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2年是明朝。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中国上下5000千年历史朝代顺序为: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秦朝、西楚、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曹魏、蜀汉、孙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朝、唐朝、武周、唐朝中后期、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南吴、南唐、前属、后属、南汉、南楚、吴越、闽国、荆国、北汉、北宋、南宋、辽朝、西夏、金朝、元朝、明朝、清朝。
可以用口诀来进行辅助记忆,如: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中国历史朝代主要有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
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共计: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共计:5年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10年
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兴帝王莽,共计:16年
玄汉:公元23-25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3年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96年
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共计: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
十国:公元891-979年,共计: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计: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9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
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孙中山,共计:3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年-至今
中国在1912年建立民国以前,最高统治权力是以家族世袭为主的,这些世袭王族的更替构成了中国朝代。各朝代以“王”或“皇帝”为最高统治者,因为世袭相承,常称为“家天下”。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公元前21世纪,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东周推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国—秦朝,西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中国陷入分裂割据局面,五胡乱华期间,异族融于中国趋势加强,诸多民族在分立政权的冲突中逐渐汇聚。隋唐时期,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更为密切,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高度发展。宋元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经济、科技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末在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历史悠久,自黄帝部落的姬轩辕(也称公孙轩辕)时期算起约有5000年;从三皇五帝算起约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约有近4100年;从中国第一次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算起约有2240年。中国历经多次政权演变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文化、科技世界瞩目。
中国又是一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从步入文明的门槛之日起, 历代统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绩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内容不同的剧目,或名垂青史,或遗臭万年。
在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上,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创造了同期世界历史上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万里长城、大运河、明清故宫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种出土文物,无不反映出大胆、高超的生产技术
