酱油和醋卖吗?”售货员很奇怪,说:“卖啊,不卖摆到这儿干什么!”于是我在数千公里之外的海口市,买了两瓶“浦楼”老陈醋带回了淮阴。后来才知道,当时那阵子各地的商品奇缺,为了互通有无,省与省之间纷纷用自己的特产,换取对方的紧缺商品。江苏市场上难以看到的白糖,老淮阴人就用自己非常喜欢的“浦楼”酱油和醋换取。其实那时“浦楼”酱油和醋在淮阴非常紧俏,海南人却在不紧不慢地享用着,这就出现了“浦楼”酱油和醋在淮阴有时买不到,却在数千里之外的海口摆满了柜台。
十好几年一个春节前,我受无锡老家亲戚之托,带了两个5斤塑料壶,准备到淮安轮埠路上最有名的浦楼酱醋厂门市打酱油和醋。连外地人都知道,中华老字号——浦楼酱醋厂的“浦楼”酱油和醋冬天不冻、夏天不腐,是上等的好产品啊。可是,到那一看,店门紧关。我站在那里又傻眼了,咋回事儿了啊?后来旁边一位大妈告诉我:来这儿买酱油和醋得早早排队,因为这里的产量有限,每天够卖到上午十点左右,卖完就关门。
第二天早晨,我六点就赶到那里,没想到还有更早的,已经排了长长一排了,有用塑料桶排的、有用板凳排的、还有人直接站在队里的……更有一位来自几十公里外洪泽的曹先生,拎了两个能装好几十斤的大桶排在队列中,让人望而生畏!我急忙排上队,还好,排到九点半到我这儿,终于打上了两壶正宗“浦楼”老陈醋和酱油,心满意足地打道回府算是完成了无锡老家亲戚之托。
现如今,无论是商场超市,还是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酱油和醋品在货架上琳琅满目,丰富多样,改革开放四十年,各种酱油和醋与很多商品一样都不是什么紧俏品了,变成了日用品,和三十年多前商店中那贫乏的、单调的商品形成了鲜明对比。每次逛商场、超市,我会情不自禁地细看调味品货架上各种包装的醋和酱油,真是应有尽有:有袋装的、瓶装的、有壶装的、还有各式精美的礼品盒,而知名品牌:“浦楼”、“海天”等等更是耳熟能详。我在感谢改革开放带来硕果的同时,更觉得此生已经与酱油和醋结下不解之缘,最爱故乡“浦楼”酱醋!
图片:都市前沿。作者:海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