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考勤机可以替打卡吗?今天就跟小编来看看吧。
人脸识别考勤机一般是很难替打卡的,因为它采用的是人脸识别技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从视频中提取人像特征点,利用生物统计学的原理进行分析,并建立人脸特征模板,需要识别人脸才能进行打卡。
拓展小知识:人脸识别考勤机的功能特点
1.采用人脸关键区域定位的方法,其准确度高,安全性好。
2. 一般采用专用双摄像头,属于准三维人脸识别技术,识别性能大大超过二维人脸识别,算法复杂度远低于三维人脸识别。
3.识别性能不受环境光线的影响,可靠性好。
4.可通过U盘上传用户姓名列表,下载门禁考勤记录以及照片。
5.可通过TCP/IP网络设置设备状态,以及上传下载信息;网络通讯数据加密。
6.自然性,识别方式和人类进行个体识别时所利用的生物特征相同。
7. 完全非接触,可避免细菌传染,更加健康卫生。
8.语音提示,真人发声提示面像是否验证成功。
9.可独立使用,无需连接电脑,即可完成人员登记、人脸考勤、存储记录等功能。
其它注意事项:
不过有的品牌的刷脸打卡机性能有限,可能可以通过照片、眨眼睛的视频来作弊替打卡,不过这是违法公司规定的,建议不要这样做。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走进《家园》,聆听非遗传承里的家国情怀
6月13日,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呼和浩特市广播电视台以打造呼和浩特市大青山非遗小镇为原型(蓝本),制作播出了五集广播剧《家园》,讲述了内蒙古地区非遗传承、“活化”以及历史遗存挖掘的故事,体现出当地文化发展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非遗呈现“年轻态”,在新时代持续焕发着生机和活力。
走进《家园》,聆听非遗传承里的家国情怀 ——评广播连续剧《家园》
长篇广播剧《家园》是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贾宏伟打造大青山非遗小镇的事迹为原型,讲述了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动人故事。大青山非遗小镇是青城人假日旅游观景打卡首选地,在《家园》中,非遗小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的身份惊艳了众人。走进《家园》营造出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氛围,享受一场与众不同的文化盛宴,感动于一份对艺术的坚守、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5月25日该剧在呼和浩特文艺广播首播后,立刻引起听众的广泛关注。
多线牵引串起非遗保护传承的动人故事。广播剧《家园》艺术再现了皮画技艺的非遗传承人贾宏伟打造大青山非遗小镇,让非遗小镇成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共有精神家园的故事。主人公带动周边各民族非遗传承人共同研习、传承、创新、发展非遗项目,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一方经济发展、促进人民富裕的成功实践,听来倍感振奋。《家园》的故事甫一展开,就进入“非遗进校园”的非遗项目展示的场景中,一时间爬山调、八角鼓、二人台、口簧、马头琴等多个内蒙古自治区地区流行的艺术形式轮番闪现,各种婉转的声腔、变化多姿的音调极具冲击力,让听众不由得为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内蒙古长期文化融合形成独特、丰富的艺术门类而赞叹不已。
在剧中也展示了部分非遗面临产品没市场、传承“断档”等难题,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式,主人公不仅接过了父亲手中的皮画技艺,在更高的艺术院校深造后,发展实业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妻子、母亲积极投身非遗项目的挖掘整理。在长期实践中,他深入挖掘和不断提炼非遗内涵,使其适应时代发展,展现了新时代非遗传承人对责任和使命的理解和作为。剧集中非遗项目传习、文旅融合、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生态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等一个个故事恰似一颗颗珍珠,由一条“非遗传承和发展”的主线串起,形散而神聚。剧中人物塑造饱满、剧情充满冲突矛盾、地域色彩浓郁、艺术层次丰富,随着剧集的推进,一幅民族地区的风光画在听众面前徐徐打开,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美好画面在声音里生动呈现。
从精准脱贫到乡村振兴的担当作为。大青山非遗小镇坐落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北端大青山南麓的段家窑村,在规划建设大青山非遗小镇时,有知识、有文化、有经验、有眼界的主人公怀揣传承发展非遗项目的理想和情怀,走进了段家窑村。他把先进管理理念带到乡村,把文旅融合发展理念、现代生产要素引入乡村,把更多的就业岗位留给农民,同时,改善村容村貌、移风易俗、引领文明村风,倡导环保理念、打造美丽乡村,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新非遗产业,为群众增收拓宽门路。他和当地百姓共同努力,实现乡村振兴。在剧中,乡亲们因煤改电、煤改气增加经济负担,对乡村清洁能源替代非常抵制,后来采取“政府补贴 企业承担 个人负担”的形式解开了人们的心结,调动起参与的积极性。作品用真实的故事提供了公共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成为乡村振兴的活教材,让广播剧《家园》成为叫好又叫座的佳作。
传承民族文化的大胆探索。《家园》中有着主人公传承发展非遗技艺的理想和情怀,更有着实现理想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具体实践。在剧中,听众见证了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扶持帮助下,大青山非遗小镇“呱呱坠地”,承载着厚望,一路跌打却能长得更壮、走得更稳。
剧中,既展示了政府文旅部门依托“非遗小镇”承办一些文化推广活动,在节气和节日等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开展非遗民俗活动,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底蕴,体现了文化自信;又有面对不同群众开发、设计不同活动项目,多角度去宣传非遗项目;又将项目集中到“传习所”里,拓宽传播渠道、形成规模效应,让大家抱团发展;还有通过“活化”的形式,为非遗项目提供更多展示、销售场所,打开发展空间;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支持重要非遗项目活化传承发展工程,为古老技艺注入崭新力量……众多的形式,让听众了解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和保护“非遗”传承。在剧中,不仅有爬山调、马头琴等犒劳耳朵的非遗艺术,还展示了布艺、丝编、青城糖画、毡羊毛手艺等活色生香的艺术门类,涵盖生产生活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呈现着蓬勃发展的新态势。
正是有了“踏石有印、抓铁留痕” 的得力举措,让传统刺绣、太平鼓、民间木嵌技艺、胡笳、赛罕剪纸、核雕技艺等大批非遗项目能重新走入公众视野,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在剧中,传统的“非遗”正被赋予当代审美内涵,重回生活。
广播剧《家园》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品以非遗传承为切口,把蕴含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神魅力呈现出来。用声音展示中华民族“非遗”独特的文化标识、精神气质,更好构筑传播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作者:郝世秀)
来源: 新华社客户端内蒙古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