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斜装甲的三个优点,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倾斜装甲的三个优点:1、舱内结构大,成员舒适性强。2、德系的布局是发动机后置,炮塔位于中间,变速箱居前,这样布置就需要前面有比较大的方方正正的空间。3、看上去比较美观。
以上就是小编收集整理出来的,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倾斜装甲效能更好,为何在二战末期,彗星坦克却装配了垂直装甲?
我曾在上一篇文章用T34坦克举过例子,如果其45毫米厚的装甲板向内倾斜60°,那么这块装甲板的水平方向厚度就会变成90毫米。
这点相信学过勾股定理或者三角函数的朋友都能很轻松的算出来。
而且由于炮弹命中装甲的时候,受装甲板倾斜角度的影响,甚至还有可能直接把炮弹弹飞,造成所谓的“跳弹”,从而最大化避免炮弹对目标坦克造成的伤害。
那么结果显而易见,相对于垂直装甲,倾斜装甲无疑具备着更好的实战效能,可以大大提升坦克的装甲防御能力。
可为何在二战末期,英国于1944年9月正式列装的A34彗星坦克,却采用了大量的“垂直装甲”设计呢?
虽说其属于当时英国坦克分类中的“巡洋坦克”,灵活机动和高移速才是强项。至于重火力以及重装甲等方面,也会有诸如丘吉尔坦克这样的“步兵坦克”作为弥补。
毕竟也只有这样,巡洋坦克才能凭借轻便的机枪以及小口径火炮来有效支援步兵作战,否则等陷入拉锯战之时,巡洋坦克作为支援却因为装甲太厚而跑不动,那该多尴尬。
英军对倾斜装甲有深刻的了解但问题是这不代表巡洋坦克不需要装甲呀,巡洋坦克装甲薄只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或者说是出于对机动性和移速的妥协。
毕竟也只有倾斜装甲能以更薄的装甲板获得更高的防护能力,还能使坦克变得更轻。
如果能在不影响移速和机动的情况下大大提升装甲的防御能力,那肯定是一个都不能少,除非是不想赢得战争胜利。
那是不是说,当时的英国其实并不了解倾斜装甲,不明白倾斜装甲的实战效能比垂直装甲更高?
显然也不是,先不说二战期间的各个国家基本都在坦克上使用了不少的倾斜装甲设计。诸如苏联的T34坦克、纳粹德国那一系列轮式或半履带轻型装甲车辆等等。
英国更是早在1939年4月17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未正式爆发,且“A13盟约者”坦克连一辆原型车都没有情况下,就订购了100辆A13盟约者坦克。
而“A13盟约者”同样是巡洋坦克,相信大家很明显就能看出来,其无论是炮塔还是车身,都采用了大量的大倾角倾斜装甲设计,后来在第一批正式出厂列装以后,英国军方更是陆续追加订购了一千多辆。
这就足以证明英国在二战期间对于倾斜装甲其实是有着相当程度的认知和了解的。
那为何在到了二战末期以后,英国却舍本逐末,选择推出了一种大量采用垂直装甲设计的“A34彗星坦克”呢?
A13盟约者坦克的缺陷这其实还要从A13盟约者坦克的缺陷开始说起。
正如前面曾说过的,本身巡洋坦克为了获得足够的移速和灵活的机动性,也就只能装配一些相对较薄的装甲。
而英国军方对于A13盟约者的预期指标是要求垂直装甲板的厚度至少要达到30毫米。
那么对于大面积采用倾斜装甲的“A13盟约者”坦克而言,这个装甲板的厚度也就可以做到更薄,只要等效厚度能达到30毫米即可。
看着防护能力是上去了,也能减轻不少重量,间接提升动力,可是却大大占据了车内空间,再加上为了满足英军那动力至少300匹的指标,很多发动机要么是太大装不上,要么是能装上动力却不够用。
所以也就只能在匆忙之下,专门为“A13盟约者坦克”设计了一款“相对扁平”的水平对置12缸发动机。
然而就算是这样,在装上这台发动机以后,动力舱依旧被塞得满满当当,没有足够的空间去安装“散热器”,只能是通过一根管道贯穿车体,把散热器放在坦克前方。
那么这就很明显了,“A13盟约者”其实说白了就是一款专门针对英国军方招标要求所研发的坦克,后续的改进空间并不大。
就好比后来A13盟约者坦克的研发公司又进行了改进,想要再次提升坦克正面以及炮塔的装甲厚度,可是受动力指标的限制,勉强提升到40毫米就已经是到了极限,明显不太够用。
更别提A13盟约者那特立独行的散热器安装位置,一方面让发动机的散热冷却系统故障频发。
另外一方面也让驾驶员深受其害,时不时就面临着因驾驶舱温度过高而中暑的问题,直接导致其无缘北非战场。
而这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是因为“车内空间不足”。
所以也只能在其悬挂基础上,一边各加一个负重轮,同时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车身装甲的倾斜角度,以增大其整体体积的方式,重新研发了一款十字军巡洋坦克。
于此同时,为了保证防御力,还对各处的装甲厚度进行了一定的强化,将其装甲等效厚度的上限提升到了51毫米,当然,为了保证动力,其发动机也更换成了功率更大的“V型12缸航空发动机”
然而问题是十字军巡洋坦克的问题跟A13盟约者坦克一样,装甲还是太薄。
彗星坦克对于车内空间的妥协让我们回归主题,既然英国于此前研发的一系列巡洋坦克始终无法解决装甲太薄的问题,那么在进行巡洋坦克的更新迭代之时,大家说该怎么做呢?