中国人民同时在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领域产生了无数杰出的人物,创造出无比博大、深厚的业绩;而包括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这四大发明在内的无数科技成就,更使全人类受益匪浅。
历史上的今天——1392年9月28日,李成桂改国号为朝鲜
1392年,“高丽王朝”三军都制使李成桂废除了亲蒙古帝国的高丽王朝第三十四代王,为了争取明朝的支持,李成桂派使臣向明朝称臣。明朝皇帝朱元璋(明太祖)取“朝日鲜明”之意,赐国号“朝鲜”,史称“朝鲜王朝”。“朝鲜”之名由此而来。
李成桂(1335年-1408年),朝鲜王朝的开国君主,出生于元朝双城总管府(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一带)。李成桂的曾祖父是李行里(后追尊为朝鲜翼祖)、祖父李椿(后追尊为朝鲜度祖,蒙古名孛颜帖木儿)、父李子春(后追尊为朝鲜桓祖,蒙古名吾鲁思不花),世袭元朝斡东千户所千户兼达鲁花赤。李成桂的母亲则是崔氏(后追尊为懿惠王后)。
李成桂的早年身世可谓是能充分反应,当时在元朝统治下的高丽现状。李成桂的父亲李子春虽然是一个高丽人,但是同时也有一个蒙古式的名字“吾鲁丝不花”。吾鲁丝不花原本是元朝治下的斡东千户所千户和掌印,但是到了元至正十六年,这个行政单位早已名存实亡,加上高丽恭愍王趁机派兵攻取了元双城总管府,李成桂的父亲吾鲁丝不花便干脆带着李成桂投靠了高丽。
李成桂自幼爱好打猎,武艺尤其是射艺高强。他二十二岁那年,即1356年,高丽恭愍王利用中国爆发元末农民起义的机会,发兵北拓领土,吾鲁思不花成为了高丽的内应,协助高丽军队攻占元朝双城总管府,此后李成桂与其父归顺高丽,成为高丽将领。吾鲁思不花归附高丽后,恢复高丽名李子春,官至荣禄大夫判将作监事、朔方道万户兼兵马使。
高丽太祖王建为何定国号为高丽,在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一般认为,高丽国号取自东北亚古国高句丽的简称,高丽成宗时期的大臣徐熙曾明确表示:“我国即高勾丽之旧也,故号高丽”。这可能跟王建曾经服事的弓裔打出的“高丽”(史称后高句丽)旗号有关。但是除了袭用名字与一部分疆土重叠外,高丽王朝(王氏高丽)本身与高句丽(高氏高丽)几乎没有直接关系。高丽时代的阿拉伯商人将此名称传播到欧洲世界,韩国的英文名“Korea”就是高丽英文名“Goryeo”的变形。有观点认为高丽国号取自“山高水丽”一语的缩写,但可能只是后人附会而已。
936年秋,高丽太祖王建亲征后百济,在一利川(今韩国龟尾市)大破神剑,取得决定性胜利,神剑也在不久后投降。王建终于完成了三韩一统的大业。高丽开国后,王建对内着手恢复秩序,他遵用新罗的典章制度,确立佛教的国教地位,通过与功臣豪族的政治妥协而维持着豪族联合政权的形态,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豪族有黄州皇甫氏、忠州刘氏、贞州柳氏、平州朴氏、平州庾氏、广州王氏以及来自前朝新罗的庆州金氏、庆州崔氏等,因此高丽初期无论是专制王权还是中央集权都相当脆弱,可以说是无为而治;对外则积极北拓,定平壤为西京。
随着蒙古的兴起,高丽再次面临严峻考验。1216年,契丹(东辽国)的反蒙势力数万人转进高丽,高丽却对此无可奈何。原来精兵骁将都成为崔忠献的私兵,而官军大多是老弱病残,崔忠献又不愿出私兵保卫国家,导致东辽国的契丹兵骚扰高丽三年之久。直到1219年蒙古、东真联军不请自来,高丽在与之联合的情况下才平定了契丹之乱。在此过程中,高丽和蒙古结为兄弟之国,并向蒙古缴纳“国赆”。由于受到元朝的控制和影响,高丽上层流行辫发胡服,忠烈王更是一度下达剃发易服的命令,高丽在一定程度上蒙古化,此外还伴随着大量蒙古人、回回人、吐蕃人(一般为喇嘛)等民族的流动,给高丽带来了许多异域文化。另一方面,高丽也通过与元代中国的交流,进一步吸收中华文化,影响最深远的就是程朱理学的引进。
高丽末年,战乱连连,此时正是李成桂赚取政治资本的时机。公元1361年九月,秃鲁江万户朴仪反叛,官军平叛不力溃败。此时,李成桂官居通议大夫东北面上万户、金吾上将军,以一千五百的兵力大破叛军初战告捷。这是李成桂出仕以来的首次战功。当年年底,中国境内的农民起义军——红巾军四万人渡过鸭绿江、攻入高丽境内。在潘诚的率领下红巾军攻破静州、铁州、麟州,进而攻入西京(今朝鲜平壤),蹂躏高丽的国土。公元1362年正月,高丽参知政事安佑与上将军李芳实回师二十万攻击西京红巾军。李成桂本次领兵二千人参战,由东大门奋勇进击,率先登城,又立大功一件,从此威名日著。
公元1377年,李成桂在智异山歼灭倭寇名声大震。公元1392年四月,效忠高丽王朝的大臣郑梦周被李成桂之子李芳远刺杀,自此李成桂篡国的最后一道障碍被铲除。公元1392年七月十二日,右侍中裴克廉等胁迫恭愍王妃废黜恭让王。七月十七日丙申,在右侍中裴克廉、判三司事赵浚、奉化郡忠义君郑道传、同知密直司事南訚等亲信的劝进下,李成桂在开京寿昌宫即位,开创了朝鲜王朝五百年的基业。他时年五十八岁。9月28日,“朝鲜”这一名称经过宗主国明朝批准,正式成为新王朝的国号。
李成桂即位之后为了免除后患对高丽的王族宗亲采取了大肆屠杀的政策,将囚禁在这两座岛上的高丽皇族血亲全部诛杀。高丽王氏一族为躲避李成桂的屠杀,将“王”氏增加了笔画,改变了自己的姓氏,改为玉、全、琴、申、田、车、周、马,以及龙、乃、金等姓氏,所以在李成桂之后朝鲜半岛的王姓的人非常的稀少,王姓成为了稀有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