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和中元节有什么区别呢?不知道的小伙伴来看看小编今天的分享吧!
七月半和中元节没有什么区别,中元节俗称就叫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被称为“中元节”,是我国的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和清明节和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年轻人不太了解的“中元节”
后天是七月十五,也就是中元节了,估计现在城里的年轻人对这个节日已经不太了解,如果是来自农村的朋友们,对这个节日应该不陌生的。几年前曾经写过一篇有关中元节的文章,突然想起来,在这里给大家伙分享一下有关我小时候经历的中元节。
如果不看手机,去大街上找几个年轻人问问,中元节是个什么节日,大概很多年轻人是不清楚这个节日的。因为,这是一个不太受人待见的节日。
每个中国人在学生时代,一定学过杜牧这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就算没读过书的人,这句诗也能脱口而出,清明节是用来纪念祖先及逝去的亲人的日子,这也是中国人为数不多非商业化的节日,这天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凡夫俗子都要回家乡祭拜祖先,以求祖坟冒青烟保佑后人升官发财或者高中状元。千百年来这个仪式依然还在延续,用纸钱来贿赂先人或者神明,活人用惯了的手法,对着“逝去的人”也要延续。所以,清明节这天,寂静的山谷中,一定是祖坟前纸钱火旺、鞭炮声声。
比起清明节,中元节的名头似乎来得有点不够,至少没有像杜牧这样的大诗人有留下被传颂几千年的诗句。
中元节在民间的说法都是被冠以“鬼节”,话说这天鬼门大开,阴间地府之人回到人间享受后辈的“孝敬”。打小我们就被长辈们要求,在七月十五这天晚上不能出去玩,一定要早回家吃饭,然后跟着长辈去祠堂门前烧纸钱给先人。
犹记得年幼记事之时,每年的七月十五这天,爷爷奶奶会把家里的孩子叫到一起,晚上会准备一大桌丰盛的菜,一定是要有鱼有肉还有丸子之类的。在用完晚饭后,爷爷奶奶会拿出一摞用米筛装好的纸钱、纸衣(纸衣的颜色也会有好几种,纸钱、纸衣会用稻草捆好,上面会写有祖先的名字)。
而后,爷爷奶奶带着孩子们去到祠堂门前的广场上,那会儿有的人到的早已经开始仪式。
第一道程序:先用白色的石灰粉画上一个圆圈然后再画一个类似于“台阶”的图案,预示着祖先会通过这个“台阶”进去领纸钱跟纸衣。
第二道程序:爷爷会把捆好的纸钱纸衣竖着搭好,当时我不能理解为什么要竖起来,后来发现这样方便充分地燃烧不容易有残留;按照爷爷的说法,烧得越干净,祖先才能完整地收到纸钱跟纸衣。
爷爷会口中不断默念,求祖先保佑我黄氏家族人平平安安、身体健康、家族兴旺、晚辈们能中个状元啥的,最后一道程序便是倒酒放鞭炮以恭送祖先们回到阴间地府,然后收拾好装酒及装肉的大碗,各回各家。
爷爷奶奶过世后几年,爸妈在家务农,每年的七月十五,还会延续这个传统,当天杀鸡或者杀鸭,晚饭后在自家堂屋门前,画上一个有台阶的圈圈,把一捆捆写有长辈们名字的纸钱、纸衣包,烧给爷爷奶奶还有其他祖先们。几年后,因为爸妈不在家务农,去到县城打工,由于地方限制要求,这个风俗也慢慢地被淡忘掉了。
清明节、中元节与春节、中秋节最大的不同在于:前二者是用来纪念逝去的人,后二者是用来给活着的人一起团聚的日子,农耕文明的节日有个最大的特点在于跟吃会沾点关系,春节一定要大吃大喝,端午假要吃粽子,中秋节要吃月饼。在西方文明冲击之下,城市化中国人尤其是后辈,热衷于西方人的节日,比如:圣诞节、情人节等,传统节日能记得的,也就只有跟吃有关才会想到。
祠堂倒掉了,房顶的瓦片也掉落得七七八八;祠堂也不再有祖先的牌位,也无需给祖先上香,大家都忙着出去找钱,仪式感丢了,人情也变淡了,时代在变,后人想知道的历史,或许也只能闻诸与野。