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

人气:354 ℃/2022-12-20 13:00:20

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什么呢?不知道的小伙伴来看看小编今天的分享吧!

《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于1937年10月在伦敦首次出版,于1938年2月首次出版中文版。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斯诺通过对领导人和普通民众的观察和描述,把枯燥的红区党组织、各种文件、会议等内容转变为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生动的文字。

拓展资料:

《红星照耀中国》易名《西行漫记》的原因:

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地区出版方便。这本书描写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经历,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永不屈服的革命精神,历经艰难险阻,转战了大半个中国,完成了这一举世壮举。了解:中国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红色革命,就像一颗闪耀的红星,照亮了中国西北,也照亮了整个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的创作背景: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迫害屠杀中共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

1936年,人们对中国红军、苏维埃等等提出过许多问题,由于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进行严密封锁,回答问题的人都没有亲身到苏维埃统治的区域去过,所以没有人能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正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形容的那样,“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以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苏区和红军的存在成了一个难解的谜。斯诺知道,要正确地回答这些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到那里去走一趟。他也知道,曾经有少数人尝试过这样做,但都失败了。因此,到红区去被看成是做不到的事;即使能进入红区,也以为没有谁能活着回来。

1936年6月,斯诺的一位中国好友带给他一个消息:东北军的首领张学良对红军实际上已停止作战,并邀请周恩来在西安举行了会谈。那里的形势有了转机,这就使斯诺有可能进入红区。于是斯诺决定抓住机会,设法打破这一已经持续9年的新闻封锁。北平中共地下组织的一位领导人通过斯诺的一位老朋友,给他送来了一封用隐色墨水写的给毛泽东的介绍信。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拿脑袋冒险”!他告诉世界红星如何照耀中国

有这样一个美国记者,他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来到中国,遍访30多个城市,真实记录下中国人民的深重苦难;他突破重重封锁,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北苏区,成为第一个采访苏区的西方记者;他创作出轰动世界的《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用手中的笔和相机,向世界讲述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所见、所闻、所感。他就是埃德加·斯诺。

1928年,埃德加·斯诺离开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来到中国。他踏遍中国大地进行采访报道,九一八事变后曾亲赴东北、上海前线采访,发表报告通讯集《远东前线》。

斯诺在陕北。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到达陕北后,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使陕甘宁地区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根据地。当时,国民党对有关红军的消息进行严密封锁。“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以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曾写道,“在这些年的国共内战中,已经有千千万万的人牺牲了生命。为了要探明事情真相,难道不值得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吗?……我的结论是,这个代价不算太高。”

为了探究中国革命的真相,1936年6月,斯诺带着许多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问题,秘密前往陕北。他从北平出发,途经郑州时,与宋庆龄介绍而来的上海医生乔治·海德姆(中文名马海德)汇合,随后二人经西安一同北上,于7月秘密到达保安县(今志丹县)。

1936年11月14日,《密勒氏评论报》上刊载的埃德加·斯诺采访毛泽东的文章。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斯诺、马海德两人抵达保安后,受到红军的热烈欢迎和接待。为便于采访,斯诺的住处被安排在离毛泽东所住窑洞不远的山脚下。7月15日,毛泽东在住处接见了斯诺一行,此后的4个月里,在那间简朴的窑洞里,毛泽东和斯诺进行过数十次彻夜漫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一天清晨,在黄华等人的陪同下,斯诺再次来到毛泽东住的院子,此时毛泽东正站在窑洞门口迎接他们。和煦的晨光照在毛泽东的脸上,使他看起来容光焕发,斯诺敏捷地举起挂在胸前的照相机,询问是否可以给他拍张照片,毛泽东微笑着应允。但此时毛泽东并没有佩戴军帽,于是斯诺便顺手把自己头上的新军帽摘下递给毛泽东。照完相,毛泽东缓步走到斯诺跟前,把军帽端端正正地戴在他的头上,斯诺像一个红军战士般向毛泽东立正敬礼。此后半生,斯诺始终将毛泽东戴过的这顶红星八角帽带在身边,将其视作二人友谊的见证。

当斯诺和马海德风尘仆仆抵达苏区时,正值盐池解放。作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宁夏唯一的县,盐池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盐池三宝——咸盐、皮毛、甜甘草,更是在日后成为了陕甘宁边区政府的经济支柱产业。战士们高歌打盐,热火朝天的景象让斯诺心向往之。

图片来源:盐池革命历史纪念园

在《红星照耀中国》“苏区工业”一节中,斯诺写道:“盐池的盐是中国最好的,所产的盐色白如晶,产量很大。因此苏区的盐比国民党中国又便宜又多,盐在国民党中国是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对农民不利。” 由盐池运出的大量食盐被销往“国统区”,换回了宝贵的粮食和生活物资,有力地促进了边区的经济建设。

在4个月的时间中,斯诺辗转苏区多地,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导人和红军将领,深入红军战士和根据地老百姓之中,对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军事策略、红军战士的生活,以及陕北根据地的社会制度、货币政策、工业和教育等情况做了广泛的调查。

1936年10月,斯诺返回北平后立即伏案撰写《红星照耀中国》书稿及有关红军的报道。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英国首次出版,这是关于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工农红军情况的最早、最详尽的报道,为世界揭开了红色中国的神秘面纱。

此后的30多年间,斯诺又先后多次访问中国,他也数十年如一日地以其风格独特的报道和著作,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事业。1972年2月,67岁的埃德加·斯诺于瑞士安详去世。1975年10月,斯诺夫人专程来到中国,将斯诺保存了近40年的那顶毛泽东戴过的中国工农红军红星八角帽,亲手交到邓颖超的手里,并通过她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收藏。这顶红军帽见证了一段“红星照耀中国,精神远播世界”的佳话。

来源:人民网综合盐池革命历史纪念园

推荐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