毫无疑问,也就只能是像十字军巡洋坦克那样,再次向车内空间妥协,不过这次不能再加负重轮了。毕竟巡洋坦克讲究的就是高移速和高机动能力,坦克的车体和车重数据势必都不能太大。
那么也就只剩下了一个选择,进一步缩减装甲的倾斜角度。
由此也就有了“A34彗星坦克”身上那大量的垂直装甲设计。虽然看着是又回到了原点,整体防御能力又降低了,可实则不然。
由于其车体依旧有不少地方采用了倾斜装甲设计,而倾斜装甲的覆盖面积往往要大于垂直装甲,这也就导致倾斜装甲省下来的这部分装甲重量可以让其它部位的垂直装甲拥有更厚的装甲厚度。
也就使得其装甲等效厚度的上限被提升到了76毫米。
所以,彗星坦克在“抗击打能力”上,实则非但没有下降,甚至还有了一定的提升,缺点就是让炮弹“跳弹”的几率变低了。
不过对于二战后期的炮弹而言,想要发生“跳弹”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这个时期的*********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普遍采用尖头的锥形弹头*********。
而是“钝头”的被帽*********(APC),说白了也就是在尖锐的锥形弹头外面再扣上一个相对不那么尖锐、也不那么硬,且韧性相对较好的帽子。
如此一来,在炮弹弹头命中装甲以后,弹头的那个“被帽”会首先与装甲接触,继而在发生形变、破裂的同时,也通常会对装甲表面造成一定的破坏,形成一个小坑。
从而在一系列力的作用下,让后面真正担任穿透装甲角色的*********头大大降低炮弹前进方向被偏折甚至发生“跳弹”的几率,也就是所谓的“转正效应”。
所以,既然本身发生跳弹的几率就已经不算高了,且倾斜装甲在巡洋坦克上因减重而提升的那点动力又比不上其在压缩车内空间后所带来的那些弊端。
那么在彗星坦克的身上,倾斜装甲所提升的那点性能也就没有垂直装甲的大空间优势来的划算了。
或者再举个直观的例子,英国的“百夫长”主战坦克,其车身悬挂原本采用的也是彗星坦克身上那一套克里斯蒂五轮长程悬挂。
由于百夫长坦克虽是巡洋坦克,但定位却是“重型”巡洋坦克,所以对于移速的要求并没有彗星坦克那么高,
那还怕什么超重啊,各种角度的倾斜装甲必须安排上,空间不够就向外拉伸,把车体加宽0.35米,还是不够的话可以再增加一点车身高度嘛。
虽然这样一来,原本军方预设的40吨重量指标可能就达不到预期的抗击打能力,那就再改,加到50吨,原本的克里斯蒂悬挂承载能力不够用就一边再加一个负重轮,升级到六轮。
还是不够用就换成霍斯特曼悬挂。
只要防护能力能够达到要求、火力够猛、灵活性也别太差,那移速稍微慢一点也不要紧,毕竟在坦克超重这一方面,也不是只有英国这一家,纳粹德国同样出类拔萃。
更何况不管怎么说,对于战争而言,判断一辆坦克是否实用的标准,也并非只是单纯的判断某一方面因素。
更多的则是各方面性能结合起来的综合性能表现,能在综合评估后还有所提升的,显然才是最合适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