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妈妈镇隶属大竹县。妈妈镇隶属于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位于大竹县南部,东依文星镇,西邻庙坝镇,南界广安市邻水县太和乡,北靠高穴镇,全镇总面积约68.8平方公里。
秦代时期,妈妈镇属于巴郡宕渠县,于2001年由乡改为镇,现下辖2个社区、9个行政村。
大竹县,位于四川省东部、达州市南部,东邻梁平区、垫江县,西界广安区、渠县,南接邻水县,北连达川区。
达州市,也称通州、巴渠等,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全市下辖2个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中国乡镇:拥有最温暖名字的乡镇——四川省大竹县妈妈镇
在四川省大竹县,有这样一个乡镇,它的名字非常奇特,全国也仅此一个,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被誉为最亲切的镇,这就是妈妈镇。妈妈镇这个名字包含着一个美丽的故事,包含着民众对善恶美丑的明辨,也包含着进步知识分子坚持正义的大无畏精神,提起它,全镇人民无不引以为自豪。
妈妈镇原名长乐乡,据传清乾隆年间,一位姓名不详的妇女在镇上正街拐弯处(鸡神庙右侧),修建了几间木架房,开了一家客栈,专供过往客商行人食宿。她美丽、善良、热情大方,尤其对穷苦百姓体贴入微,经常解人急难,在乡民中颇有威信,人人都称呼她为“好妈妈”。后世以她所修的客栈为基点建起了街道,为了纪念她,1931年,大竹县根据广大群众意愿,将长乐乡更名为妈妈乡。从此,有了这样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妈妈场。
1947年,妈妈乡一个名叫黄楷的教师一心想讨好巴结地方权贵。乡人周本汇掌握着全县地方兵权,地主杨献安是当地“义”字号袍哥组织的“老大”,此二人在妈妈乡为两霸。黄楷向他们进言,以二人名字的最后一字,将妈妈乡更名为汇安乡。杨、周二人欣然应允。这一改名激起了富有正义感的进步人士的极力反对,他们因此遭到周、杨二人的报复和打击。新中国成立后,汇安乡被“更为原名妈妈乡,以遂民愿”。
1953年设置妈妈乡,1958年改为妈妈公社,1984年复设妈妈乡。
文革中,妈妈公社一度更名为工农公社,文革后还名为妈妈乡。
2001年6月,妈妈镇建制设立,沿用至今。如今,妈妈镇辖8个行政村,1个街道社区居委会,总人口约1.7万人,幅员面积31.65平方公里。
从地理位置上看,妈妈镇位于四川省大竹县城东南,距县城27公里,妈妈镇所在地,原是一个古老场镇,根据《大竹县志》中的记载:清初湖广移民填四川后,于清乾三十三年(1768年),禹王宫会馆建成,乾隆五十年(1791年)广东会馆“东粤宫”等六个宗庙会馆、和杨氏宗祠先后建成,间以私人建筑,逐渐形成了场镇,这就是最初的妈妈镇雏形。这六座庙宇会馆,均系是木结构建筑,正殿居中,前有戏楼,两旁厢房有走廊走楼,如印盒状。文武宫是典型的民族形式,戏楼造型艺术远近驰名,四根圆木柱直径为60公分,鼓形石墩刻有精美花纹图样。戏楼以六方形盆状盖顶,戏楼周围雕刻花草、鸟兽、人物栩栩如生。解放后,氏族会庙,划给供销社、食品站、粮站、卫生院作营业门市,禹王宫用作妈妈乡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时,所有氏族会庙都被破坏,在某些地方还能找到一些古老的踪迹。
