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有挂灯笼的习俗,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放置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
红灯笼是团圆吉祥的象征,在元宵节挂灯可以营造喜庆的气氛,元宵节观灯的习俗最早起源于汉朝初年,东汉明帝提倡佛法,命正月十五这一天全国都挂灯。
到了唐朝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大唐昌盛,皇宫、街道处处挂灯,还建造了高大的灯楼,人们观灯的习惯已经蔚然成风,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中国人素有赏花灯、吃汤圆、吃元宵、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元宵节,难忘当年的“秫秸灯笼”
文:朱迅翎 图:来自网络
上世纪的70年代,每年元宵节的灯会上,最悦目、最漂亮、最惹眼的还是秫秸灯笼。那个年代,沛县还没有实现旱改水,到处还是大豆、高粱、小麦、谷子、季子、玉米,产量毕竟高,种植面积最大的是山芋,农民的主要口粮。
其次就是高粱,当地农民有一句口头语,叫做“麦子低了头,高粱埋了牛”,意思是说麦子收割完毕,高粱也就起来了,大约有五六个叶片,半人多高。
我家在苏北农村的微山湖畔。百里防洪大堤下,村南庄西,一到夏天,全是墨绿色的,成片成片的高粱地。七月父亲打高梁叶时,他赤着背,下身围着一块遮羞的白布,领着我一头钻进高粱棵。
高粱地的空白处,有一片四周水汪汪的大坟头。大坟头顶端罩着一个土罐子,听说是防“天狗星”的。偶有几条水蛇窜出,阴森森的,令人毛骨悚然。
爹爹让我站在这大坟头边,不要动。爹爹打一把往腋下腋一把,腋多了,腋不下了,我便抱到路边。
“立秋三天遍地红”,这是娘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七月,高粱晒红米,一下子红了半边天。红彤彤的高梁,映红了庄户人家的笑脸。
秋后,高粱收割了,庄前村后垛起来,像微山湖的小舢板。秫秸的作用大着呢,用来烧柴、建房,院前院后扎篱笆。
父亲是个能人,他会用秫秸编制鸟笼子,蝈蝈笼,更多更美的做元宵节的秫秸灯笼。这种灯笼,比娘做的面灯、红萝卜灯、山芋灯结实,挂在院墙上,挂在门旁的家槐枝头上,我和弟弟妺妺提在手上,红红彤彤,亮闪闪,浓浓的元宵节的味道,顿时扑面而来。
父亲用秫秸做灯笼,并非易事。首先需要一把锋利的破刀。先从秫秸垛上抽出又高又粗,光亮的秫秸,然后捋掉枯叶,用破刀将秫秸破成又细又长的篾子,编织成鸟笼子,蝈蝈笼子。笼子外边用玻璃纸围上,里面放上红心蜡烛,便成了鸟笼,蝈蝈笼元宵灯笼。
此外,父亲用秫秸扎的最多还是把秫秸,按照一定的规格,尺寸,截成秫秸亭子,用长短不等的亭子,扎成传统的秫秸灯笼。一个一个摆成堂屋,灶房,桌子案板上,长宽高,按照比例,扎成灯笼框架,然后用玻璃纸一围,里面放上焟烛,奌燃,发出光灿灿,亮闪闪的光芒!
父亲将一摞摞秫栉灯笼,装进用秫栉扎成框架里!挑着背着走街串巷,高声叫卖。
几十年的光阴,转眼即逝,回忆起当年的一幕幕,仿佛就像在昨天一样。多少次梦回,面前仍是皎洁的月光,红红的灯笼,灯笼里瑟瑟的火苗,还有火苗燃烧着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