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能力的基础是情绪管理。人的一生,其实都在和爱打交道,父母的爱,老师的爱,伴侣的爱都需要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之上,了解了对方之后要学会情绪管理,如果管理不好情绪,经常对伴侣发脾气或不理人,对方怎么可能感觉到被爱呢?
持续不断地为爱情关系努力,不管发生了什么事,都愿意停留在关系里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提升自己被爱以及自爱的能力,要善于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在合适的时刻送上你的爱。
在某些时候爱与被爱的双方都会吵架,哪一方都没有权力否定对方,只有尊重和包容才会让彼此的心更靠近一些。
用行动表达爱,用心感受它的存在
这句话看似不难理解,可我也是琢磨了好久才体味出其中暗含的点滴道理。
同在蓝天下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现如今在面对家里的留守儿童,远在他乡的父母能拿什么证明自己是真的爱自己的孩子。这不是批判,也不是责怪。过着背井离乡的生活大家都有着各自的无奈和心酸。想想在爷爷奶奶身边成长的孩子,即便是饱经风霜我们都能咬牙坚持,孩子是父母的牵绊也是荆棘中前进的动力。现实告诉我们那个年少轻狂,任性妄为的样子是不会看到母慈子孝的场景在自己身上产生奇迹。孩子今后的生活状态就是父母现状的缩影,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孩子也是独立个体的存在。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也要考虑把自己塑造成理想中更优秀的人,言传身教比说教更具影响力。
远在他乡的父母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所以爱的表达方式除了甜言蜜语,我们的所作所为言行举止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们总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很多事哄哄他就过去了,比如他在意的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到他身边?如果我们不确定就不能给孩子做出准确答复,只能说明情况希望能得到孩子的谅解。孩子也是个小大人,面对各种问题也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而这些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独立思考的能力似乎总被大人忽略,不被理解!面对需要陪伴的孩子,父母除了自责和无助,可以竭尽所能的为孩子做点什么。比如每天必不可少的电话问候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牵挂,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慢慢的孩子也会理解父母的颠肺流离。曾几何时我也陷入迷茫,我那从教八年的幼师闺蜜告诉我面对父母的离异作为幼儿园的孩子可以理解父母的做法,谁能想像大人都无法坦然面对的事在孩子那都可以得到谅解和接受。
现如今网络发达的高科技时代能把所有相关的或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同样也让天各一方的家庭受益匪浅。每天跟家人视频让漂泊游子的心里寄托得以释放,也给期盼父母归乡的孩子传递着极大的心理安慰。虽说力所能及但也好过遥不可及的幻想着衣锦还乡却什么也没做。通过视频互动了解孩子的言行举止,每天的行为习惯不能亲眼见证和纠正,至少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存在,同样也可以通过交流去发现孩子的物质需求。从而更好的给孩子带去快乐,满足了孩子的丰衣足食同时少不了想念的精神寄托。
我们心中真的有爱吗?有没有爱的能力?这个还不好说,也有人曾疑问爱是什么?在我看来爱不需要海誓山盟,也不是物质满足能替代的感情。不论是对于孩子还是大人爱只需简单的陪伴,偶尔的相视一笑也能感受彼此的心意,简单的靠近彼此拥抱就能体验的温暖。心中有爱不是一味地享受他人带给自己的关心呵护,同样也需要付出同等的关爱,哪怕只是问候都要行动起来,才不负有心人的辛苦付出。爱的能力首要体现肯定是自爱,自尊,自重,自信!可不是自恋哦!一个连自己都不爱惜自己的人还谈什么爱别人?与其说是爱别人,还不如诚认只是想从别人那得到缺失的父爱或者母爱。正因为爱需要用行动来证明用心去体会,所以爱就是活灵活现的动词,它需要日常互动才会出现。日常闲聊、日常相伴、日常互动、日常打闹……人是感情动物,日子久了自然就会生情,人之常情嘛!爱不是自私的占有,所以真的爱一个人是会发自内心的希望他能做更好的自己、忧郁过后不忘快乐、就算悲伤欲绝也有幸福相伴左右,世间所有的美好与他紧密连接都是最好的结局!对于孩子而言也是一样的,他终会长大,去做他喜欢的事,为了追逐梦想或长或短的离开父母,作为家长只能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