解放前,妈妈场面积不足两万平方米,只有窄窄的一条街道,六座氏族会庙(会宫)占去一半;店铺矮小,不足五十户。街道虽然窄小,但因位于县城南端的一个三角地带,是农副产品的集散之地,每逢当场天,赶场的男女老少仍把窄窄的街道挤得满满的,显得十分热闹。妈妈镇上场口的榕树街,有一株硕大的黄角树,树龄已经上千年,树干要五六人才能合抱;树冠遮荫避日,是人们夏天乘凉的好地方。黄角树已被列入重点保护,枯木逢春,更加枝叶茂盛,是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黄角树
妈妈镇上的黄滩河发源于铜锣山脉,黄滩河水从古镇东面向南流去,贯穿乡境中部,而将全镇区域截成东西两部分:东部由铜罗山(中山),中部背斜由东向西倾斜,至黄滩河流截断。横卧的铜锣山,象端庄的兹母俯视着千百个嗷嗷待哺的丘陵;登修头(寨名)、上高峰、进福德(今名石垭)、踞梅岩,则见千家万户炊烟袅袅,沟溪交错,丘陵起伏,山川景色尽收眼底。这部分沟短而狭,平坝少,沟塝多;西部老君岩、双石灶、牛头寨、陈家庵、三星庙、石笋罐、雲池寨异峰突起,别具风格。与大石坝、黄莺岩一带连亘数里,缓缓向南倾斜,北高南低,无数条宽沟低丘经槐花、过麒麟、向北斗延伸;在黄滩河两岸形成檀谷地带,浅丘起伏,平坝穿插,望之令人胸怀坦荡。
妈妈镇槐花水库
1980年前,黄滩河水常年清澈见底,是镇上饮水、用水和夏天休闲纳凉的好去处。人民公社时期,当地政府在赖家桥修建了一座拦河大坝,建了一座小水电站,古镇人民亮起了电灯。1980年后,高穴镇麻纺厂、造纸厂大量排放污水,致使河水严重污染,给妈妈场镇沿河两岸人畜饮用水造成了严重困难。1997年秋,当地党和政府从金鸡乡老龙洞引来了甘甜的龙洞水;从此,妈妈镇饮用的是清澈、无污染的山泉水。
妈妈镇境内有七条天然小溪,迂回曲折穿流丘陵之间。建国以来历届乡镇政府,重视农业,不断改善耕作制度,推广优良品种,运用科学种田。从1956年至1978年间发动群众兴修了槐花、中梁两座水库和137口山平塘,给大地嵌上了颗颗明珠,为农业稳定增产起到保障作用。妈妈镇的辽阔土地上,一年四季是:春来金黄的菜花,夏季绿油油的稻苗,秋天黄橙橙的谷穗,严冬的苍松翠柏,把妈妈镇打扮得千姿百态,娇艳动人。
龙门古塔
位于妈妈镇槐花水库前的龙门古塔是清末年间的古建筑,它座落在水库前200米的龙门桥头,该塔全部由青石砌成,上小下大共分五层,呈八菱体状。其建筑构思精巧,极具特色,人物雕塑活灵活现,文化氛围十分厚重。其中由当地书生李献章(字峩廷)撰写的“光华龙门”和“福、禄、寿”等文字入木三分,至今保存完整。由于旧时龙门桥是重庆至大竹的交通古道,又是连接高坪寨、斜石坂、三星庙和赵家坪、牛头寨、福城寨、陈家庵、石笋罐、雲池寨等相邻村堡的枢纽,加上龙门桥下水流湍急,滩险深不可测,斜跨于桥身上方的树枝与两端的密林遮天蔽日,地形十分特殊。相传路人途经此地时有妖魔等怪事发生,于是便有了众人募捐造塔镇邪的说法(塔上目前遗留着当地人募捐的记录)。此塔是妈妈镇乃至方圆数十里地目前保存得最完整的石塔。
妈妈广场
近几年来,场镇建设发展很快,先后新修了榕树街、永新街、农贸街等新街。原来的正街、横街的矮小店铺,大都进行了重新修建,禹王宫改建成妈妈中学教学楼、教师住宿楼、学生住宿楼,均是水泥砖混结构新楼房。现在的妈妈镇,水泥地面街道平整、宽敞,新式楼房美观、漂亮。高(高穴镇)庙(庙坝镇)标美(沥青)公路,穿镇而过,有线、无线通信,基础设施完备齐全,值得一提的是占地620平方米的“妈妈广场”,是当地政府根据“妈妈场”的美丽传说,结合本地深厚的人文资源,筹资70余万元而建成的。加上附近新建成的300米沿河生态长廊,这儿便成了大家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同时也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游玩,古镇呈现出一座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